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善若水洛河魂
文/云蒙山人
一
融化的雪,积蓄的雨,淙淙小溪水,叮咚的石下泉,一丝丝汇聚,一天天奔流,在龙潭发出阵地震天动地的呐喊。继续向前,它就成了一条河——洛河,滋润着一片肥沃的土地——洛南。二
曾几何时,住在洛河上游的人们,眼睁睁看着脚下的洛河水白花花流走,而眼前的土地却常常干得裂了缝、冒了烟,生长在土地上的一切作物只能听天由命,无奈的父老乡亲只能靠天吃饭。而这一切,被上世纪50年代初的某一天作为起点,迅速改变,一条人间天河终于成型。40余公里主干渠曲折蜿蜒,16名烈士洒热血英灵在天,县长、县委书记与普通民工同吃同住同劳动,沿线普通人家把最好的吃住条件献给了建设兵团。 就这样,奔腾的洛河水被一个叫做洛惠渠的水利工程紧急召唤,从此让40里梁塬绽放赤橙黄绿青蓝紫,成长柴米油盐酱醋茶,激荡起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水用生命达成使命,从洛州人民的字典里硬生生扣去三个字——用水难。三
依托洛惠渠引水工程,一个规模浩大的梁塬水厂在荒芜的土地赫然显现。巨大的水塔成为鲜明的地标,每一个看见它的人都眼有方向,心里舒坦。这个在上世纪末投资近300万的大工程,彻底提升了洛河水的水质和口感。 “梁源水厂是利用国家甘露工程资金兴建的乡镇供水水源工程。位于县城以西四十里梁塬末端的卫东镇刘村,引洛河之水,经洛惠渠总干渠至水厂,净化处理后通过三条输配水干管供卫东、四皓、城关4个乡(鎮)、57个行政村约5万人的生活用水。水厂占地16.8亩,由生活区和生产区组成,工程于1998年6月15日开工,1999年 9 月15日竣工,建成每小时 240 吨的反应沉淀池、滤池各一座,容积 200 吨高40米的倒锥壳水塔一座,300吨的沉淀池一座,15 KW备用抽水站一座等,设计日处理水5000吨,工程投资 298 万元。” 抚摸着充满年代感的工程建设碑,你会深深明白“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为什么会成为中国人代代传承的信念。四
不同的是,这是一个有良知的企业回报这片土地上的父老乡亲,助力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在梁塬水厂生活区的大门旁边,我们看到两张大红的感谢信。认真览读,表达的都是对水厂为偏远村组完善供水设施,提升饮水质量的真诚谢意。其中一封来自刘沟村的感谢信,文采和情感都可圈可点—— “……加班加点施工,以高质量、短时间的原则,圆满完成我村井窖水改造及自来水修建工程,圆了刘沟村铁塬岭上几代人的梦想。这个项目不仅完善了刘沟村的供水设施,更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提高了广大群众的幸福指数,增强了乡村振兴的信心和决心……”五
水有精神,这精神是洛惠渠的精神,也是洛南人的精神。 微妙的是,相隔差不多60年的两种精神惊人的一致,这是传承在洛惠渠中的洛南基因,也是传承在洛南人血脉里的洛河基因。洛惠渠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经过提炼的洛南精神为“崇文,厚道,自强,包容”。 相互比照,互相解读,不难发现这两者有那么多的相通相似相同之处那——在艰难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发展,在发展中创辉煌。六
一直被一个问题困惑,水和人究竟怎样相濡以沫?终于,在这里,在梁塬水厂找到了答案,看到了最完美的解释:“水为城之韵,文为城之魂,绿为城之美,人为城之本。” 也是在这里,我对于“上善若水”有了最简洁明了直白深刻的理解:“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尚善的人就应该像水一样,水造福万物、滋养万物,却不与万物争高下,这才是最为谦虚的美德。品德高尚的人,正和水一样,越深越无声。” 当我把目光投向这高高的水塔下鲜红的对联时,我仿佛触摸到了洛惠渠建设者和自来水生产者们共同的心声:拳拳之心为大众,涓涓清流进万家。七
改一个名字吧,将“洛惠渠”改做“惠洛渠”,以礼赞涓涓清流不舍昼夜、润泽万物,养育生灵、培植精神的洛南基因,也把这礼赞送给所有无私奉献、不求回报,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洛南精神。 千古丰碑洛惠渠,一脉清流梁塬水。追梦如痴故乡人,上善若水洛河魂……



【作者简介】萧军,家居陕西洛南,自称云蒙山人,本职教坛耕耘,身兼文史责任,愿结识更多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