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肥乡区后营村一景。河北日报通讯员徐素霞摄
垃圾沟变身文化广场,成为村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治理坑塘、种花植树,打造乡村美景节点……近年来,邯郸将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推进新时代“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破口,在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基础上,坚持规划先行、培育产业、整合资源,打造了一批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成“全国十大最美乡村”3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7个、省级美丽乡村561个。
整体设计,连片打造美丽乡村集群
突出整体设计、整体布局,推进已有省级美丽乡村和拟建美丽乡村,串珠成链、以点带面、扩线成片,打造冀南美丽乡村集群优势。

峰峰矿区和村镇金村一景。河北日报通讯员王健方摄
科学谋划。邯郸市制发《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深化美丽乡村建设的实施意见》以及2022年专项方案等系列文件,制定《美丽乡村建设“十四五”规划》,指导各地有力有序开展示范创建。
重点布局。围绕环主城区,高铁及京港澳高速示范带、太行山高速沿线示范带、大运河文化示范带、太行红河谷旅游示范带和滏阳河全域生态修复示范带,以及河渠水系沿线景区及特色产业片区,布局创建高铁及京港澳高速示范带、大运河文化示范带、太行红河谷旅游示范带等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带5个,滏阳河全域生态修复市级美丽乡村示范带1个,武安市东太行旅游美丽乡村片区、馆陶县粮画小镇片区、磁县溢泉湖片区等示范片11个。
梯次推进。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制定年度推进计划,分年度、分区域、分类型、分层次确定每年创建村庄数量和名单,力争到“十四五”末,省级美丽乡村累计达1600个以上,占全市村庄总数的28%以上。其中,复兴区所有村庄2022年实现省级美丽乡村全覆盖,丛台区所有村庄2023年实现省级美丽乡村全覆盖。
育强产业,增强乡村持续发展能力
1月8日,广平县后南阳堡村智能温棚内,一颗颗草莓鲜艳饱满,几位村民正忙着采摘、装筐。在城市农夫耕种园、垂钓园等休闲农业项目基础上,该村2022年新建了4座智能温棚,全部种上草莓,采摘期持续到2023年5月,进一步增加了村集体收入,带动群众鼓起腰包。
将促进产业发展作为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邯郸市农业农村部门指导各创建村庄因地制宜发展富民产业,为乡村持续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复兴区石坡村以乡村景观为基础,植入特色民宿、农事体验、休闲垂钓等旅游业态,先后荣获省级美丽乡村、省级旅游重点村称号。河北日报通讯员王伸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