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万里长城,是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工程。它始建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文明历史,是历史上耗费人力最大、时间最久、物资最多的防御工程体系,它国威浩荡、雄风万里,是世界之最的人工奇迹。
现存的长城几乎均为明朝所修筑,它跨过崇山峻岭,穿过草原戈壁,绵然的迂回于塞外边界。东起鸭绿江边、西止嘉峪关,横贯河北、北京、内蒙古、山西、陕西、宁夏、甘肃等七个省市自治区,全长约7600余公里,可谓巨龙翻转气势恢弘。看见它,人们不由肃然起敬。
长城!见证了中国古代中原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剑拔弩张的激烈对抗。
史评九门口
九门口长城,座落在绥中县李家堡乡新堡子村附近,东距绥中县城62.5公里,南距山海关15公里,古称一片石关,号称“京东首关”,是明代的重要关隘之一,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文明历史。九门口长城于1984年,被锦州市人民政府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辽宁省人民政府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九门口长城作为中国万里长城的一部分,又被确“世界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单位。这是对九门口长城在历史文化价值及世界文化地位上,所做出的最具权威性的肯定。
九门口长城,像一道凌驾九江河上的彩虹,划开了辽宁与河北两省的分界线。由于地势险要,战事不断,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明洪武十三年,以徐达为代表的将军率民兵营,在燕山前卫等地屯兵1万5千余人,修筑了康平县岭三十二关的始建长城。明洪武十四年,也就是公元一三八一年,在北齐长城的基础上,建成了九门口关,代宗景泰和神宗万历年间,又进行重修。明正统“土木之变”后,为应付越来越频繁的敌方侵扰,于景泰2年,即1451年,朝廷又派右佥都御史邹来学主持修筑,包括九门口以及山海关到天寿山的关隘。九门口修筑长城后,成为连接关内外的重要关卡和门户。
隆庆年间,战事紧急,蓟辽总督谭纶上书“请筑敌台三千”以强化长城的防御功能。他的谏言,在随后戚继光任总兵官期间得到落实,完成了长城从创修到完备的跨越。说到九门口的修建,应该与蓟镇长城的修建过程一致,但又因其存在特殊性,所以又与其有所不同。根据现场勘查和出土碑文等考证,城桥原来的位置,本来是在现址上游数十米处,由于河道狭窄,水势湍急,再加之水门太少,山洪难以顺畅宣泄,所以城桥屡建屡圮。长城自老牛山背下来,经九江河南岸断崖越河,直抵关城东南角,过河城桥建有6道水门,万历末年,将城桥移至现址,水门增至9道。至天启6年,即1626年,桥端两座小围城建成,九门口长城修建工程才算最后完成,从此“一片石关”被“九门口”所取代。
九门口长城不但城垣巍峙,敌台林立,烽燧相望,而且设施完备,形制措施多样,其形成包含战守、指挥、报警、后勤、保障等多项功能的完整防御体系,其中的城桥平战结合,恰当地处理了战防与泄洪的问题,是长城修建工程的典范之作。九门口不同功能设施的设置、连通与配合,紧密而协调,显示了设计者和创建者的独到匠心,因此九门口长城又有“长城博物馆”之称谓。九门口长城,巍峨地耸立在嵩山峻岭之颠,依山势起伏而升腾,蜿蜒地伸过山脊,九道水门,横跨两山河谷之间,形成了“城在水上修,水在城中流”的奇异景观,所以,又有“水上长城”之称谓。
长城绵延万里,并不只是一道简单的城墙,而是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所组成的一个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在万里长城的防线上,分别设立了辽东、蓟、宣府、大同、山西、榆林、宁夏、固原、甘肃等九个军事管辖区,组成各级军事指挥系统,然后层层指挥、节节控制,进行分段防守和修缮。每镇设有总兵官作为这一段长城的军事长官,受兵部的指挥,负责所辖军区内的防务或奉命支援相邻军区的防务。明代长城沿线约有100万人的兵力防守。总兵官平时驻守在镇城内,其余各级官员分驻于卫所、营城、关城和城墙上的敌楼和墩堡之内。九门口长城,仅仅是万里长城庞大体系防线上的重要关隘之一。
