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州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感谢泰州人民养育了我——胡锦涛(摘自2004年5月在扬州接见泰州市委领导的讲话)
让世界亲近胡锦涛一《胡锦涛和姜堰》序
王忠裕
2012年12月28日上午9点,胡锦涛总书记在回故乡泰州视察医药城时,当场的一个女研究生情不自禁地扑上去拥抱他的激动人心的镜头,一定会让全世界看到的人深深打上印记,永恒定格在脑海里。这是家乡人民对胡锦涛总书记任上十年工作取得成就最好的总结,也是家乡人民发自内心的情感的表示。
为了让世界亲近胡锦涛,缪荣株先生47岁因眼疾从姜堰市人民银行行长岗位上退下后,重操旧业,一直从事文学创作。他在文学采风的过程中,涉历到《胡锦涛和姜堰》传纪中的许多人和事,于是在头脑里盘旋:泰州(姜堰属泰州市)出了个总书记,泰州人有责任将总书记祖上四代人在泰州、姜堰一带创业以及总书记中小学时代的成长介绍给世界,从而激活了他写传纪文学的动念。
胡锦涛从高祖,曾祖,祖父直到父亲辈,四代人都曾在姜堰一带创业、工作。胡锦涛“咿咿呀呀”学语的时候,就和父母生活在姜堰南大街胡家住房。姜堰有他蹒跚学步的刘家桥巷;有他幼儿时期骑在茶庄员工肩上看“3·28”庙会的东岳庙;有他和堂哥比赛谁先爬上扎茶叶包用的丝草堆的胡源泰茶庄。胡锦涛读中学后,有他曾和父亲抵足而眠的洪义泰和茶叶店小楼,在那里,他和亲友促膝交谈过;有在他父亲宿舍东侧,经常去读书的新华书店;有他多次吃过饭的土杂公司食堂。胡锦涛成年之后,有他多次去探望妹妹们插队的淤溪镇孙庄村、甸夏村;有他探亲归来看望过的许多亲友;有他为父亲胡增钰的丧事奔走过的土杂公司、计委、火葬场、公墓……姜堰有他祖上四代人曾住过的白米镇胡大房;有他祖辈开过的三个茶庄;有他父亲、两个妹妹曾经工作过的单位;有他父母、姑姑、以及老祖宗长眠的地方……就是胡锦涛的外祖父母,在1945年前敌伪时期,也因躲土匪离开海安白甸镇而在姜堰避难,舅舅李文保也因此在姜堰东桥小学读了三年书。胡锦涛的祖父胡炳衡弟兄四人生于白米镇胡大房、胡锦涛的父亲胡增钰弟兄四人也生于胡大房……早在胡锦涛总书记还是甘肃省刘家峡普通技术人员时,他的表弟、原姜堰市经委办公室主任方慰年就在日记上表示“立志要高远,要以胡家的两个儿子为榜样,在政治上要努力”,诚然,胡锦涛总书记也永远是作者及我们学习的榜样。
因此,向世人述说胡氏祖辈创业之艰辛及历史风云变幻下胡家的平民生活,似乎历史性地落到了缪荣株先生的肩上。虽然胡锦涛总书记严谨慎勉,低调处世,但是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凝聚成的当代杰出人物,他不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人民,属于祖国,属于世界,属于历史,因此终究要留下他历史的轨迹。历史地、真实地、客观地调查情况,尽量地从近距离的当事人中获取第一手资料,是《胡锦涛和姜堰》成书的指导思想。
缪荣株先生跟胡锦涛总书记同时代、同乡,更因为在调查成书过程中,近距离地了解了胡锦涛父亲儒商胡增钰(字静之),同情他坎坷的命运,更为胡锦涛青少年时期的形象、品格、水平所折服。受到人民爱戴的伟人家世、生活,向来是家乡及全国民众、世界人民所关心的事,是社会的热点。反之,对伟人无所谓、冷漠并不是一件好事。1992年12月,胡锦涛进入中共中央常委后,有关他的身世,祖上的历史,父亲的情况,和两个妹妹是否同父异母,他的出生地,他外婆家所在地等敏感问题,显得十分神秘,而报刊各说不一。因此,一些事在故乡和大社会以讹传讹,众说纷纭,久传不衰。比如胡锦涛的出生地见于报刊的有五说:上海说,泰州说,姜堰说,白米说,安徽说,就连2003年第一期《人民画报》将胡锦涛的出生地也搞错了。至今,胡家部分人在1946年前曾住过一段时间的,被保留下来的姜堰区北大街文化街区刘家桥巷旧居一批批人去参观,导游者煞有介事地指着东房间说,胡锦涛就出生在那儿云云。那么胡锦涛到底出生在哪儿呢?2007年2月,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姜堰市七年级(上)地方课程《三水鹿鸣》的一篇文章880字,竟有重大错误12处。泰兴市黄桥镇在建文明桥纪念碑时,把裕泰和茶庄在1918年捐献的建桥款,说成胡增钰老先生捐献的,刻在石碑上。胡增钰是1919年7月13日出生的,捐款时他还没有出生呢。还有些中国和外国记者来泰州、姜堰蜻蜓点水、道听途说、捕风捉影,然后在报刊、书籍、网上发表文章,错误百出,对胡氏家族的祖辈排序颠倒,名字张冠李戴。更有些非法出版物,对胡锦涛父亲的传闻有许多风马牛不相及,如此等等,不一而足。群众对胡氏一家的议论是关心国家大事的表现,是群众主人翁意识提高的表现,是对胡锦涛总书记热爱的表现。对于以讹传讹的,作者认为与其听任谬误流传,不如还历史本来面目,以正视听,正本清源。其实,关于胡氏家族的情况,胡锦涛的高祖胡沇源就曾亲手写过家谱,可惜在文革中被烧了。1999年3月,胡锦涛在上海的85岁的大伯胡增鑫根据对那本家谱的回忆,重新进行了整理。所以,写《胡锦涛和姜堰》也是胡锦涛祖辈所希望的。
