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篇忧愤交加的控诉书
宋晓华
唐代大诗人杜甫五言律诗的代表作《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被称为反映唐代中期社会现象的史诗,全诗基本是用叙述手法,却紧扣“咏怀”,五百字里处处写着“忧、愤”二个字,其中以表达愤怒为主,捎带出担忧的心思,是对社会黑暗现象的控诉书。
杜甫愤怒的第一件事就是政治上的极度黑暗,他以自已为例说明了这个问题。他是一个志向高远的人,有远大理想和目标,“窃比稷与契”、“胡为慕大鲸,辄拟偃溟渤。“,一心想做成大事,成为名垂青史的贤臣。他是一个满腔热血,心中装着国家和百姓利益的人,“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时常牵挂着国家的大事和百姓的生活。他是一个忠诚之士,“葵藿倾太阳,物性固难夺。”,君主在他心里就是一个太阳。他是一个意志坚定、百折不挠的人,虽然“取笑同学翁”,被同事取笑,奚落,但是他“浩歌弥激烈”,不为所动,而且“盖棺事则已,此志常觊豁。”,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白首甘契阔”,自己愿意一生辛苦。但因为他不愿屈服于世俗,不愿意对上级屈意逢迎,“以兹误生理,独耻事干谒。”。现实却是既不能像“稷”和“契”那样成为为国效力的贤臣,也不能像“巢父”和“许由”那样成为一个逍遥的隐士。“兀兀遂至今,忍为尘埃没。”,成了一个边缘化的闲人,只能“沉饮聊自遣,放歌破愁绝。”,喝喝酒,唱唱歌,来混日子。杜陵布衣,最后“老大意转拙”,越活越倒退了。这淡淡的自嘲中,藏着深深的愤怒。
杜甫愤怒的第二件事是社会的极度不公和极度的贫富分化。一方面达官贵人穷奢极欲,讲排场,“瑶池气郁律,羽林相摩戛。君臣留欢娱,乐动殷樛嶱。”,美女,珍馐,华服,无所不用其极,“中堂舞神仙,烟雾散玉质。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而这些东西,都是他们横征暴敛而来,“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因为执政者只知道自己享乐,搜括民脂民膏,导致了社会的贫富分化严重,以致“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这种巨大的反差,已经难以用文字表述了。而诗人又用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惨痛事情,进一步说明贫富分化程度的剧烈,“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自己的孩子生生饿死,这种悲痛的事情,即使自己能够忍受,邻里都看不下去了,为人父者,还有比这更令人心碎的事情吗?杜甫的愤怒到了无以覆加的地步。而且诗人多少还是在体制内的人员,“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不用缴租,不用服兵役,生活尚且困顿如此,可见社会的不公平和贫富分化到了什么地步!
愤怒归愤怒,诗人是个有家国情怀的人,他推已及人,“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由小想大,这些生活无以为继的人,将怎么办呢?“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河梁幸未坼,枝撑声窸窣。”别人不给活路,只能自己找活路,造反会似乎成为唯一的生活下去的途径,天柱将折,河梁将裂,因此诗人“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开始担心国家的安危了。而历史也给了作者一个明确的答复,此文写成后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安禄山、史思明起兵造反,唐朝从此衰落下去。
这首诗是在天宝十四载(755年)的十月初,杜甫被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不久后,由长安往奉先县(今陕西蒲城)探望妻儿时所作。从历代的诗作来看,吟怀之作大都只有几十个字,而杜甫的这篇“咏怀”,用了整整五百字之多,应该是他从京城长途跋涉,一回到家,看到的竟然是小儿子被活活饿死了,这事触发了他的痛点,联想到这些年来在京城的坎坷经历,回家路途上的所见所闻,一时忧愤交加,不吐不快,一气而成了这篇千古传诵的控诉书。
这篇用血泪写成的名作,再一次昭示了一个颠扑不破的道理:一个人或一个集体,那怕是权势淊天的执政者,如果只考虑自己,只知道自己享乐,这样的好日子也不会长久。
2022年11月4日
作者简介:
宋晓华,男,汉族,1970年10月出生,大专学历,山东平邑人。1993年7月毕业于临沂师范专科学校,同年参加工作,现在山东兰陵美酒股份有限公司工会工作。空闲时喜欢读读书,写点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