雄关万载争流竟,铁甲兵戎战鼓惊。史演河山攻与守,不更伊轶后人评。
雄关九门口
我们所见到的长城,几乎都是依山而筑,有道是国为凭山势之险可以屯兵、御敌、防侵。其主要特点是逢山而过,遇水而断。而九门口长城,却正好与之相反,是遇水而过,遇山而迷,横跨两山之间,九江河水从九个水门潺潺流过。每到雨季,九江河水暴涨,澎湃的河水像九条狂龙冲泻而下。登上九门口长城,可以看到城墙坚固、整齐,虽然历经岁月沧桑,却依然保存完好。南边有望海楼,天气晴朗时可以看见浩渺的大海。站在北楼,又可一览关山清秀,令人心旷神怡。
九门口长城之上有围城,当地老百姓称它为水牢。它有两种功能,其一、当敌兵攻至城下时,围城下面的射击孔和城上垛口可形成上下左右交叉火力,消灭来犯之敌。其二、用来看守俘虏。九门口长城的墙体是由三合土建筑而成,其土质坚硬,夯实,胜似石块;墙体内外两侧均采用砖石包砌,基部为条石,上部砌砖墙体,顶部为三合土封顶,上砌砖顶部外侧为垛口,内侧为女墙,并有集水沟及吐水嘴等设施。从老牛山北侧起至13号敌楼止,这段墙体全长200米,属砖石结构,墙体下宽4.5米,上宽4米,平均高度3.5米,尚未修复。从13号敌楼至20号敌楼,这段墙体全长1500米,其结构为砖石结构,墙体下宽6米,上宽5米,平均存高6米,属于后来修复的地段。
根据九门口建筑的具体特征,针对其城桥、关城、敌台、墩台、哨楼、烽火台等建筑设施,让我们逐层揭开九门口的神秘面纱,深入其中,了解九门口。
一、九门口城桥:九门口的城桥虽然只是主体建筑工程的一部分,但属于最有特色的重要设施。城桥横跨宽达百米的九江河,集御敌、交通、泄洪等功能为一体。城桥全长110米,宽13米,高9.8米,分为8个墩子9个孔。9座泄洪水门每道平均宽5米,深13米,高7米。桥墩长23.10米,宽6.46米(下游稍窄),分水尖呈60°角,平面略呈梭形。桥墩基础为11层条石,其上砌砖4米以上用砖起券,拱券为五网五覆。城桥顶部,东侧砌垛口,西侧砌宇墙,水墁砖面,两侧有排水沟,两端均有马道供守城军士上下。城桥两端各起边台一座,三合土夯筑,砖石包砌,尚未修复。
为防止激流冲刷河床而影响桥墩稳固,则在桥墩周围及上下游河床上,以柞木桩、块石、白灰构筑基础,上面铺砌大块花岗岩条石,条石间又以燕尾形铁锭扣咬起来,形成面积达7千米的石制人工河床。如此雄伟的跨河城桥,其辅助工程,在万里长城之行线上,是独一无二的。
坐在九江河南北两岸,位于城桥两端的两座小围城即桥头堡,是城桥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小围城平面呈正方形,每边长12.6米,西墙与城桥相连。围城下方内侧在南、东、北三面设炮位7个,有射孔通向城墙之外。围城城墙与城桥高度相同,城上有砖砌垛口、女墙,城上下有桥梯相通。两座小围城凸出于城桥之外,战时可与边台、城桥上下配合,形成立体火力交叉网,封锁开阔的河面,强化城桥的防御功能。
二、九门口关城:其关城在长城内(西)侧,九江河北岸,由三座围城构成,占地面积约25000平方米。东围城以长城主线为东垣,城围长603米,南垣临河有一拱券水门,西垣与西围城共用。西围城呈长方形,围长980米,有东西二门,东门与东城相通。东城门有石刻门额,上书“滦东首关”,今已不存。东西两围城南垣临河,北垣紧倚山脚。北围城规模较大,周长1796米,墙垣上建有敌台烽火台,城内皆陡坡,无设施,仅为东、西两围城的防护工事。关城是指挥机关和军队的驻地,也是储存粮草、武器弹药的场所,是九门口驻防的军事大本营。
三、九门口墩台:西围城城南,九江河南岸,有圆台形墩台一座,传说是平时演武操练和战时调动军队的指挥台。
四、九门口敌台:九门口地处峡谷,南北两翼长城沿山而建,敌台跨墙而设,共有12座之多。敌台居高临下,控扼九门隘口,壁垒森严,气势夺人。南翼敌台9座,墙台1座,中间城桥有边台2座,北翼有敌台1座。
敌台骑墙而建,多凸出于长城墙体两侧。台基为条石砌筑,台基以上用青砖包砌,中间以土石填充夯实。空心敌台则在此基础上,砌筑券室;券室多为三大拱、九小拱,回字形结构,四面开箭窗。券室为储物室,如果是穿透式空心敌台券室也有通道的功能。券室有梯道通向台顶。台顶以青砖铺面,四周设垛口及射孔、吐水嘴等,中间起铺房,一般为砖木结构,硬山青瓦顶,为戍守军士的住房。