有朋友提醒缪荣株先生说,胡锦涛那么多宝贵的资料和照片是您应该掌握的吗;也有的说政治人物不好写,弄得不好惹大麻烦,不让出版事小,可能还要惹大祸。胡总书记在扬州火车站剪彩,接见泰州市委领导时指示说,不要宣传他个人,不要接待外国记者,不要搞纪念馆等。绩溪县龙川村胡锦涛的祖父胡炳衡纪念馆开放后又关闭,胡忠宪府展览的胡氏家譜人物表胡锦涛祖父胡炳衡以下用白纸覆盖了,胡炳衡的牌位也空在那儿……胡锦涛总书记低调、谨慎,固然是对的。因此,泰州、姜堰市委一直想写胡家历史望而却步。但缪先生认为,历史伟人的轨迹,包括早年,不应该出现断层。这是研究领袖人物思想成长的宝贵资料。写人物传纪和写歌功颂德的文章是本质不同的两回事。因此抓紧时机趁一些老人健在时收集资料,时不我待。作者坚信,宣传工作是共产党的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宣传好一代总书记的形象对凝聚党心民心有不可估量,不可替代的作用。缪先生明知写此书“投资大、周期长、难度高、出版不易”,但他仍然执著地、毫无顾忌的花了十多年的时间收集、研究资料。作者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对同辈人中优秀者的崇敬,对总书记的热爱,激励作者欣然动笔,潜心写作。《胡锦涛和姜堰》写成后,2016年11月,胡锦涛的堂哥胡锦华、胡锦星弟兄两又将大伯父胡品卿1985年写的5000字的《胡氏茶历史》寄给作者,作者又以此为提纲,将内容糅进了全书,是该书更臻完善。
胡锦涛高祖以上生活在安徽省绩溪县。按照胡氏家谱排辈,胡锦涛已属48代。早在胡锦涛初小、高小毕业时,填写的籍贯就是安徽省绩溪县,高中毕业时填写的亦然。所以中共中央公布胡锦涛祖籍是安徽绩溪。谁不为本地出了个领袖人物而引以自豪呢?为了同中央保持一致,泰州胡锦涛故乡的领导一度时期不敢戳破那层窗户纸,挑明胡锦涛是泰州、姜堰人,只是逢会必说“泰州是一座有特殊意义的城市”,“姜堰是一座有特殊意义的城市”,欲说还休,含而不露,意在言外,“犹抱瑟琶半遮面”。胡锦涛故乡的政府和人民保持克制态度,不事宣传和张扬。正像2003年第一期《人民画报》上刊登的《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一文中所说的那样,胡锦涛当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后,祖籍填写的是安徽绩溪,“绩溪人很是得意”,“而江苏泰州人心里却多少有些不服。”因为,早在19世纪30年代,胡锦涛的高祖就走出绩溪,长期在姜堰生活、创业。活跃在姜堰的历史人物已经远去,他们留下来的历史故事却从故乡流传开来,而且经久不衰。胡锦涛的父亲胡增钰成年后,一直奔波在泰州与姜堰之间创业,解放后在姜堰工作。胡增钰的两个女儿也在姜堰插队、工作。胡锦涛和姜堰的土地、姜堰的人民、姜堰的历史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有着无比深厚的感情。
胡锦涛祖籍绩溪县龙川村胡氏是一支源远流长,人文显赫的胡姓。早在宋元时期,就被视为“徽郡罕有出其右”的世家大族。龙川胡氏的谱牒资料显示,其远祖可一直追溯到3100多年前虞舜之后的满。因满死后谥号为胡,后人称呼他为胡公满。绩溪龙川胡氏宗祠,是一个具有1600多年历史的赫赫望族的总祠,1988年1月13日被列为国务院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于胡锦涛祖籍的根脉,非本书所能囊括的。《胡锦涛和姜堰》一书从胡锦涛的高祖胡沇源14岁自绩溪深山大川沿徽杭古道走向苏中姜堰一带创业,子孙以姜堰为根据地,“胡源泰”茶号的触角伸向四面八方写起,侧重细说了胡锦涛祖辈特别是其父亲在姜堰鲜为人知的事。《胡锦涛和姜堰》真实生动形象地向世人回答了:
1、从胡氏祖宗第一代胡焱起,胡氏家族历朝历代对社会进步作出怎样的贡献?
