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城乡豆腐匠
李政安/文
“豆腐——,豆腐——,刚出锅的大豆腐啊——”
清晨,大平原上空的薄雾还没有消散,刚刚起床的人们正准备生火做饭,街路上就传来了豆腐匠卖豆腐的吆喝声。
我的家乡吉林省扶余市,坐落在松花江大平原上,是享誉全国的黑土粮仓,盛产谷物和大豆,还有多种多样的蔬菜。生活富裕的人们,以大米、小米、玉米为主食,副食则以蔬菜和豆腐来佐餐,鲜嫩可口的各种豆腐是人们一年四季都离不开的主要食材。乡间有“庄稼人有闲忙,豆腐匠天天忙”的俚语,是说豆腐匠每天都要做豆腐,因为各种豆腐是每日每餐都有人要吃的,用时尚的话说,市场需求旺盛。
豆腐匠也许是民间最古老的“个体工商户”,豆腐匠是集老板、工人于一身的个体劳动者。他用毛驴、石磨等工具,在自家堂屋作水豆腐或干豆腐,自做自售,一天一利索。一般做个豆腐用25市斤大豆,做出两板豆腐。豆腐匠根据自己的技能,调节用大豆的数量,从中取得利润。用豆腐浆水、豆渣养猪、养牛,卖猪、卖牛的收入是他的另一项收入。做成的豆腐用8厘米宽的豆腐样板和尖刀依次在豆腐盘板上纵横各切9刀,形成每边10块豆腐,即每板出100块豆腐,共计200块。售卖的形式是用户用大豆兑换,每斤大豆换取8块豆腐。
农村人称买豆腐的为拣豆腐,来时不需带大豆来,只要把要买的数量告诉豆腐匠,他把豆腐如数付给你,然后把你的名字和所兑换的大豆斤数记到本子上,待到他把豆腐卖完,吃过早饭后,他背着盛装大豆的布袋,提着盘秤,按着账本的记载,逐户去收取大豆,收回25斤大豆明天继续做豆腐。豆腐匠根据居住地人们的需要,安排做豆腐的数量,各种豆腐刚出锅的新鲜好卖。除非在冬季,可以把没有卖出的豆腐冷冻起来,卖给需要买冻豆腐的人,否则过宿的豆腐是没人买的。因此,豆腐匠必须以销定产,确保不因销售不出去而亏本。
做豆腐是很辛苦的劳作。从上一天泡黄豆开始,到第二天卖完豆腐,收回大豆为一个周期。有空要弄煮豆浆的柴禾,还要把第二天磨豆浆的水挑来备足,不是所有的井水都可以,而是屯中最适合作豆腐的那口井的水,因为水对作豆腐非常重要。好水作的豆腐出数够厚,豆腐皮微黄白嫩、口感鲜活。所以要不惜体力,去担比较好的井水。每天夜里还要给磨豆腐的毛驴添草喂食,第二天的鸡鸣即起,套上毛驴磨豆浆,磨豆浆需要一个多小时,边照看磨豆浆石磨上豆子和滴水盆,边烧火煮豆浆,还要翻动豆浆锅,否则先入锅的豆浆贴锅底会烧糊,影响豆腐的数量和质量。一锅豆浆烧开后,要给豆浆过包。吊在半空的木十字架的每端系着粗棉纱布的一个角,形成一个兜,把热豆浆倒入兜中,豆浆流入下面的空缸中,豆渣剩在兜中。
整个屋子笼罩在水蒸气中,热气扑脸,湿漉漉地令人难受,豆腐匠边搅动缸中的豆浆,边把适量的卤水加入豆浆中,使豆浆成为豆腐汁,手感告诉他豆腐汁制成了,他用衣袖擦一擦挂在眼睫毛上的水珠,顾不上休息一下,把两块豆腐板在石磨上依次摆放,每个板上面围好圈板,圈板是由细绳连接着5厘米高的4块木板,围成一个边长80厘米的正方形,再拿来12厘米高的木板做成的方框豆腐榨,把圈板罩在其中,把洗得干净、透爽的豆腐包布分别铺在两个圈板中,豆腐包布的四个角搭在豆腐榨四块板上面。把缸中的豆腐汁分别盛入两个豆腐豆腐榨内的圈板中,豆腐汁在圈板中多得要流出,豆腐匠把豆腐包布四个角拉向中间,把豆腐汁裹严,在上面放上备用的迫盖,迫盖是比豆腐托板略小的木板,它把豆腐汁中多余的水分压出,从豆腐榨上壁上的孔洞中缓缓流出。一刻钟后,拿开压在豆腐上的迫盖,移开豆腐榨,展开豆腐包的四个角,再压上与下面的豆腐板大小相同的豆腐板,求他人帮忙,两个人面对面,双手交叉捏紧上下两块豆腐板,使豆腐连同豆腐板翻转过来,即上面的豆腐板翻转到下面,形成新的托盘。拿开上面的豆腐板,小心翼翼地打开圈板,把豆腐包的四个角从圈板中取出,瓷实且富有弹性的豆腐就展现在面前。把圈板合好,围紧成型的豆腐,开始给豆腐打刀,用豆腐块样板和尖刀,把每板豆腐切成标准的100块豆腐,飘着热气和豆香味的大豆腐做成了……
