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 龙 大 叔
文/饶晓辉/江西

写下这个题目时,我的思绪一下子又回到四十年前了。
那是八十年代初期,我应征入伍来到福建前线炮兵独立第二团三营九连服役。在八五全军百万裁员之前,鉴于当时福建省所处的战略环境,整个厦门沿海一线驻扎着陆海空三军不计其数,那时几乎是每个村落附近都有驻守部队。我所在的部队驻地,是厦门市郊一个叫黄厝村的地方,这里翻过一个炮兵侦察辽望山头,便是一望无际的大海,对岸就是台湾的小金门岛,可以说是战略重地。“军民鱼水情,胜似一家人”这句话,在八十年代尤为明显。那时部队营区除了兵器重地有哨兵把守外,基本处于开放式的,驻地老百姓白天完全可以自由进出营区。记得我所在的部队营区,经常有一个叫“金龙大叔”的当地人,几乎每天都会来营区转悠,或帮些小忙,或聊会儿天,简直成了我们连队的“编外兵”。

“金龙大叔”真名叫黄金龙,家住离营区不到二里地的黄厝村。金龙大叔中等个头,其貌不扬,镶着一口大金牙,说着鳖脚的闽南普通话。别看金龙大叔外表不怎么“待人”,但其内心善良,身怀各种手艺,尤其是他生养了二个貌美如花的女儿,更是引得战友们都特别喜欢和他套近乎。连队最早与他接触也是军民关系最铁的,是炊事班的饲养员赖新米。那时部队为改善提高战士们的生活水平,每个基层连队都养了一些母猪,肉猪。养猪看个似简简单单的圈养,但技术活还真不少,这其中尤为母猪的喂养。每每遇及养猪方便的问题,金龙大叔总会第一时间被想到,他也每次都会不厌其烦地忙前忙后帮着解决处理。除此之外,营区的日常生活用品需要维修的活,也基本上会找金龙大叔帮忙。

那时候每个连队战士假日出行的唯一交通工具,就是上级给炊事班给养员配备的一辆自行车。但这并不是谁想用就能用的,一来是因为给养员每天都要上街采购全连战士的生活物品,二则逢节假日时,外出办事的战友人数多,就这一辆“宝贝”车,僧多粥少,借谁用呢?况且,没有特殊情况需用,一般连首长也不会批准的。于是,金龙大叔便成了战友们的应急“救星”。一辆不够,借两辆,因为他能帮战友们从其他村民那里转借。再加上金龙大叔家里还有两个如花似玉的女儿,“不怀好意”以借车为名,实则为打“眼祭”的战友,也是大有人在。虽说那时部队有明文规定,战士在服役期间不准与驻地女青年谈恋爱,但“顶风作案”碰及部队红线的人还真不少。后来,我所在的部队换防到仙景“860”阵地值守,也就与金龙大叔联系少了。据说,他的两个女儿的婚事都和军人有关,但一个女婿是提了干的,另一个则是退役回乡的老兵,都是属于合法婚姻。这一点上,憨厚朴实的金龙大叔,彰显了他对军人的情怀,而又不失他崇高的思想境界。

斗转星移,岁月更替。当年和我一同在部队的战友,都已先后离开了部队,退出现役回到地方几十年。按照年龄上的推算,金龙大叔应该早就作古了。在这,写就此篇,算是对他老人家的一种忆念吧!
(图片选自网络)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