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十章:高考
作者/周中华
1977年的初冬,曾经被关闭了十多年的高考大门,如今已经被打开。李天胜得到这个消息以后,从水库工地连夜步行三十里回到了河东。一大早就找到了李静,希望李静和他一样放下手里的一切工作,安心复习,争取参加高考。李静得到这个消息也非常的激动,多么希望自己能够走进大学的校园,圆自己一个大学的梦啊,可是自己现在兼任这么多的职务,为了自己的高考,就把这些工作一下子撂下,心里总觉得不合适。李天胜看着李静的一脸为难的样子,继续苦口婆心的劝导李静:
“李静,我知道你舍不得现在的工作,大队对你这么重视,让你承担了这么多的职务,是大队对你的信任,公社对你的信任。我报考大学也不是嫌弃咱河东是一个落后贫穷没有前途的地方,而是学习更多的文化知识和技术技能,然后回来为咱河东做更多的事情,种更多的高产作物,建设更好的新农村。”
“天胜,我知道你的意思,你必须要好好复习,争取高考成功,我支持你。可是我现在的情况就是暂时不能放下手里的工作去复习啊,大农田的工作我已经和公社领导汇报过了,而且批准我们改变种植方式,推行间作套种的新方法,开春的计划我已经做好了,你说我能放下不管吗?妇联会的工作刚刚起步,那些顽固的老媳妇已经开始重视妇女的四期保健了。再不是过去听到说计划生育,说夫妻生活就抵触,就害羞,甚至说三道四的时候了,她们的觉悟在不断提高,我非常有信心,你说我能撇下她们不管吗?而且我们现在的计划生育工作难度这么大,任意放纵等于前功尽弃。宣传队的兄弟姐妹们也舍不得我离开啊。你今年先复习,给我们大家探探路,以后高考年年都有,我们都有的是时间。等明年我把这些事情理顺了,咱安安静静的去复习好不好啊?”
李静的一席话说的李天胜哑口无言。从李天胜的心里李静同意不同意,李天胜都是满意的。因为李天胜从小就非常喜欢李静。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李静的暗恋越来越明显,几乎有直接想和李静当面表白的冲动。可是李天胜心知肚明,知道自己各方面都没有让李静认可的地方,所以一直想暗暗的下决心在李静面前能够有所作为。高中的时候大胆的交白卷就是想出一次风头,冒一次险,希望得到李静的关注与认可。可是交白卷赢得了学校的掌声,却没有得到李静的认可。这次高考李天胜一定要下决心拼一次,自己的决心是已经肯定了的。至于李静同意不同意自己必须告诉李静。李静同意参加高考,两个人一起考上大学自然是一件好事。在一起的机会自然会多一些。如果不同意参加高考,自己也传达了自己的好意,自己考上了,才能真正的有资格回来追求李静。所以李天胜再没有深劝李静。只好鼓励李静好好工作,注意照顾自己。然后就匆匆地的离开李静,直奔家里准备闭门复习,迎接高考。
这一年的冬天,全国五百七十万考生走进了曾被关闭了十余年的高考考场。当年全国大专院校录取的新生只有二十七万人。李天胜也属于被录取的大专院校里最低等的成功学生。考取了山城市工业交通学校。虽然是一个中等职业学校,中专也是高校啊。毕竟毕业以后可以分配工作,吃上了商品粮,成为了非农业户。再不用下农田,挣工分了。
李天胜考入了山城市工业交通学校以后,在李静的面前似乎有了底气,也敢于表白自己的心思,暴露自己的想法了。当他把入学的一切事情安排妥当以后,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李静写信:
李静:
你好!
当我第一步迈进山城市工业交通学校的时候,眼前幻想的第一个人就是你,如果我们俩一起步入这高校大门该有多好啊。你的学习那么的好,智商又那么的高,你参加高考肯定没问题。毕业以后我们就是吃商品粮的人了,学校给每一个毕业的学生分配工作,我们就可以一起留在城市一起工作了。希望你明年一定放下你的工作,好好复习,一定参加高考,今年的录取比例是二十分之一。可能明年参加高考的人会更多,困难会更大。但是我相信你会成功的,我和你一起加油!
我现在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条件都挺好。比我们上中学的时候好的多,一日三餐,粗细粮搭配,尽管粗粮是70%,毕竟天天都可以吃上一顿馒头了。一日三餐起码两顿饭都能够吃到熬大菜了,节假日礼拜天还要改善生活,还能吃到肉。你的生活太苦了,今天是星期天,食堂改善生活,当我吃到肉的时候,就想起了你,你工作那么累,可是在咱农村能吃到肉的时候毕竟还是很少的。希望你一定要参加高考。我们的课程主要是汽车整车与配件原理、交通运输管理、模具、机电、汽车运用与维修等。以后有可能要学汽车驾驶技术,以后我能够开汽车了,就回河东接你。好了,今天心情非常的好,憋在心里好多年的话,今天都说出来了,希望你不要介意。但是放下你的工作,必须参加明年的高考,下年可能录取的数量会有很大提升,而且有可能提前到秋季招生,相隔半年,你一定要努力啊!
你的同学:李天胜
1978年3月12日
自从李天胜走进工交校,多了自信,多了底气,也对李静多了很多的期盼。今天是给李静的第一封信,埋藏在心里的还不好直接说出来。但是李天胜心里明白,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只要自己努力,就有追到李静的希望。
1978年,六百一十万人参加了高校的招生报考,而录取的学生只有四十点二万人。七七级学生1978年春天入学,七八级学生秋天入学,两次招生仅相隔半年。1977年冬和1978年夏天的中国,迎来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考试,报考总人数达到1160万人,近七十万人走进了高等学府的大门,走在了“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大潮中的最前列。
这一年,李天胜隔三差五的给李静写信,信的内容越来越多,语调也越来越暧昧,最后直接摊牌,非李静不娶。
可是对于李静来说,自始至终就没有想嫁人的想法,不要说李天胜,就是亲戚朋友们给李静提亲那么多,有军官,有干部,有城里的正式工,可是在李静的眼里就没有一个让李静动心的。这不是李静的心气高,而是李静就从来没有想过要嫁人。每天想的是如何做好自己的工作,能够有所作为。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说李双。自从李天胜考入工交校,李双总想打听李天胜的通信地址,想了解李天胜的现在情况。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想嫁给李天胜,以后成为一个城市人。在李双的心里,李天胜是自己的同班同学,李天胜虽然考上了高校,成为了吃商品粮的人,但是李天胜并不是非常帅气的男生,在学校也并不显眼,在公社的回乡知识青年中成绩也不是非常突出,家庭也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并没有什么过人之处。自己生的皮肤白皙,长的一表人才,十里八村的小伙子都垂涎三尺。可是李双的心里只有一个目标,那就是进城,成为一个城市户口的市民。住家里有厕所的楼房,出门可以坐公交车。李天胜虽然其貌不扬,家庭条件差一点也无所谓,毕竟已经可以端铁饭碗了。自己又是李天胜的发小,满可以配得上李天胜了。自己主动表白,李天胜不会不同意的。于是四处打听,最后李双终于从李天胜的弟弟李天贵那里得到了李天胜的通信地址,写了好几封甜言蜜语的信,几乎把在学校学到的情感词汇全部向李天胜表达了,也没有得到李天胜的回信。她哪里知道,在李天胜的心里只有一个李静。李双心里有些不服,论皮肤,论长相,哪一点不如李静,为什么什么事情都是李静优先。李双一气之下准备去市里亲自向李天胜问个明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