永城大铙
大铙别名落子,俗称大铙镲,响铜铸制而成,因其主乐器形状与荷叶相似,所以又叫“荷叶吊板”。大铙的前身为碟子戏,据说起源于山东一代,鲁南艺人称之为“山东落子”,河北艺人称之为“唐山落子”,豫东艺人称之为“永城大铙”。大铙属徒歌形说唱艺术,其表现方式为一个演员在前场持镲,只演唱而不道白,另一个演员在后边打竹板,只说白而不演唱,两个演员常用眼神相互交流,采用一些简单朴实的表演动作,艺人们称之为“双股件”。
早在清光绪八年(1882)前后,山东落子就在鲁西南初具雏形。二十三岁的青年韩凤魁,在山东成武县上巷村拜岳父孟传信为师学唱落子。后因当地闹灾荒,韩凤魁携妻孟氏,被迫离家卖艺为生,沿途行至永城县西南的裴桥卞庄并安家落户。光绪三十三年(1907),韩凤魁在家开设科班,以韩家嫡亲为主,传授给儿子韩友才,还招收了一名女弟子王小凤,后来成为了自家的儿媳,又招收了十三岁的程学山(艺名程元方)为徒,后来成为了韩家的女婿。宣统三年(1911),年仅49岁的韩凤魁在河南信阳行艺时,突发重病不治而逝。儿子韩友才、徒弟程元方一路护送韩凤魁遗体返乡安葬。从大铙传入永城到韩凤魁病故的二十六年间,韩凤魁为大铙的传播做出了不小的贡献。到民国十年(1922),永城相继涌现的大铙说唱有韩家、程家、尹家、马家、鄢家和李家,颇有名气的艺人有韩友才、王小凤、程元方、李九锡、鄢家两姐妹鄢四妮和鄢兰芳等。民国十四年(1925)韩友才先后前往皖北阜阳、蚌埠等地演出并在当地常年定居,从此把大铙传入皖北。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初,王小凤在家既要侍奉婆母孟氏,又要抚养一双儿女,生活十分困难,为谋生计她只好重操旧业说唱大铙。可是没有搭档无法表演,她就苦心钻研,如何把原来的“双股件”演变成为“单股件”,由原来的两个人演唱改变成为一人说唱。于是她就用左手拇指执铙,其余四指夹竹棒,来回敲击大镲,运用击打出的节奏配合演唱。用右手击打着毛竹板衬托说唱,反复琢磨重复演练,由此定型,从而形成了永城大铙,一直延续传承至今。
民国二十三年(1934),永城县说书唱曲之风尤盛,当时县衙门东大院龙亭对面,有一座简易的草棚书场。豫东一代的高手习惯在这里切磋竞艺。可是能够常年在此挂牌演唱的人数不多,最有影响的只有三人,那就是上午场的坠子艺人徐教玲(绰号徐大牙),说唱长篇古书《十把穿金扇》;下午场的是大铙艺人程元方(绰号程黑脸),说唱长篇古书《牤牛阵》;晚上场的是大铙艺人李九锡,说唱长篇古书《杨家将》。两三个月没下场,曲目不改人不换,场场爆满座无虚席,听书的观众络绎不绝。有一段顺口溜传遍了县城的大街小巷:“大牙、黑脸、李九锡,三只公鸡比高低;各人都有拿手戏,谁也没把谁斗飞。”由此看来,当时大铙就有凸显的优势。
程学山(1894-1960),艺名程元方,萧县张大屯程庄人,自幼要饭流落永城,早年学唱渔鼓,沿街卖艺谋生。十三岁就拜大铙艺人韩凤魁为师,十八岁就能单独行艺,二十三岁时就有很高的声望,二十六岁与其师妹结婚成家,随岳父定居于裴桥卞庄。他先后活动在安徽的涡阳、蒙城、太和、亳县,江苏的苏州、丰县、沛县,河南的南阳、信阳、许昌、潢川、驻马店等地,被艺人们称为“程家大铙”。程元方大胆革新单调的腔调,善于琢磨故事情节,细腻刻画书中人物,逐步创新了大铙声腔艺术,唱迷了成千上万的观众,不愧为永城大铙的一代传人。抗战期间,程元方在裴桥书案店自编曲目《打败鬼子兵》、《日寇火烧咱裴桥》等,激发了战士的革命斗志,得到了彭雪枫师长的鼓励。1957年秋,程元方和关门弟子卞明坤向县文化馆捐资数百元,兴建了永城第一个曲艺厅,为民间艺人提供了展示的平台。