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俗里的家乡年味
文/文贞
年味是一个温暖的名词。
年味,即是年俗的味道,约定俗成。过年是传统,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以除旧布新、迎春接福、拜神祭祖、祈求丰年等活动形式展开,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凝聚着中华文明的传统文化精华。
家乡合肥(庐州),位于江淮之间,巢湖之滨,素以“三国战城,包公故里”闻名遐迩。
家的味道
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温暖的港湾,那便是家。 家是那个走了多远也还会想回来的地方。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人一物,一街一巷藏着最质朴的人间烟火。任日月交替、斗转星移 、四季更迭,岁月在春夏秋冬中轮回。这些记忆的“底片”,都是难忘的乡愁和眷恋。
又是一年岁暮时, 惦念回家过年与亲人团聚的情愫是刻在游子骨子里的期待。 无论路途多么遥远,人潮如何拥挤,都无法阻挡人们回家的心情,因为家里充满了温暖与亲情的地方。 远方的游子,乘着八百里的风景满载而归,欢喜了一城久盼的山水。三百六十度的相思,是一场游子与故乡的双向奔赴。
推开熟悉的家门,浓浓的年味扑面而来, 满屋弥漫的炖肉的香味,是母亲灶前 炒、烧、炖、炸、蒸、煎的“杰作”。梁上垂下的一刀刀腊肉、一串串手灌香肠、一只只肥硕的腊鸭、腊鹅晒得油光发亮。大碗里盛满了啤酒,哥哥一碗,弟弟一碗,再来两杯白酒,不醉不休。远归的那一个总是吃相最馋,家乡的腊味入口,咸香瞬间刺激了味蕾,完全停不下来,唯有大快朵颐,才够解馋!那啃肉的滑稽样,那开怀畅饮、痛快淋漓的表情,与母亲记忆里珍藏着的少年重合。无论游子年龄多大,都是故乡怀里长不大的孩子,这回归本真的家乡味,好似一壶上头的烧酒,浓得化不开。常言道:世界上最厉害的厨师是老妈,她可以用最简单的食材,做出世间最美味的佳肴。腊味有家的味道,有岁月的味道,更是母亲的味道,把分散很久的亲情重新收拢回来了……
买炒货
寒风起,炒货香。 平日里掩藏于都市街头巷尾之中的炒货店,门前冷冷清清。 一到腊月,炒货店的人气便火爆起来, 各种口味的瓜子、花生、板栗、松子、开心果摆在显著的位置。高峰时段,炒货店门口排起了等候购买的长队。在瑟瑟寒风中,炒货机里装满了生坚果在轰隆声中翻炒着……先尝尝今年新上市的山核桃味道,那细小的果仁牢牢卡在坚硬的果壳中,剥起来颇费功夫和心思。紧挨在一旁的炒松子,小巧可人,色泽明亮,自带山林间的天然鲜活气;开心果儿正咧着嘴笑,露出翠绿的果仁,颇受欢迎。芝麻花生糖被切得工工整整,细细密密的黑芝麻粒儿镶嵌着白白胖胖的花生仁,芝麻酥香,花生脆香,蜜糖甜香, 咬一口嘎嘣脆, 是记忆中从小到大不变的味道。
炒货店像是一部时光机,将那些细碎的坚果翻来炒去,将青涩炒至成熟;在市场的一角独成一景。拎着一袋带着余温的炒货带回家。心里油然而生一份踏实、欢喜、过年的仪式感。
祭灶 扫尘
“ 腊八,祭灶,新年快到,闺女要花,小子要炮,老妈子吃着桂花糕,老头子戴着新毡帽。”每逢腊八节到来,婆婆都要煮一锅“八宝粥”,将预先准备好的小米、花生、玉米、红豆、绿豆、桂圆、红枣、红薯干先浸泡,再淘洗干净,然后将八样食村一起下锅,再放少许冰糖,加水,用大铁锅加柴禾烧开,用小火熬制。一个多小时, 锅里滚烫的八宝粥咕嘟咕嘟的冒着泡 ,色泽红艳诱人。当婆婆把一碗碗五颜六色冒着热气的八宝粥端到桌上时,那融合了多种食材的香味直钻鼻腔。吃上一碗浓稠、醇香、微甜的“八宝粥”, 配上可口的五香萝卜干。香脆爽囗,暖心暖胃。这是最温馨不过的四世同堂画面:老人有儿孙绕膝,小孩有长辈相依,其乐融融,来年一定顺顺溜溜……