其中,12号敌楼长宽各8.5米,高8米,基础条石5层,上部砌至顶。此敌楼特点为一层建筑,侧面有一券门通向顶部铺房。19号敌楼平面为立方形,长10.5米,宽9米,高10.5米,基础条石10层,上有10个箭窗,内部结构为三大拱三小拱。20号敌楼平面也是长方形,长11米,宽10.5米,高11米,基础条石8层。此楼特点是楼门、箭窗及拱券均为预制石件,石件上雕有花纹;其西门石制门额上刻有“石黄十一号台”字样,属万历年间修筑。
敌台的构筑制式,常常因地势不同功用有别而不同。就建筑材料面言,“券室纯为青砖拱券,间或也有用松木立柱者;台体包砌,也偶有用部分毛石者。”
五、九门口烽火台:在20号敌楼之东约百米的山岗上有一烽火台,成方形。其长宽均8米,高9.5米,基础以石块砌筑,之上砌砖至垛口。烽火台无阶梯通道,据推测,应该设有可收可放的软梯,以供上下。烽火台为九门口防御体系中的报警设施。 六,九门口哨楼:九门口哨楼现有两座保存较好,其一、位于20号敌楼东侧的高山顶部,位置较高,向南可见渤海,故名“望海楼”。其二、在“望海楼”西南侧半山腰的低平山岗上,名“英武楼”。二楼结构相同,是九门口防御体系中起侦察瞭望作用的设施,堪称九门口的“眼睛”。 所以说,九门口长城的修筑采纳了“因地形,用险制塞”的办法。在秦始皇统治时期,就已经把这种做法肯定并传承下来,司马迁把它写入《史记》之中。以后每一个朝代修筑长城都是按照这一办法进行的。凡是修筑关城、隘口非曲直的情况下,都是选择在两山峡谷之间,或是河流转折之处,或是平川往来必经之地,这样既能控制险要,又可节约人力和材料,以达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效果。然而修筑城堡或烽火台却选择了“四顾要之处”。至于修筑城墙,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沿着山岭的脊背修筑,有的地段从城墙外侧看上去非常险峻,内侧则甚是平缓,收到了“易守难攻”之效。在辽宁境内,明代辽东镇的长城有一种叫山险墙、劈山墙的,就是利用悬崖陡壁,稍微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为长城的。还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绝壁、江河湖泊作为天然屏障,真可谓巧夺天工。
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奇迹。自秦朝开始,修筑长城一直是一项大工程。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全国人口的1/20,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得靠人力,而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可以想象,没有大量的人力进行艰苦卓绝的劳动,是绝对无法完成这项巨大工程的。
长城连续修筑时间之长,工程量之大,施工之艰巨,历史文化内涵之丰富,确是世界其他古代工程所难以相提并论的。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驱孙中山评论长城时说:“中国最有名之工程者,万里长城也。工程之大,古无其匹,为世界独一之奇观。”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在参观了长城后说:“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因此说,如此浩大的建筑工程,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早在几百年前就与罗马斗兽场、比萨斜塔等列为中古世界七大奇迹之一。所以长城作为人类历史的奇迹,于1987年就被列入了《世界遗产名录》。
守关依势修关隘,御敌城桥夺匠心。巧筑水门青史照,铺平固垒稳如今。
纵观九门口