同年十二月,河南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他演唱的传统曲目《潘必正与陈妙常》,播放后轰动全省。在韩凤魁去世后的数十年间,程元方收下了不少的弟子,有涡阳县龙山北的罗明珠、席明义,永城马桥铜沟集的苗明青,永城黄口程庄的程明远、胡明英,永城马桥卞庄的卞明坤以及刘明立、王明震,涡阳县赵庄的赵明月等九大弟子,均为永城大铙的第三代传人。后来真正成名成家的大铙传人只有苗明青、程明远、卞明坤等三五个人。
苗发青艺名苗明青(1912-1958),马桥乡桐沟集人,一生没收弟子,只把大铙传给了自己的儿女,长子苗安民艺名苗志堂,长女苗翠萍艺名苗志英,次女苗月玲艺名苗志玲,苗家兄妹经常活跃在苏豫皖等广大地区,在七八十年代最为出名。后来朱良峰艺名朱志明在苗明青坟前磕头拜师,由苗安民代父收徒。五十年代后期,苗明青曾对败蒙城县的孙瞎子、万人迷的拉魂腔、淮北大洋马的花鼓戏、盖淮南的大鼓艺人庞明俭,从此,人送外号“赶山鞭气死牛”的苗明青。程志远艺名程明远(1916-1982),黄口乡程庄人,一生收下不少弟子,有涡阳马店的李超山艺名李志海、黄口的曹吉星艺名曹志星、王连波艺名王志君、朱小磨艺名朱志召、夏邑的彭长林艺名彭志林、亲生儿子程春生艺名程志坤,还有梁召艺名梁志超。
卞怀冉艺名卞明坤(1929--2004),马桥乡卞庄人,十二岁拜程元方为师,十四岁时就能独立说唱,十八岁时就小有名气。建国初期经常活动在永城及周边的曲艺书场,结识过许多老、中、青的曲艺名流,他趁此良机,虚心请教,不断丰富大铙说唱艺术。1950年,卞明坤曾在安徽亳县曾对败过柘城县大鼓名家“金老鼠”,艺人们送号“金丝狸猫”。1955年卞明坤参加了永城县曲艺筹委会。1960年卞明坤在青海省西宁市行艺时,把永城大铙挂上了“河南落子”的招牌,当时正在视察工作的中国曲协主席陶钝观看演出后,亲自接见了卞明坤,对大铙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卞明坤一生收徒有王志良、仇茂林艺名仇志林、谷民艺名谷志民、蒋平艺名蒋志贤、练超艺名练志华、朱守长艺名朱志国、女弟子鲁大根艺名鲁志芹等。作为第四代大铙传人,蒋平1948年生人,马桥桐沟集人,自幼演唱戏曲豫剧,1972年拜卞明坤为师学唱大铙,一直活跃在广大城乡。程春生,黄口程庄人,所收弟子有涡阳新兴集的罗福廉艺名罗立军、茴村吕店南吴楼的吴志才艺名吴立才、双桥马楼的纪素侠、阜阳宁老庄的吴学习艺名吴立山、涡阳龙山集的赵劳动、亳州双沟集的李通艺名李立云等。苗安民,马桥铜沟人,有三名弟子,分别是李俊亮艺名李立俊、李扎根艺名李立忠、苗平艺名苗立功。大铙传人练超,裴桥周阁人,所收弟子有王玉玺艺名王立魁等。
永城大铙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传承创新,形成了豫东独具特色的民间曲种。主要传承人除韩凤魁、王小凤、程元方外,就数卞明坤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卞明坤录制了数十套盒式磁带唱片,多次参加省、市曲艺汇演并获奖项。数十年来,永城大铙传人主要有苗安民、彭秀丽、程春生、蒋平、王玉玺等,他们注重探索传统曲艺的精髓,说唱大铙精益求精,创作改编了大批传统经典或现代曲目。2009年,永城大铙被列入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蒋平、王玉玺等人分别荣获“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梁洪果.张兴玉.整理)