如果说吃“腊八粥是开启了过年的前奏,那么小年的“祭灶”习俗便拉开过年的帷幕。腊月二十三家乡人开始煎制送灶粑粑,敬香,放鞭炮,祭灶。送灶粑粑跟我们平时吃的饼没啥区别,只是在粑粑里加了点芝麻和糖,意义大不相同,是专门祭祀“灶王爷”的。主人在送灶时,往往嘴里都会祷告几句“灶王爷”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吃过香喷喷的送灶粑粑,夜晚入睡前,主人还要将灶台里外打扫清理干净,在铁锅里放上一块豆腐和一把葱 ,俗称“压锅”,寓意来年五谷丰登,“豆腐”谐音“都富”,“葱”谐音“冲”,有冲煞免灾,求吉祥之意。同时,也表示人们对“灶王爷”的敬意。
祭灶后,接着“扫尘”,即大扫除。通常是家庭主妇来完成, 屋内屋外,门前屋后,庭院、鸡舍、猪圈等处彻底进行打扫、衣被用具、洗刷一新。墙角、床下、屋柱、屋梁等处一年的积尘,箱柜上的金属把手等,也应擦拭一新…… “扫尘 ”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年前“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 。
购年货
小年过后,年味就像发酵了的酒,无声无息,日渐醇厚浓郁起来。
人们纷纷上街购买年货,熙熙攘攘的市场,人头攒动,拥挤的是人潮,购置的是年货。
市场上的年货琳琅满目,吃的、穿的、玩的、用的样样俱全。先去商场给家人购买衣服。父母的、孩子的、男主人的,女主人的。羽绒服、大衣、保暖衣、毛衣、牛仔裤、休闲裤、运动裤。每个人衣服都仔细挑选,按照自己的身高、体重,挑颜色、看尺码、选样式,再穿上身试一试,哇噻!似乎是量身定做的……衣服买好了。新帽子、新鞋子、新袜子可一样不能少。新年新气象,从头开始,迎接好运气。
再到农贸市场购买食材:排骨、猪手、鸡、鸭、鱼、虾、羊肉;年菜不能总吃荤腥,得讲究荤素搭配,营养才能均衡,西兰花,西红柿,芹菜、莴笋、蒜苗、黄瓜,青红椒、油菜(有财)、生菜(生财)白菜(百财)寓意聚财之意,兔年好运。
再到超市逛逛,调味品、日用品、洗涤用品。粮油区:购买大米,面粉,面条,鸡蛋。干货区:购买香菇、木耳、银耳、苔菜、黄花菜、粉条等。水果区:挑选了沙糖桔,苹果,橙子、车厘子、草莓。酒水区:选孩子们爱喝的“农夫果园”、“汇源果汁”:给老公买两盒“黄山毛峰”。买几箱白酒,一箱“张裕干红”;外加两条“中华”,从过年待客之用。
最后去花市看看,买几样鲜花, 富贵竹、 朱顶红、百合、蝴蝶兰、年桔为年味锦上添花。 过年仿佛有买不完的东西…… 讨价还价声、谈笑声,叫卖声,汇成了一首欢快的交响乐。
写春联
年味无处不在,庐州大道、徽州大道、长江路等城区的主干道上 ,路灯灯杆上挂起了鲜红的灯笼和火红的中国结。蕴含团圆、平安、吉祥的中国红, 为庐州百姓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气氛,迎春接福。
淮河路步行街上,免费写春联的摊子前最热闹,点点冬阳如碎金,洒在一张张红纸上,明媚生辉。身着唐装、神采奕奕的老人,手握毛笔,伏在桌前,被众星拱月似的围在中央,意气风发地挥毫泼墨。多数人喜欢楷书春联,方方正正,笔笔都是人间真意,无论贴在大门还是卧室,雅俗共赏皆相宜。一撇一捺,诠释着一个家国的情怀;一字一联,承载了一个新年的祈愿。在阵阵叫好声里,一副副散发着几千年平仄古韵的春联诞生了。
