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大伯盛志明对苏北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无限情怀
盛华莉 口述 何永年 整理
1937年日寇制造“七七”卢沟桥事变,侵占平津以后,于8月13日向上海大举进攻,中国军民奋起反击。当地中国驻军第九集团军在总司令张治中指挥下,奋勇抗击日军,战争持续了三个月。11月12日上海被日军占领,上海成了一片焦土。上海人民同仇敌忾,自发上街游行,抵制日货,捐款捐物。青年学生盛邦彦也参与在游行队伍中,振臂高呼,群情激奋。
当年11月,17岁的高中学生盛邦彦,又约了二名志同道合的同学,商量一道投奔延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参加抗日队伍,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不当亡国奴。他们从上海乘火车来到西安,找到驻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开了一张介绍信,步行八百里,克服重重困难,辗转来到革命圣地延安。
当毛泽东主席得知有三位来自上海的知识青年后,很快接见了他们。接见时毛泽东赞扬他们说,上海知识青年投奔延安,参加抗日,志在光明,很好吗!盛邦彦受到极大鼓舞,很快将自己名字盛邦彦改为盛志明。随即组织上安排他们连续参加中国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第四期军事政治学习,聆听了毛泽东主讲的战略问题,张闻天主讲的中国革命,朱德、林彪等主讲的军事。1938年4月盛志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8月,盛志明随张爱萍率领的苏鲁皖八路军南进支队从延安赶赴华中抗日根据地,并被任命为支队指导员。 1939年四五月间,苏皖特委成立了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游击支队第三团。苏皖特委书记杨纯,政委江上清,7月,任命杨志雅为三团团长,盛志明为政委。同年9月成立苏皖纵队领导机构,同时将原在苏北地区活动的八路军山东纵队陇海游击支队正式改名为苏皖纵队陇海南进支队,随苏皖纵队进军苏皖地区,和兄弟部队一起共同创建这里的根据地。1940年9月1日黄克诚率八路军二纵一部进军到津浦路以东,与陇海南进支队以及其他一些部队合编为八路军第五纵队。 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八路军第五纵队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四师第九旅旅长张爱萍,任命21岁的盛志明担任新四军九旅政治部总务科长、卫生部政治协理员,杨西彩为机要干事。
1939年9月,苏皖纵队陇海南进支队率领直属部队和3个主力营随纵队司令部至陇海铁路以南、津浦路以东皖东北的灵壁、泗县、泗洪、泗阳一带活动,开辟新的抗日根据地。当部队经过一夜行军刚刚进驻灵壁、睢宁交界处的九顶山张山口时,即发现有一个大队的日军约500余人分乘25辆卡车、4辆轻型坦克从双沟方向向我部队猛扑过来。部队马上冲上山头与日寇激战近一天,毙伤日军百余人,我伤亡30余人。到傍晚时我部队撤下来向东南方向转移,留下一营一连三排继续阻击敌人,在胜利完成阻击任务后,三排撤出战斗,返回部队。