豆腐匠是做事讲究的人。豆腐匠讲究卫生,豆腐坊的屋子,烟熏火燎蒸汽熏,房箔和墙壁上不能有灰尘,以免落入豆腐中。毛驴拉磨踩踏磨下的地面,会凹凸不平,豆腐匠会把地面铲平,垫上沙子保持清洁干爽。售卖豆腐时,他换上整洁的衣服接待顾客。干净是豆腐匠的脸面,让乡亲吃上卫生的豆腐,是对豆腐匠的起码要求。
豆腐匠是讲信誉的人。豆腐匠在长年累月的作豆腐的过程中,对用屯中那口井的水适合做豆腐、“点”豆腐时用多少卤水,石磨需要凿处等情况了如指掌。比如浸泡黄豆需要多少温度的水,春夏秋冬各个季节需要浸泡多长时间最为适宜,卤水浓度对豆腐薄厚老嫩的影响,煮豆浆时火候的掌控等细节熟能生巧,因此作出的豆腐块够厚够大。他靠技术用20斤大豆就可以做出高标准的豆腐,赚取5斤黄豆用以维持生活;他用豆腐浆水、豆腐渣养猪、养牛,靠自己的勤劳,把日子过得红红火火。难怪在旧社会的时候,有人发狠时说“此处不养爷,自有养爷处。处处不养爷,回家作豆腐。”他之所以敢和东家(老板)叫板,是因为他有作豆腐的技能,所以才敢炒老板的“鱿鱼”。
乡民中有“黑心利的豆腐匠,少下豆子多打趟”的顺口溜,是说有些豆腐匠,发财心切,为富不仁,作豆腐时下量往往不足20斤黄豆,虽然可以做出接近标准的豆腐,一次性赚取了5斤多黄豆,这可比农民一个工日的收入多啊!可他把系豆腐圈板的麻绳放长,使圈板原形放大一些,给豆腐打刀时会多出一个2厘米左右的“边溜”,豆腐匠把三、四块“边溜”算作一块豆腐,卖给因为来晚没有买到整块豆腐的用户,赚得25斤黄豆之外的豆子,损害了大家的利益。因为圈板放大了,整个豆腐就薄了一些。有的豆腐匠在秤上整事,收取黄豆量秤的时候,秤杆稍稍高点,就多了半两,如果秤杆高高抬头,可能不止于多收一两,按一个豆腐收20秤次计算,就多收2斤黄豆。
个别豆腐匠损人利己的做法,会招致他的豆腐坊开张不久就倒闭,人们不买不吃他做的豆腐,他在屯邻中也就没了信誉。“老实厚道常常在”,为人做事讲究的豆腐匠的生意一如既往地红红火火,所作的豆腐供不应求,其人品人格得到父老乡亲的肯定和赞誉。许多人宁可多走一里路,舍近求远地去拣人品好的人作的豆腐。特别是有些老人,打发孩子去拣豆腐,他一再叮嘱:“千万别去某某那儿拣啊”。
改革开放后,豆腐匠是第一批进城的农民工,城镇居民为他们提供了新的市场。时代在前进,毛驴拉石磨传统做豆腐的方式,悄然退出了豆腐坊,取而代之的是用照明电就可以磨豆浆的磨浆机。打开自来水龙头就有适合做豆腐的用水,不用豆腐匠费劲卖力地去担水;点制豆腐也不只用单一的卤水,因为有多种多样的食品添加剂,可以用来点制豆腐;售卖豆腐的形式也由用黄豆兑换,变成了用钱去购买。只是每当天色黎明的时分,豆腐匠卖豆腐悠长的叫卖声,依旧在晨曦初露时的城乡上空回荡着……

作者简介:
李政安,吉林省扶余市人,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扶余市作家协会会员,《松原文艺》特约撰稿人,退休公务员。文学作品有《文化吉林·扶余卷》长篇小说《阿骨打和大金碑》、《车道李家闯关东》,长篇叙事散文集《生产队时那些事》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