有这样一副脍炙人口的传统春联 ,是这样写的:“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这副春联音节和谐、音韵铿锵、浅显易懂,但却不落俗套、赏心悦目、十分耐读。联语:将天、地、人顺势而生、和谐共存、自然融合的规律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借春节这个特定的日子表达出来,充满了浪漫色彩和美好的祝愿。
吃年夜饭
年夜饭是过年“重头戏”,不但丰富多彩,而且还讲究很多寓意。传统上,年夜饭是在除夕祭祖后才可食用。
吃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最温馨、最幸福的时光。前奏是烧年菜,煮年饭,一家人在厨房里进进出出,灶火燃旺的呼呼声,锅碗瓢盆碰撞声,切菜咔咔声,家人说笑声以及电视里播放的《春晚序曲》,完美交织在一起,在耳边萦绕,成为一年中最欢快的乐章。
庐州人年夜饭中讨一个好彩头,圆子、鸡和鱼三样是必不可少的。圆子(团团圆圆)、鸡(大吉大利)、鱼(年年有余)。不过有意思的是,年夜饭上的这盘鱼,就是为了“看”,而不吃,就“余”了下来。还有“和气菜”、蛋饺子、腊味合蒸、卤菜、皮蛋、烧排骨、火锅。其中第一道上的就是“和气菜”。“和气菜”做法简单,油炸豆腐果切成丝,再加肉丝、黄花菜、木耳等一起炒,寓意生活和和美美、和气生财。
一场年度盛宴,家人把新年最美好的愿景酌满在一杯杯高举的“屠苏酒”中,融入那醉人的春风,把暖意送到了千家万户……
守岁
守岁最开心莫过于孩子们,不仅能得到“压岁钱”,而且还能吃到各种糖果、糕点。“压岁”的原意“压祟”,有驱避邪恶之意。除夕夜,大人将“压岁钱”放在孩子的枕头下面, 寄托着长辈对晚辈新的一年里无灾无难, 平平安安,健康成长的愿望 。
守岁,全家人围炉闲坐,喝茶,嗑瓜子,聊天,通宵不眠,辞旧迎新。守岁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隋唐时期,守岁之风极为盛行,历史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守岁诗,苏东坡有诗云:“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一个“强”字,把孩童对守岁的企盼与迷恋表现得淋漓尽致。守岁,与其说是一种传统习俗、不如说是一种传统文化。除夕守岁的热闹景象,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浪漫的文字,亮丽的“风俗图”。
拜年
“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随着新年的钟声响起,我们迎来了2023春节。大年初一,人人穿上新衣,新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一声“新年好 !” 见面致礼 ,举手作揖的这种礼仪形式拜年 , 既健康卫生,又安全文明。这是2023春节人与人见面时最诚挚的问候和祝福!
在这新年伊始之际,笔者给大家拜年了!道一声:“新年好!” 愿2023 所有人平安喜乐,健健康康!一切都好起来,未来可期,往后的每一个日子充满光有爱。
这个春节,让我们焕新能量,带着愿景,向着美好生活再出发,创造属于2023的幸福。
年,是“新故相推,日生不滞”火红的气象。是一坛陈年老酒,永远醇厚绵长;是家的味道,爱的味道,更是让人眷恋的味道。
作者简介:文贞,作品有散文,诗歌,游记,杂文百篇,征文获过三等状奖和优秀奖。作品散见《作家联盟》《作家故事》《阅读行走》《孔雀东南飞》《鸳鸯河畔》《安徽工人日报》巜安徽青年报》纸媒、杂志及各大网络平台。《作家故事》第一届及第二届专栏作家。用素笔书写美好生活,用文字传递温暖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