2、19世纪30年代,胡沇源怎样从绩溪到苏中创业的?3、胡沇源在创业过程中,和胡雪岩有什么样的关系?
4、胡锦涛的祖父胡炳衡在清末民初,对创办姜堰新学、社会公益事业和商会工作作出过怎样的贡献?
5、胡炳衡是怎样保留下皇帝御批历代名家字帖、《本草纲目》《绣像本东周列国全志》《芥子园画谱》《孙中山全集》等书的?
6、胡锦涛的祖父辈弟兄四人中有三个是秀才,但去世很早,父辈都很年幼,祖母们是怎样撑起胡氏一家和五爿茶庄的?
7、1940年9月,胡锦涛的父亲胡增钰作为进步知识分子怎样宴请陈毅的?
8、1940年,祖居胡大房的胡家人为什么背井离乡离开胡大房?
9、1941年初,胡锦涛的祖母为什么将家从姜堰搬到泰州,寄居在兄弟家? 10、1946年,我军从取得解放战争胜利出发,放火烧胡大房时,胡增钰是怎样克己为民,深明大义的?
11、胡氏家族自胡沇源到苏中后,胡氏几代人怎样善盖一方的?
12、1946年“五四土改”后,国民党反动派进攻解放区时,胡增钰为什么要退回送租粮的船?
13、在1947年国民党反动派屠刀下,胡增钰是怎样保护党的地下工作者的?
14、胡增钰30岁丧妻,为什么没有续娶?
15、胡增钰是大学毕业生,解放后自己填写的各种档案上为什么写“肆业”?为什么只是一个日杂商店门市部的职工?
16、小白米胡大房的佃户为什么要怀念当家的三老太?
17、胡锦涛的祖母陈启秀的四侄媳妇刘静宜给作者信中,为什么说陈启秀是“伟大的长辈”?
18、胡增钰和绩溪龙川村保持着怎样的联系?
19、胡增钰家解放初姜堰有70间私房,为什么死时遗体却只能停放在防震棚里?
20、胡锦涛在1950年读小学四年级时,父亲和祖母为什么要他下跪?
21、历史上在极左路线下,胡锦涛的舅舅李文保受到怎样不公正的待遇?
22、胡增钰在1970年开展的“一打三反”运动中是怎样蒙冤受屈的?
23、胡锦涛处在平民百姓时,为父亲治丧和落实政策遭到了怎样的冷遇? 24、胡锦涛的母亲在姜堰和白米为什么有两座墓?
25、胡锦涛在1967年夏,为什么去姜堰的水乡孙庄村蹲了一个星期?
26、胡锦涛的祖母、父亲、母亲和舅舅李文保对胡锦涛的成长有怎样的影响?
27、胡锦涛的大伯胡增鑫是怎样续写胡氏家谱的?
28、胡锦涛的34代世祖,明兵部尚书胡宗宪“国富民强”、“善盖一方”、胡氏宗祠里的“荷蟹(和谐)图”以及胡氏家谱里提出的“协和万邦”和胡锦涛提出的以人为本、关注民生、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执政理念是怎样一脉相承的?
29、胡锦涛前后四次是怎样寻找母亲墓的?