就在这次战斗中,盛志明负了伤。部队在转移过程中,领导将盛志明借住在一户非常可靠的老乡家中治病养伤。这时盛志明不仅负伤更主要的是身患痢疾,一天拉肚子十几次,身体极度衰弱,已不可能随部队行动,更别说随军打仗了。这户老乡家中有一位年近50的老大娘和一位六、七岁的小姑娘,小姑娘是老大娘的孙女。小姑娘的爷爷和爸爸都支前做民工去了,已经有不短时间无音讯了,小姑娘妈妈是村妇救会干部,经常不在家。家中只依靠老大娘一人维持,既要刨点田地,还要照料小孙女。盛志明养病疗伤也着实难为了老大娘,但老大娘毫无怨言,整天乐呵呵的,细心照看着盛志明,不让发生丝毫差错。在这兵荒马乱的日子里根本找不到药物,于是老大娘在田地里挑来马齿苋,洗净后熬水一天三四次喂盛志明,部分用来捣烂在伤口上外敷。盛志明在老大娘的精心护理下,在不长时间内痢疾与外伤竟奇迹般地同时痊愈了。在住到大娘家的第一天,小姑娘双手捧着一碗红糖小米稀粥让叔叔吃,当盛志明看到小姑娘消瘦的面容,一双眼巴巴的神情,盛志明说你先吃吧,小姑娘摇摇头。屋外的大娘听到屋里说话声,急步走了进来连忙说:“俺娃吃过了,叔叔养好伤好打日本鬼子,将鬼子打跑了,那时会有好的吃!”大娘将孙女拉走了。当天下午邻村一位老大娘递来一碗小米,说熬粥给子弟兵养伤,大娘不肯收,说你儿媳要有奶水才能喂孙子,你那点小米好不容易弄来的。推辞了好久,盛情难却,大娘不得不将那碗小米收下了。原来给盛志明熬的小米粥,是大娘从邻村一家产妇那里要来的,当产妇婆婆知道大娘家住有子弟兵干部在养伤,便送小米来了。每天大娘用玉米面变着花样做成玉米饼、玉米锅巴、玉米窝头、玉米糊(内有青菜,咸粥)、玉米粥来调养盛成,让他吃饱吃好。一次盛志明到屋外上茅房,看到大娘和她的孙女吃的竟然是野菜汤,年青的盛志明这时才知道老大娘是将家中仅剩的不多的玉米设法磨成面,倾其所有让子弟兵吃好。盛志明感动得泣不成声,决心病愈后一定狠狠杀敌,来报答老大娘。在战争岁月里,处于敌我双方拉锯战的苏北老区,田地荒芜了,缺吃少穿,缺医少药。但老区人民的心是向着八路军新四军共产党的。这里的群众顾革命大家舍小家,家家出人,组建支前大军,自带干粮、扁担、铁锹、绳床,组成工程队、运输队、担架队,全力以赴支援前线,军民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及汉奸走狗。他们前赴后继,不怕流血牺牲,不要任何报酬,他们明白只有打败日本鬼子才有好日子过。因此,各家几乎没有成年男人,留守的都是老人和孩子。老区群众和子弟兵的鱼水深情是发自内心的自发的割舍不断的。
盛志明痊愈后恋恋不舍地离开老大娘家,归队又转战别处。
1949年5月27日,上海刚解放,陈毅代市长特调刚任徐州代市长不久的盛志明任上海市新成区接管专员,因为陈毅知道盛志明熟悉上海。之后,盛志明在上海部队与地方先后担任过多种领导职务。在长达近70年的革命生涯中,始终保持旺盛的革命斗志和不怕困难的优良作风。1983年12月离职休养,2011年7月5日在上海华东医院逝世,享年92岁。
自当年病愈离开老大娘家后,老大娘的深情厚谊始终萦绕在盛志明的心头,到上海工作后,曾数次托亲友前往寻访救命恩人,但都无功而返。这始终是他的一块心病。
2010年12月24日,在淮安举行《血火双雄》一书首发式。这本书是88岁高龄的革命老人、原淮阴专区宣传部副部长、党史办主任杨西彩,不畏年事已高,多方查找资料,沤心沥血,结合亲身战斗经历,耗时多年撰写而成。杨西彩老人以历史见证人的身份,用纪实的笔触,真实描述和反映了彭雪枫、张爱萍两位将军的杰出功绩和光辉才华,展示他们的人格魅力和忠贞品格。我受居住在上海的大伯盛志明委托,到场祝贺,并献上花篮。大伯来电说,这花篮不仅代表他,也代表那些长眠地下和至今尚健在的新四军老战士,谨向杨老致以崇高的敬意!我大伯盛志明与杨西彩老人,在新四军军旅生涯中,并肩战斗,结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之前,当大伯收到杨老的《铁马雄师》、《黄克诚在苏北》等著作时,因年事已高,患有眼疾,不得不让生活秘书念给他听。听到书中某些情节,感慨万端,甚至老泪纵横,一幕幕战斗场景历历在目,很想见见当年的老战友,最难忘怀的是生病负伤后借住在老乡家中的老大娘和小姑娘,还有那碗红糖小米稀粥与玉米面做成的花样经常翻新的伙食,再就是目睹的大娘和小姑娘喝的野菜汤。要知道,在那艰苦的战争年代,能吃到红糖小米稀饭是多么奢侈的饭食!大伯经常念叨,是苏北老乡给了他第二次生命。大伯最大的遗憾便是未记下老乡的姓名,无法找上门去亲自道谢。大伯更希望我能想方设法找到这家人,送给几袋大米,略表心意!更为想念的是,当年扎着羊角辫子的小姑娘,如今你在哪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