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 说 压 岁 钱
文/龙茂泉
压岁钱,又名压祟钱(“祟”就是不吉利的东西。古人借这个习俗来表达来年不要有任何不吉利的事情发生)。压岁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年俗,一般在新年倒计时由长辈将钱装在红包内给晚辈。压岁钱有很好的寓意,通常认为可以辟邪驱鬼,保佑平安。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又是一年春节到。人们熬过了苦辣酸甜的瘟疫三年,终于送走虎年,迎来玉兔的春节。
自古有俗语“大人望种田,小孩盼过年”,春节想必是每个孩子一年中最期待的节日了。除了有新衣服、好吃的、好玩的,还能收红包。在儿时的记忆里,压岁钱是整个春节假期的重头戏。春节拜年时,长辈会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发给晚辈,祝福孩子们在新的一年里可以健康成长。在我国,这一习俗由来已久,那么,压岁钱是怎么来的,古代的压岁钱是什么样子呢?
有史料文献记载的压岁钱最早出现于汉代。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压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戴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这种钱币形式的佩带物品最早是在汉代出现的,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千秋万岁”、“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当时春节是“立春日”,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资治通鉴》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之事。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去魔的护身符。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明清时期: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以彩绳穿钱,编为龙形,谓之压岁钱。”所以一些地方把给孩子压岁钱叫“串钱”。
民国:长辈用红纸包100文铜钱当压岁钱给晚辈,取“长命百岁”的寓意。货币改为纸币后,长辈喜欢用连号的新钱做压岁钱,意味着连连好运、连连高升。
对于我这个出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人来说,我记忆中的压岁钱也就是五分、一毛地给,很多困难家庭过年时小孩子也根本拿不到压岁钱。那时大多数家庭的经济状况很差,一年到头见到糖的时间并不多。过年时用几块糖替代“压岁钱”,让一家人都很甜蜜。到了70、80年代.虽然经济状况还是不太好,但“压岁钱”真的是钱了,拜年磕头的孩子,大多能得到五到十元的压岁钱。城市里的人给孩子的钱往往几十上百元,开始包成“红包”发赠。90年代以后,压岁钱不稀罕了,身不动膀不摇地就能得个成百上千块,不过搁手里攥着的少了,有的被爸妈拿去了,有的在银行给孩子立个专户,还有就是自己花了。
国家经济状况的好转和压岁钱额度是成正比的,形成水涨船高之势。进入21世纪初,随着经济条件越来越好,压岁钱的传统寓意渐渐走样,大人们拼面子发压岁钱,孩子们也开始比谁拿到的压岁钱多。有一项问卷调查显示,90名孩子在春节一共收到43.8万元压岁钱,人均收到约4867元。其中,一半以上的孩子收到的压岁钱总数在1000到5000元之间,有的收到的压岁钱上万甚至数万。
我们每年都要从城里回老家过年,给长辈拜年,年逾八旬的岳父母总要忙着给孙子、重孙子们预备红包,当一声声“爷爷、奶奶”、“嘎公、嘎嘎”、“太嘎、太嘎嘎”、“拜年啦”喊来,两位老人满脸地高兴,笑着给他们发红包,少则200元,多则300、500元。这么多子孙聚在一起,屋子里进进出出的身影和着那欢悦的笑声,顿时里里外外充满着无限的欢乐,洋溢着上慈下孝、其乐融融的幸福。
其实,过年的时候长辈给晚辈一些压岁钱,有的也会给我们的长辈压岁钱,这是一种习俗,因为他们是我们最亲近的人,那么很多人其实都不知道压岁钱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压岁钱的意义是什么,压岁钱的寓意。
相传古时候有一种妖怪名叫“祟”,每逢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便会吓得哭起来,随后就开始发烧、讲呓语。几天后热病退去,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一次除夕夜,有一对夫妇用红线串了八枚铜钱让孩子玩。孩子玩累后把铜钱随手放到枕边睡着了。因为害怕“祟”夜里会来,夫妇俩不敢合眼,点着灯火坐在床边守着。果然,半夜时分,“祟”溜了进来。正当它想把手伸向孩子时,放在孩子枕边的那串铜钱突然发出了道道闪光,把“祟”吓走了。此后人们开始在除夕夜用红线串上八枚铜钱置于小儿枕边,这就是“压祟钱”。在这里,“压”具有压制邪祟的涵义。后来,“压祟钱”也慢慢地变成了现在所说的“压岁钱”。
所以,压岁钱的意义首先在于压惊:说是太古时有一种凶兽叫“年”,隔365日后之夜,就要出来伤害人畜、庄稼。小孩子害怕,大人则以燃炮竹驱赶“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为“压惊”。年久日深,便演变为以货币代食物,至宋便有“压惊钱”。据史载,王韶子南下,因被坏人背走,于途中惊呼,才被皇车所救,宋神宗即赐了他“压惊金犀钱”。以后才发展为“压岁钱”。
其次是避邪:汉族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
至于“压岁钱”的作用,就连《资治通鉴》这样的正史也给“证明”。书的第二十六卷中说到杨贵妃生子时,就谓“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赐给儿子一道避邪去魔的护身符。
从史料看,从汉代到清末,长辈在过年期间给晚辈包压岁钱的主要目的跟唐玄宗“喜赐洗儿钱”一样,就是避邪去魔。
压岁钱的寓意在于很多人在过年的时候会给压岁钱,那么这个压岁钱就是一种吉祥的象征。古时候怪兽很多的,压住才能辟邪保平安,用压岁钱来帮助压祟,“岁”与“祟”谐音,希望得到压岁钱的孩子能平平安安的度过一年。
压岁钱也是在过年的时候很常见的,也是为了将好的福运带给每一个人,对于大部分的人来说,压岁钱也是一种好运,自从压岁钱变成了真正的货币之后,压岁钱的意义也发生了改变。压岁钱“避邪去魔”的功能逐渐结束,而其新担负的“一本万利”、“财源茂盛”、“步步高升”等“励志”作用应运而生。
作为一种古老的节日传统与民间文化,压岁钱的习俗已经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是家庭成员之间表达关爱与祝福的方式。如今的压岁钱已经和辟邪去灾没有太大的联系了,但其中所寄托的吉祥祝福、美好寓意是不变的。
但愿这种古老的节日传统民俗不走样、不变味、不攀比……
作者简介:
龙茂泉,湖北巴东人,中共党员,退休干部。离开公职多年闲赋悠居峡江的一介布衣,酷爱文学打发时光的码字人,偶尔发布小文的州作协会员,热爱生活的开心翁,含怡弄孙的闲暇时间专司《峡江布衣》的恩施州网络媒体协会成员。纸媒《白鹭文刊》副主编,《世界文学》签约作家,《乡村作家》终身会员,《中国西部散文学会》会员。
纸刊投稿敬请点击征文链接https://m.booea.com/news/s_2767344.html
🍀🍀🍀🍀🍀🍀🍀🍀🍀🍀🍀🍀🍀🍀
纸刊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