30、来自胡家的《胡氏茶叶史》是怎样写成的,又怎样到作者手里的?……《胡锦涛和姜堰》一书用丰富详实的史料向世人全景式地、细腻地揭示了一个徽商家族的历史,茶庄发展的历史,儒商和共产党肝胆相照的历史,胡锦涛青少年时代的成长史。该书共23篇,60万字(不包括图片资料),各篇之间独立成章,又互相关联。读者读其书,会感到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时而会拍节赞叹,时而会感叹吁唏,时而会怒从心上起,对胡锦涛顿生敬意。从书中读者还可以重温一下极左路线时期的那段令人可笑、可恨、甚至毛骨悚然的历史。胡锦涛父辈的厄运也是我们千千万万中国人,在那个极左年代里所遭受伤害的缩影,由此我们想到邓小平拨乱反正的历史功绩,更加热爱现在这个人心、党心、民心舒畅的好时代,从而自觉地为牢牢巩固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执政的社会基础而努力。作者能写出此书,除了作者的敏感性,前瞻性,历史的责任感,对胡锦涛总书记的热爱外,还有三个重要的条件:一是作者退居二线后有充足的调查写作时间;二是胡锦涛出生在泰州,胡氏五代人都生活在泰州、姜堰,作者是当地人,又长期在姜堰生活、工作,作过小官,接触面广,信息渠道多。为了写出此书,作者因眼疾暂退二线后,又有机会上调,但他放弃调入泰州人民银行的优厚待遇,潜心在故乡这块土地上耕耘。这两点是作者得天独厚的条件,是外来大作家、大记者所不具备的。三是作者在写此书之前,已出版了三本文学作品,加入了江苏省作家协会,有深厚的文学功底。作者是在文学创作鼎盛时期毅然停笔写此书的。
脚底下跑出来的。无痴不成业。世间凡是成功的人,无不是执著的人,但执著是必须付出代价的,必须忍受许多常人无法忍受的艰辛、孤独、磨难。从胡氏家族44代胡沇源到47代胡增钰,胡家属于中产阶级家庭,没有留下什么档案资料。胡增钰的有关资料,在落实“一打三反”有关政策中付之一炬;仅存的在企业改革中,又全部卖进废旧物资收购站。作者为了写好此书,十多年中四去绩溪,走访了上海、南京、南通、无锡、扬州、泰州、海安、泰兴、靖江、东台、歙县等地1000多位75岁以上的知情者,以及胡锦涛的亲友、老同学和曾在胡家生活过、打过工、一起工作过,有过接触的老人。对胡锦涛中学时代高三(4)班的30多位在外地的同学进行了书信调查。凡是有点蛛丝马迹的,作者都抓住不放。作者甚至在闲庭信步,请客吃饭,接送孙子上学的路上也不放过调查的机会。作者自费外出采访,拍照片,有时赶不上车步行10多公里,牺牲节假日,连续多个春节也未休息。
作者在工作岗位上因工作辛劳患了甲亢,1992年9月因右眼球突出角膜破裂致使摘除,左眼视力也只有0.6左右,在成书的过程中,以坚强的意志和毅力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生命在其中穿越,呕心沥血,却乐此不疲。作者初稿是用毛笔写的,然后在家人的帮助下打印成稿,后来自己学会了电脑打字。2008年1月底,那场50年未见的大雪,作者也未停下写作,每天踏着厚厚的积雪,步行1公里到女儿家跟读二年级的为孙女学打电脑,摔伤了两次,医生关照要绝对卧床休息。在3000多个日日夜夜里,作者翻开了一页页历史,穿越了一个个历史隧道,揭秘了一团团迷雾。写文史讲究无一句无出处,无一事无来历。作者努力做到大事不虚,小事有据,有时为查核一细节,常跑多日“挖地三尺”。从某种意义上说,《胡锦涛和姜堰》的重大价值就在于实事求是,而要坚持实事求是,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作者不唯书,不唯上,而唯实。正是在调查、写作过程中坚持了实事求是,这本书才具有重要的历史文献价值,才能成为现在和今后研究胡锦涛成长历程的重要史料。书中绝大部分资料都是第一次面世,因而该书具有权威性、全面性、系统性。
