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无疾觉为先
刘家武
在一个把佛教或狭义为宗教信仰、或曲解为哲学科目、或变质为邪门外道的大环境下,始终坚守着佛教是“佛的教育”的修行者,就很难得了;而能将佛学觉悟到自己的书画作品中,觉悟到世间一切法,并通过自己的作品,以正觉教化,平和向善修身,不落浮躁,默默为社会创造精神财富的书画家,更是凤毛麟角。张无疾先生就是这样一位践行者。
我所熟识的书画家中,张无疾先生给我的印象,是平静,稳重,还有一点深不见底的感觉。我有幸多次观赏张无疾先生挥毫作书作画。我所见张无疾先生作每一件作品,都是在平和、淡定、自然的气氛中完成的。看不到那种疾步如飞、疾风刮面、疾态躁浮的痕迹。其笔墨之间,看到的是心无旁鹜、安宁祥和、坐禅听松般的淡然的书画修行者。是佛性的沉淀,成就了无疾先生的自在空灵、开和怡然,一派得大自在的气派。先生墨力深沉醇厚,落笔自然,任笔为体,行笔布局无一雷同。点线之间,渗透着‘过去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的道悟。无疾先生尝言:“当你某一笔觉得很出彩时,就一定要否掉这一笔,重复就意味着止步”。这正是“勿执着”的佛学精义诠释。读无疾先生作品,能听到其作品的佛号经声。对比当下市场经济的一些人作品反复,成“套路”似的做派,更显得无疾先生的这种精神的可贵。
我作为一个职业的书画经纪人,阅尽古今名人大师的书画作品是必须的。张无疾先生这样的书画家,却是我所见之唯一。观张无疾先生的书画作品,无不是信手拈来。非但没有造作之相,而且,件件作品都能够面目独具。在我所见过书画册中,几乎所有的书画集,无论大师名家,还是一般的书画家,很少有不是从第一张作品到最后一张都全是一个面貌的感觉。更有甚者,一本画册看完,就像只看了一张作品的感觉。无非是构图色彩的变化而已,其造作的心机贯穿于始终。即便观石涛,八大,黄宾虹,乃至毕加索,达芬奇的画册,从头到尾看完,也有千人一面,用心造作的感受。而观张无疾先生画册,几乎张张面貌独具,件件人间仅有。读者若细观其鸡,其鸭,其牛,其马,其梅,其荷,自然会有深刻的体会。所谓物以稀为贵,其作品之珍奇,可见一斑。张无疾先生善于题诗于画。以不明究竟的人看他题诗,会以为他在画上面所题诗,都是早已做好的诗句。其实不然,张无疾先生画中之题诗,具是随作品之画意,随兴而来的。题诗于画,诗思敏捷,不假思索,画成诗成,诗书画印,浑然一体。一派天作之合的气象,实在是罕见之至。
据张无疾先生自己说,在他的心里,从来就没有任何一张画,一幅字,乃至于一笔一划是他自己所认为好的。他从来就不会执著任何一件作品的好,从来不执著任何高妙的技法,乃至于任何一点一画的好。因为没有执著,笔下之变化自然就没有了穷尽。其中奥妙之关键,也就是放下一切而
己。
《闲聊金刚经》一书,是张无疾先生专论《金刚经》与中国书画的呕心之作。无疾先生倾其一十五年的苦修,把自己对佛经的理解,结合于中国书画,多角度、多层次的讲述了自己对佛经,对书画的领悟和体会。凡二十余万字,修改书稿就用了七八年的时间。十几年来,先生天天听经,天天行笔不堕,不断融会,不断提升其境界。并将自己的所有感悟,完完全全地纪录在自己的著作中,毫无隐晦的告白于世人。这份心胸,正应了张无疾先生普觉堂的精神宗旨。这是中国书画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理论巨著。他为世间人揭示了中国书画至善至美的真性本质,为欣赏和学习中国书画的人打开了一扇至真至善至美的大门。透过张无疾先生对《金刚经》和中国书画的解析,可以让读者轻松而深刻地认识清楚佛与众生,佛与中国书画原本是一体的事实真实。用张无疾先生的话说,《金刚经》就是照亮中国书画至真至善至美之境界的明灯,一点也不是夸张。
观张无疾先生的山水、人物、花鸟和书法,正是其对佛性本质的真正诠释。其作品雅致明快,简练浑厚,幽远深邃,余味无穷。如问道坐禅,如僧行般若。一笔一画都是其心血的浇铸。至善至美,正知正见,倾注其间。其画中之题诗,无不是佛理箴言。贯穿着“众生是佛”,贯穿着“世间一切法皆是佛法”。读无疾先生作品,笔墨之间,处处皆是佛理佛法之共鸣。作为一个书画家,能把自己的作品做到与观者相融而会觉,岂非书画于文化传承的大境界?无疾先生就是这样用自己的诗书画传递着佛学真义和中国书画文化的精髓。
一个没有分别心的修行者,真正能具有对待世间众生如对自己一样的态度和思维,其笔下的作品,就贯穿了对世人的悲悯情怀和慨慷心志。张无疾
先生的普觉堂里,布满了这样的气息。
癸巳年仲春刘家武拙笔于西来古镇临溪画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