王玉玺,艺名王立魁,男,生于1965年3月,高中文化,茴村镇吕店村人。永城大铙第五代传人,省市级非遗保护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永城市政协委员,永城市曲协常务副主席,商丘市曲协副主席,河南省曲协理事,中国曲协会员。1983年拜裴桥艺人练超为师学唱大铙,曾经得到过师爷卞明坤的真传。经常活动在永城乃至苏鲁豫皖等周边地区。演唱的传统曲目有《三侠剑》《雍正剑侠图》《包公案》《李三娘推磨》《父子双枪会》等,现代曲艺作品有《和谐大民调》《不住天堂住永城》《中国梦》等。2005年9月,在永城市第五届曲协代表大会上当选曲协副主席。同年在河南省第二届民间文化艺术节上,参演的传统曲目《马前泼水》荣获表演金奖;2006年在马街书会“宝丰杯”鼓曲唱曲大赛中,参演的传统曲目《游西湖》荣获一等奖;2008年在商丘市曲艺大赛中,参演的传统曲目《十字翻》荣获表演一等奖;2009年在“品味中原”鼓曲唱曲大赛中,参演的传统曲目《不住天堂住永城》荣获表演一等奖;2010年在第三届河南曲艺“牡丹奖”大赛中,参赛的大铙《锦绣中原》荣获表演奖;
2010年4月,永城大铙被列入永城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被命名为市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1年9月,永城大铙被列入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并被命名为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2年在宝丰马街书会全国曲艺邀请赛中,参演的大铙《酒色财气》荣获表演二等奖;2013年在商丘市曲艺大赛中,参赛的大铙《不住天堂住永城》荣获创作、表演奖。2014年跟随河南曲艺名人名家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参加了国庆65周年“河南曲艺展演专场”活动;2015年在第十二届河南省“群星奖”小戏小品(曲艺)大赛中,参赛的《中国梦》荣获曲目二等奖;同年12月,在省曲艺家协会第六次代表大会上当选理事。2016年5月,在永城市曲协理事会议上当选曲协常务副主席。2017年在郑参加中国曲协21期深入学习贯彻习文艺工作座谈会专题培训班;同年在“群星耀中原”河南省群众文化系列活动永城选拔赛中,参赛的大铙《豫东明珠数永城》荣获表演一等奖。2018年在第六届河南曲艺“牡丹奖”大赛中,参赛的大铙《十九大精神指方向》荣获提名奖:同年在“喝彩中原”河南省第三届鼓曲唱曲大赛中,参赛的曲目《人民防空为人民》荣获表演二等奖。2021年在商丘市“庆祝建党100周年”戏曲剧本征集活动中,创作的曲艺作品《伐木解困》荣获创作二等奖,还有《英雄人物董存瑞》《巾帼英雄刘胡兰》和《鱼水情》分别荣获创作优秀奖,在永城市第五届“皇沟御酒杯”曲艺大赛和第三届原创小戏小品曲艺大赛中,原创作品《换酒》获创作一等奖,《祝福酒》获创作二等奖。2021年9月,在省曲艺家协会第七次代表大会上,继续当选省曲协理事。2022年在永城市第三届原创小戏小品曲艺大赛中,原创作品《雾开云散》荣获创作一等奖。曾在永城市曲艺赛事中多次担任大赛评委。
【都市头条:商丘新闻】栏目主编 丁雪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