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学诗札记(1761一1770)
童年学诗札记(1761)多年来,在参加各类文学活动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有的业已知名的诗人讲“诗无定法”、“诗无达诂”、“诗是不能言说的”等等看上去似乎无懈可击的“当行”话。我并不是反对这些内行话,我只是觉得,作为长期研究现代诗艺术创作实践和诗学理论的所谓“圈内人”,千万不能动辄总是喜欢拿这些“行话”当作回答现代诗艺术创作具体细节乃至源头性、本体性问题的托词。比如,你心目中最理想的好诗都有哪些特征?针对这么一个涉及到诗的实质性且具体的问题,作为比较专业的诗评家或知名诗人,你总不能囫囵吞枣一带而过吧!今天童年想就这一问题抛砖引玉,期待方家批评。其实,就这一棘手诗学话题,我在《童年学诗札记》中已经做了不下50次回答。但愿这次回答不是画蛇添足。
我所理解的好诗,至少应当具备以下十个特点:
(1)敦厚包容的文化积淀;
(2)孤绝复杂的个性魅力;
(3)自由开放的探求精神;
(4)广阔多元的审美视阈;
(5)超凡脱俗的博大情怀;
(6)直抵灵魂的意象空间;
(7)立美并举的知觉内核;
(8)浑然天成的灵动气韵;
(9)松紧有致的内在张力;
(10)精粹纯净的诗性语感。

童年学诗札记(1762)诗是一种复杂且神谕般的生命感悟,是一种基于形而上的直觉审美观照的精神诉求,彰显出一种独有的内在的气韵与风致。
童年学诗札记(1763)诗是灵魂之光,贵在浑融、妙悟;诗乃性灵之音,难在精神、胸襟。
童年学诗札记(1764)有人总喜欢将诗与政治、历史、哲学、文化、祖国、崇高、知识等等这些特别抢镜头的“大词”捆绑在一起,似乎不这么讲,诗就不够高大尚,就缺少正能量。如果普通草根这样随便说说也就罢了,遗憾的是,扛着北大文学博士、北大中文系教授、北大中国诗歌研究院研究员、第八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等诸多闪亮招牌的臧棣先生也信口雌黄说什么:“在现代,诗歌是一种特殊的知识”。这就未免太小儿科了吧!姑且不论臧棣这句话的“话根”可以溯源大约800年前南宋诗论家严羽《沧浪诗话》“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也不谈他曾点名批评北岛的诗只不过是二流、三流水准,单从臧棣多年来一直是文学史研究专家这一点看,他这个“专家”或许真的还不够“专家”,至少在诗歌美学上学分还不够“博”!
毋庸置疑,百年中国现代汉诗最讲究的并不是所谓的“知识”、“学问”,她最在乎的理应是能量,个中包括内能量,比如人性能量、生命能量、精神能量、真善美能量等;个中外能量,比如外在环境、生活历练、社会习俗等。当内外能量共同作用于某一位诗人时,便会形成诗人独有的审美感悟。诗人的优劣贵在“悟入”的深浅。暧昧、矛盾、厚薄、粗细、阴阳、文野、张弛、游动与静止、散漫与约束、高尚与卑微、光明与阴暗、破坏与重构、具象与抽象,这些充满理致辩证哲思且容易让受众“呈于象,感于目,会于心”的元能量细胞,经全球化语境尤其是母语文化的浸润、发酵,在灵感的催化下,逐渐形成诗的胚胎。
试问,这林林总总、数不胜数关乎诗的营养素,怎一个“特殊的知识”偏正词组就能堂而皇之地敷衍过去呢?!

童年学诗札记(1765)真正的艺术创作实践必须经历灵魂受洗、灵魂出窍、灵魂涅槃这三个阶段,缺一不可。所有的艺术创作,说白了其实都是灵魂重塑的过程。
童年学诗札记(1766)诗情,贵真、贵正、贵雅;诗理,贵精深、贵独到、贵内敛;诗象,贵虚、贵仙、贵灵;诗韵,贵谐、贵达、贵味。
童年学诗札记(1767)心门不打开,诗,进不来,更飞出不去。

童年学诗札记(1768)倘若靠耍点小聪明去写诗,你充其量只是个诗混子,注定没大出息!好诗无一例外都是诗人身心灵完全交媾之后的结晶。
童年学诗札记(1769)当下,国内许多诗人生活贫穷,有的甚至用悲惨来形容也不过分。其实,这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明明思想认知很贫穷却硬端着个臭架子到处贩卖其愚腐观点。

童年学诗札记(1770)口语诗究竟有没有未来?在没有正面回答这一问题前,你首先必须搞清楚现代诗从本质上剖析不外乎两大类,一是雅,二是俗。许多看上去已非常知名且老辣的诗人,在诗艺层面实际上并不太成熟。有的诗人固执地认为,口语诗必须俗、必须土、必须荤、必须野、必须非诗化叙述。如此狭隘的“贫血思维”,能写出上佳的口语诗,简直就是痴人说梦。当下,诗坛闹腾得沸沸扬扬的口语诗,其未来取决于三大核心营养素:一是诗人卓尔不群的品味;二是文本内在辐射力;三是切入视角与细节暗示。

◆童年简介:

童年,本名郭杰,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于安徽省蚌埠市,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自1980年习诗至今已四十余年,笔耕不辍,师从洛夫、丁国成,乔延凤等前辈,诗风多元,中西交融,始终坚持创作实践与理论挖掘互补并重。曾策划中国诗坛第三条道路与垃圾派“两坛(北京评论诗歌论坛和第三条道路诗歌论坛)双派(垃圾诗派和第三条道路诗学流派)诗学大辩论等各类文创活动,多部诗歌原创作品和文艺评论文章入选各知名文创艺术平台。代表作有《天黑之前》、《河》、《短歌》、《短章》等,著有《童年文化批评诗学札记》等文艺批评专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