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种菜
作者/周中华
1979年,公社第一次以书面形式公布了为李静的父亲李奉儒平反摘帽,不再以右派分子的名义对待。并且恢复了中共党员的党籍,被聘任为河东卫生院的院长,李静的妈妈张秀云也不在学校教书,被调到卫生院担任护士长。这个消息很快传到李静的耳朵里,随之又传到了正在上高中的李静的大弟弟李民,上初中的妹妹李慧,上高小的小弟弟李强的耳朵里。一家人欢呼雀跃。这个晚上平时不喝酒的李奉儒,今天喝了一大杯二锅头。他醉了,他人醉了,但是心里没有醉,他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是对的,自己的坚持是对的。多少年束缚在自己心里的枷锁终于被卸下了,从此又可以挺直腰杆做人了。
全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河东,河东沸腾了,土地联产承包工作正在积极的开展,农民们一个个摩拳擦掌,都想让自己大显身手。做试验田的河湾地承包给了李静,大队也希望李静利用这块河湾地给河东做一个真正的试验,好引领大家一起致富。
李静翻阅了大量的资料,考察了很多地方,决定放弃大农田种植,改蔬菜种植。她看到河东这个地区,生活比较单调,特别是蔬菜品种非常的少。夏天依靠房前屋后种植一点小白菜,水萝卜,秋天收获一些老窝瓜,土豆。到了冬天,家家户户都靠秋天收获的大白菜和胡萝卜,淹两大缸咸菜,在山药窖里储存几百斤土豆,就是全家一冬天的蔬菜。这里的人们没有买菜的习惯,想买菜实际也没有卖的。所以,这里的人们生活是比较艰苦的。李静为了改变这个状况,在自己承包的河湾地种上了各种各样的外来蔬菜,这里的农民有的都没有见过的蔬菜。为了保险起见,对于外来蔬菜,采用了小片种植,成功了再大面积种植,失败了,损失也比较小。三个月以后,李静的河湾地成了河东的蔬菜观赏园。这块河湾地本来就是最适合种植蔬菜的好地。这些年一直让以粮为纲浪费着这块风水宝地。现在五花八门的各种蔬菜长满了整个河湾。村子里的人们稀罕地来这里大饱眼福,甚至李静都让他们摘一些回去。各种各样的蔬菜越长越旺,李静每天用胶轮车推着到镇里去卖,到公路边去卖。尽管这样,仍然是杯水车薪,大量的新鲜蔬菜都慢慢的枯黄腐烂。李静把这个消息写信给李天胜。李天胜得知这个消息以后,正好赶上学校缺少蔬菜,供销社以及市场上的蔬菜都是外地运来的,即不新鲜,价格又非常的贵。李天胜找到食堂管理员,管理员似乎发现了一个新奇的新大陆,决定让李天胜开车去一趟河东。经过几个小时的颠簸,终于来到河东李静的河湾地。管理员看到这一大片各式各样的蔬菜顿时心花怒放。看着李静望着腐烂的蔬菜一脸惆怅的样子,心生小计,走到李天胜面前低声问:
“你说咱大老远的跑这么远,咱的价格按照供销社的价格一半,茄子市场价是一毛二,西红柿和青椒都是一毛六,芹菜一毛,水萝卜八分,如果按照半价,茄子就是六分,西红柿和青椒都是八分,芹菜五分,水萝卜四分,你看这个价格合适吗?”李天胜看着这个吝啬的管理员,又有些不情愿的走到李静面前,把管理员的意思和李静说了一遍。李静点点头全部同意。然后找了几个帮忙的,一下午就装了多半车。李静还让妈妈给李天胜和管理员推了莜面窝窝,炖了蘑菇汤。管理员现场就付了菜钱,而且管理员走的时候还撂下一句话:
“如果还按照这个价,以后我们会隔三差五的来你这里买菜,行不行啊?”