群众集体的作品。在我们小城的每个角落里,每条大街上,几乎都有和胡家几代人接触过的人,都有和胡家相关联的故事,都能讲出胡家的一些往事。但是这些故事就像美丽的珍珠撒落在大海里,需要认真的探寻和采集。作者在调查过程中,也碰到许多困难,第一个困难就是由于胡锦涛总书记执政后不久,就带领中央常委前往西柏坡参观,重温毛主席两个务必的教导。胡锦涛总书记一贯的作风是谦虚谨慎,不事张扬。因此,有关部门对收集胡氏的有关资料控制很严。姜堰市委根据上面的指示,传达有关单位领导,不准向记者及其他人介绍透露提供有关情况。中国官员在这方面还是有组织性、纪律性的,谁不怕丢掉乌纱帽呢?因此作者从官方渠道获得资料就增加了难度,好在,胡锦涛总书记出身平民,近代祖上虽未留下什么文史资料,而民间却流传着口口相传的大量丰富的资料。而群众听说是写胡锦涛的,他们只有一个善良的愿望,希望早日看到这样的书。至于提供资料后,会有什么后果,几乎没有人考虑。因此,凡是作者接触到的知情群众,都毫无保留地纷纷反映情况,献出珍贵的文史资料,并积极提供新的线索;有些人还主动写回忆材料、带路、引荐亲友,有的前后反映情况达七、八次之多,不厌其烦。其中一些人还成了作者永远的朋友。2006年7月7日,受市工商联和作者之邀,绩溪县龙川村、美国纽约、靖江市等地胡氏家族五忠堂部分后裔10人还在白米镇举行了座谈会。
调查、整理该书,也是抢救文史资料的过程。在这十几年中,作者调查过的老人已有100多人相继去世。胡锦涛总书记的大伯、二伯、四叔也在前些年先后去世。一些老人已到了风烛残年,不断地听到新去世的。所以作者首先对高龄老人和多病老人抓紧时间采访。否则,走了一个知情的老人,就断了一份历史线索。调查起来很有意思。那些和胡家几代人接触过的高龄老人在世时,保存下或口头留下许多丰富的资料。他们似乎预感到,将来将有一个熟悉的大人物,需要他们提供资料。他们向作者叙述胡家人历史花絮时,侃侃而谈犹如昨日发生的故事。作者当时感到很奇怪,老人们何以记性这么好呢?原来他们千百次从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中看到胡锦涛,早就对胡家有关故事温习了千百遍。现在,这些老人冥冥之中也应该感到快慰吧?从这许多老人中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时间,第一当事人,第一见证人的珍贵资料,使作者成书如鱼得水,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胡锦涛和姜堰》是人民群众集体写的书。
通读《胡锦涛和姜堰》这本书,会给读者留下强烈的四点感受:一是胡锦涛总书记是平民书记当之无愧;二是尽管我们的干部制度在用人问题上还存在许多弊端,甚至腐败现象,但是我们党中央在选总书记问题上是绝对任人唯贤的;三是胡锦涛总书记和他的父辈深受过极左路线的危害,坚信胡锦涛总书记会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开放的路线;四是在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领导下,中国有希望,中国人民有希望。
该书填补了胡锦涛总书记家史和早年研究的空白,为社会上流传的有关胡家的是是非非正了名。作者是民间自发自费调查写书的,花费了大量的资金,既反映了以作者为代表的普通民众对党的领袖由衷的热爱,又体现了胡锦涛严格要求自己,树立了总书记的高大形象。 《胡锦涛和姜堰》不是以重大题材吸引人,而是着力打造精品和胡锦涛这样的世界伟人相媲美,献于世人。《胡锦涛和姜堰》这样重大主题,经过有才华的作家潜心多年的写作,她将成为传世作品。作品把研究大徽商和胡氏在苏中经商的实践;把苏中的历史(包括抗日史、解放战争史、五四土改史、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三年困难时期、文革等)民风民俗和胡家的个体叙述结合起来,全方位、多角度、立体的、纵横捭阖地再现了胡氏家族在苏中的历史。作者笔调从容冷静、客观公允,文风朴实细腻,取材严谨,写出了胡锦涛总书记青少年时代生活在姜堰、泰州这个人的真实生活及其丰富的个性,不避讳,直道其详,而不是将他送上神坛。
该书既是历史,又是文学。书中叙述了苏中一带的民风民俗,客观地、真实地、历史地写了几十个可视、可触摸的、可心灵对话的鲜活人物,对这些人物大量的细节描写,既来源于生活、历史的真实,又不是档案式的呆板的冗述。作品语言个性化,人物性格化,故事民族化,糅史料性、纪实性、风俗性、文学性、乡土性于一炉,读来使人饶有兴趣,不愧为传记文学的优秀作品。
(作者王忠裕曾任泰县〈现姜堰区〉人民政府县长、姜堰市政协联谊会会长)
本期审核 况冬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