九门口长城,处于燕山余脉的两山峡谷之间,九江河水从中间绵延流过。长城从南面老牛山背蜿蜒而下,越谷跨河,又昂首跃上北面山坡。在不到2公里的长城线上和内外两侧,都修有关城、跨河的城桥、敌台、烽火台、哨楼、拦马沟、拦马墙及瞭望台等多种军事防御设施。
九门口长城由尖山子以北560米地段为起点,一直延伸到5座敌楼(俗称五道楼)、炮台山、塔山及敌台与烽火台各一座,以及长城所布置的关隘与相关设施,全长近6公里。九门口水上长城部分已经被列入重点文物保护景区,并成为接待游客的旅游观光圣地。
那么九门口长城与绥中县境内的长城,究竟有着怎样密不可分的连带关系呢?在绥中县的西南部,有一段长约44公里且保存基本完好的明代长城。具体讲,应该分为两段,一段位于李家、永安、加碑岩三个乡的西南界,全长31公里,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即1381年,属明代万里长城的主干线蓟辽长城。另一段是明代万里长城的支线辽东长城,从锥子山向东南到金牛洞,全长13公里。人们游览长城,一般以为到了山海关老龙头,就已经到了长城东去的尽头。其实则不然,出了山海关15公里后,还有一段更为雄壮的绥中县九门口水上长城,应该说,只有到了这里,才算真正到了长城最终的尽头。
那么,长城究竟有多长?过去中外专家学者一致认为长城的长度是一万余里,故曰“万里长城”。但是近年来,文物考古专家通过对遗址的深入研究和考察,初步得出新的结论,长城大约有十万余里。历代修筑的长城先后分布情况为:“西至新疆,东到黑龙江,南至湖南16个省市自治区。其中仅内蒙古自治区各时代的长城总和就有三万里之多。”河北省境内的长城也将近万里,曾经修建长城的各诸侯国和王朝共有二十多个,秦始皇所修建的长城有一万多里,汉朝的长城有两万里,明朝的长城也有一万两千七百余里。其中秦、汉、明3个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1万里。
在绥中县境内,有九门口关、三道关、黄土岭关、夕阳口关、无名口关、小河口关、大毛山口关、董家口关、城子峪关等关隘。西沟长城是目前保存最为完好的一段明长城,是明万里长城的主干线,位于绥中县永安乡西沟村金家沟村一带。这段长城地势险峻,建筑布局雄伟壮观,有“第三八达岭”之美誉。主要景观有大毛山、锥子山、蔓芝草、石匣口以及金牛洞等。
修筑长城,原本是针对西北边界地游牧部落所采取的积极措施,它可以化被动为主动。因为对于北方的游牧部落,正如吕思勉在《中国民族史》的第三章中所写的“大兴师征之,则遁逃伏慝,不可得而诛也;师还则寇钞又起;留卒戍守,则劳费不资,故惟有筑长城以防之。”“然则长城之筑,所以省戍役,防寇钞,休兵而息民者也。”。对于当时,修筑长城,是一种明智的举措,是当时历史条件下,所采用的最经济最有效的防范措施。然而,长城也并不表示只守不攻或被动防御,而是进可攻,退可守。秦时的蒙恬,西汉的卫青、霍去病,东汉的窦固、窦宪北等,都是以长城为依托,并取得了辉煌的胜利。
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长城带的古代民族繁多,有些已经消失了。一些新的民族又融合生成,它们都与当今分布在长城带的20多个民族,有着密不可分的历史渊源。无论已经消失的还是至今继续繁殖发展的各民族,都对中国的历史进步与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
诗韵谱写九门口
九门口关隘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几度硝烟不息中,也留下了疆场英豪的珍贵墨宝。以下收录孙承宗律诗两首,那么孙承宗又是何许人也?孙承宗(1563-1638),字稚绳,保定高阳(今河北省高阳)人。明末著名爱国军事家。万历32年(1604年)中进士,任院编修。天启2年(1622年),辽东形势日艰,时任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的孙承宗自请督师,经略辽东军务。边关四年,练兵屯田,修筑城堡,收复失地,后遭魏忠贤排挤去职。崇祯2年(1629年),后金兵入大安口,进逼北京。他重被起用守通州,又移镇山海关督师。作者到辽后,于崇祯3年(1630年〉秋,巡视一片石防务。时值重阳佳节,督师对景抒怀,写下了七言律诗《九日一片石》。崇祯4年(1631年)罢职归乡。七年后,清兵绕道入长城南侵,攻高阳。他率家人参加守城,城破自尽。孙承宗能诗文,著有《高阳集》。
