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写春节
作者张绍钟
20230122

我曾在QQ和微信群里,逢春节到来时都要提笔讲讲很多有关春节的内容,今天就专门再讲讲春节。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聚居,是农耕文明发达最早的国家。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人们总要在年终岁尾的时候,以各种形式来抒发对劳动的热爱,表达获得丰收的喜悦。因此,春节期间的庆祝活动比其它节日形式更加多样,内容更为丰富多彩,具有特别浓郁的民族特色,同时也赋予更多神秘和喜庆色彩。

春节俗称过年,民谣有:“小孩儿,小孩儿,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这首民谣里讲到的过年的情景是从腊月初八开始的。在我国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腊月初八的“腊祭”、腊月廿三或廿四的“祭灶”、腊月三十(除夕)一直到正月十五这个期间。而在广大农村,更是延长到二月二日龙抬头才算过完年。
春节,是汉族最重要的节日,在满、蒙、古、瑶、壮、白、高山、赫哲、哈尼、达斡尔、侗、黎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过春节的习俗,只是过节的形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韵味无穷。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据《诗经》记载,每年农历新年,农民喝“春酒”、祝“改岁”,尽情的欢乐,庆祝一年的丰收。到了晋朝,还增添了放爆竹的节目,即燃起堆堆烈火,将竹子放在火里烧,发出噼噼啪啪的爆炸声,(因当时还没有鞭炮)使节日气氛更浓。
春节在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先秦时叫“元日”“改岁”“献岁”等;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日”“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为了“行夏历,所以顺农时,从西历,所以便统计”,各省都督代表在南京召开的会议,决定使用公历。在1911年12月31日,中华民国湖北军政府在发布的《内务部关于中华民国改用阳历的通谕》中,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我国到至今,人们仍沿用“春节”这一习惯的称呼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进一步明确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春节”正式列入中国节日法典。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时至今天,有为数可观的华人的国家都将农历新年为公共假期。香港及澳门特别行政区,正月首3天,如果正月首3天中任何一天碰巧是星期日,大年除夕及正月首3天,若除夕或正月初一遇到星期六和星期日,则正月初四(及初五)补假。国内的大家都知如何安排假期,我就不写讲了,不再介绍。
如今的春节,更具有文化的韵味,在浓烈的祝福中,在大秧歌的旋律、舞狮子铿锵的节奏里,在年夜饭的祝酒中,在表达情谊的网络时空,在梅雪融融的诗意,在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这浓浓的年味儿,在红色的氛围里经久不衰,愿这“年文化”历久弥香。

在此,我把能想起的和了解到的关于春节,愿与大家分享!可能写的有点多,该停笔了。所写只供大家参考,写讲不对之处望谅解。借此祝大家春节快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