李静立即回答:“那当然好了,支持我的生意,我求之不得的,欢迎你经常来。“
管理员点点头,和李天胜迎着晚霞回到了山城市的学校。
今天是李静第一次得到这么大的一次买卖收益。这也是她走向成功的第一步。从此,李静马上把枯黄的地方进行了翻耕,补上了短期蔬菜。各种蔬菜竞相生长,天天都有新鲜蔬菜。四五天管理员就打发李天胜一个人来河东购买蔬菜,也给李天胜更多与李静见面的机会。李静看到李天胜代替管理员来买菜,不仅保证蔬菜的新鲜,在数量上也是非常的大方,十斤八斤的都不计量,最后还要给管理员捎带一些土特产。
一年下来,李静和全家仅蔬菜收入就已经达到了过去多少年经济收入的总和。家里有钱了,李静心里想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想盖一处自己的房子。自从爸爸被打成右派,山城市的四合院被没收了,下放到了这河东,一直是住在别人家的屋檐下。现在也应该有一处属于自己的房子了,让爸爸妈妈出门也直起腰板,堂堂正正的在这河东生活着。说干就干,李天胜在山城市购买了老房子拆迁拆下来的旧木料,在河湾拓了几千块土坯,买了几千块砖,村子里也给批了房基地,有河东街坊邻居的帮忙,三间四角硬的大正房很快建成了。粉刷了内墙壁,糊了顶棚。;李静还购买了一台18英寸的黑白电视机。个人购买电视机在河东李静算不上第一户。可是李静还购买了一套煤气罐以及煤气灶具,这在河东可是第一份。河东人祖祖辈辈使用牛粪干和桔草为燃料的做饭方式今天让李静打破了。即干净,又方便的做饭方式令人咂舌。大家纷纷来李静家看个究竟。李静笑着和大家说:
“以后大家有兴趣,都可以跟着我种植蔬菜,不要说使用煤气罐,以后家里烧火做饭的事情都是电气化了,谁还再用牛粪干烧饭啊。“
“真的吗?“几个河东的老农民不约而同的问。
“国家都要实行四个现代化了,我们一个厨房实行电气化那还不是小事一桩啊,只要我们的思路对了,发家致富就在眼前。“李静的一席话让他们看热闹的人茅塞顿开,新寻一条适合自己走的思路正在他们的脑子里开始酝酿。
由于改革开放的大趋势,商店自负盈亏,供销社也要追求利润,小商贩也在市场的竞争中想获得一席之地。随着李静的蔬菜大量销售,各地供销社、商店、个人小商贩纷纷前来购买。紧靠她的这片河湾地显然是不行了。她以大队农业示范小组组长、团支部书记和妇联会主任的名义召集了很多想种植蔬菜的家庭,召开了一个特别的会议。想向更多家庭推广蔬菜种植经验,扩大蔬菜种植面积,建成京津冀蔬菜错季种植基地。会议刚刚开始,李静还没有把问题全部叙述完,很多人七嘴八舌的就开始质问:
“我们把农田变成菜地,如果菜卖不出去,我们的粮食都没有了,生活就成了大问题。”
“种植蔬菜吃苦我们不怕,怕的是腐烂啊,大面积种植,短时间内卖不出去,很容易快速腐烂,到时候,哭黄天都没泪了啊。”
“一家一户的种植蔬菜,已经包产到户了,如果真的大批量的出售蔬菜,收菜,包装,销售,都是问题啊,还没有出了山城市,那菜就成了烂酱了。”
“……”
李静听了大家的意见,对大家提出的问题非常认真的给予了回答:
“大家提出的这些问题,我已经遇到过了,虽然我遇到的问题不是很大,和大家想的还有很大差距,但是我们只要有预防措施,我相信我们会有办法加以解决的。关于把农田变成种植蔬菜的问题,我觉得现在全国推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已经形成了一个大的相互利用,相互支持的大格局。充分发挥地利优势发展自己的特色农业是我们以后发展的基本思路。我们离京津冀这样的大城市只有几百公里,他们的蔬菜供应是一个非常大的需求市场,一年四季都需要,家家户户都需要。改革开放以后,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对各种各样的新鲜蔬菜需求量越来越大。我们这里属于京津冀周边的特殊地理位置,种植适合我们这里气候特点的蔬菜,可以缓解京津冀地区蔬菜供应的短板。只要有需求,我们就不会饿肚子。关于蔬菜腐烂等一系列的问题,我们要组织一个合作小组的形式,小费用我出,大的费用合作小组成员分摊,出资聘请农科所的专家给我们提供蔬菜种植技术、品种、农药、种子、病虫害防治、腐烂病防治等等。我觉得是可行的。至于说一家一户的种植蔬菜,已经包产到户了,如果真的大批量的出售蔬菜,收菜,包装,销售都有问题了,那问题就是小问题了。我们现在种植蔬菜的人家还不是很多,如果我们河东有一半的人家都种植蔬菜,我们就可以成立一个农业合作社,这个合作社是大家自愿,形成会员制,遇到问题会员一起想办法,制定方案,共同承担风险,大家都是一个农业合作社的社员,包产到户不是各自为政,也不是我们过去的一言堂的大集体。我们是各家各户经营自己的土地,遇到困难我们大家一起相互帮助,相互支持。自愿的,你可以日后还个人情;不想欠人情的,我们可以出资付费解决紧急情况下的人员短缺问题。至于蔬菜的包装问题,我们可以集体去预定包装袋、包装筐,以及其他材料。这几年,我种植蔬菜已经掌握了很多的成功经验。也出去学到了很多的新经验,新方法。比如刚才有人说的关于蔬菜腐烂问题,这是一个事实。一汽车蔬菜现在的大卡车要装几十吨,压在车厢最底层的蔬菜,水灵灵的这样一压,里面肯定会发热,几百里的路途颠簸,会坏掉很多蔬菜。现在有人自己建立冷库,就是把装好蔬菜的大汽车,开进冷库里停放十多个小时,蔬菜基本达到保鲜的状态,外面盖上大篷布,人家用这种方法可以把大白菜运到广州都不坏,我们到京津冀还有什么问题吗?”
“李静,你就带领我们一起干吧,我们相信你,赔了也愿意啊。”
“既然这样,我们大家签一份协议,大家可以相互支持,但是要自负盈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