九日一片石
〔明〕孙承宗
三年三地度重阳,佳节东篱忆草堂。
黄石筐中经岁月,青松岩下老风霜。
云飞猎骑秋潭净,日落征鸿塞影长。
自笑调鹰双健臂,登高仍佩紫英囊。
这首诗写的是壮美的边关景物及军旅生活,也写出了登高佩萸和佳节思亲的生活细节,情调苍凉昂奋,又不失平易亲切,表现了作者既威风慷慨又有生活情趣的儒将风度。
入一片石
〔明〕孙承宗
山分一片石,水合九门口。
大壑开双阙,孤亭压五环。
倦飞怜弱羽,蹇步爱厚颜。
枕漱饶生事,高风不可攀。
崇祯年间,作者孙承宗被起用,督师山海关之时,来九门口做了这首五言律诗《入一片石》。诗的前四句写景。以工整的对偶句式,写一片石关的山、水、城、台、楼、涵及它们的空间关系,准确形象地描绘出一片石关的雄伟险要形势,有极强的概括力。后四句抒情。写自己置身官场,倦于官场斗争而又难于放弃责任,追求高洁而又断然放弃归隐的复杂心态,表现出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赤子情怀。
戟错狼烟血染河,风云莫测九门戈。朝中诈戏忠良古,义照长空志演歌。
别有洞天九门口
九门口除了具有以上完备、牢固、密集的建筑设施以外,还巧妙地设有一条长达1027米的明长城隧道。明洪武十三年,九门口段长城修筑竣工后,徐达大将军和设计师们根据九门口所处的险要地理位置,经过研究设计修筑了一条山中暗道,也可以说成是“长城内校军场”。这条穿山而过的隧道,可以不经过九门口城关就能神不知鬼不觉的直通关外。
明长城隧道共有两个出口,一个入口。一个出口直对点将台,一个出口为一片石战场,其入口直通关外。洞内有29个大小岩洞,分别为号钟室、卫生间(茅房)、禁闭室 、中军室、水牢、存粮库、伙房、水井房、碾房、兵器室、练功房、炮室、刑具室、驻军室、佛室、关公和山神祭拜室等。暗道中既可以屯兵,又可以在有敌人来侵犯或是袭击时,从内城神速绕至城外之敌的后部,给敌人以突发奇兵之感。暗道内可以容纳2000人驻扎,洞内还设计了排水系统和通风孔,以确保驻扎在洞室中的士兵正常生活,自由走动。另外,洞内还有天然的矿泉水井,水质甘甜清冽,爽人心扉。
一六四四年,李自成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后,长途分兵夹击山海关。首先,在内侧攻占九门城关,吴三桂所引多尔滚清军,在关外久攻不下,抓住一名原明代守城军士,探到暗道位置,遂派骑兵由暗道外面直扑城内,形成了内外夹击之势,终使长途奔袭而来的农民军败北,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一片石大战”,最终以清军的胜利宣告结束。1922年至1928年,直、奉两系军阀也在此进行过你死我活的拼杀;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军为打通关内外走廊直取京津,也曾浴血激战九门口,战争轶事使得九门口长城更增传奇色彩。
如今的九门口明长城古暗道,已经被开辟为旅游观光景点。同时在古暗道的外面还设有风光览胜的风景区。漫过商贩不谈,园内风光别有洞天,这条被喻为“城中城”的隧道,其外面被修建了珍禽观光园,总占地面积63000平方米,网罩面积48300平方米。
珍禽园共分三个景区,即水禽区、飞禽区、自然区。汇集了世界上各地珍禽动物200余种。体现出禽在园中任由翔,人在园中尽情赏。人禽共处溶于一体的和谐景观,让游人真正享受到了人与珍禽无限接触、亲近的欢乐情趣。举目四周一派葱茏,美的可以流色,翠的可以醉人。奇异的鸟鸣不绝于耳,有的带有几分阴森,有的如同野兽,倘若一个人走在园中,一定会因听到这样的叫声,而顿生恐惧。不过不要紧,只要沿着红箭头一路指引的方向前行,用不了一刻钟的时间,就能顺利找到明长城隧道的洞口。
进入洞口之前,还可以坐在洞口外的凉亭内,津津有味的品赏一番曾被吴三桂作为贡品献给皇上的千层酥,然后伴着各种美妙的鸟鸣,走进明长城隧道。隧道内可谓设施齐全,摆放着当时人们正常生活住行的器具和所需完善设施,可以想象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明王朝统治时期,古人是怎样完全靠着智慧与勤奋,才会创造出如此巨大的人工奇迹。
城中再创洞中营,隧道加防布阵行。纵敌精兵攻腹背,人文融汇史垂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