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一期讲义 ★
第三讲
------------------------------------------------
诗词曲赋联教程第十一期讲义
主 编:许广文、刘玉娥、王法忠
副主编:闫朝霞、陈 勇、翟玉梅、许立书
编 委: 王西成、陈桂香、王秀婵、戴宏刚、陈玉刚、欣原、丁学文、许惠芬、吴晓娥、刘墩实、刘春盛、周桂珍、许风、秦蓉蓉、黄晓琼、崔茂兴、李振清、吴名晗、王建强、孙玉霞、高令亚、徐家忱、王忠秋、张艳秋、王维书、何淑芳、丁保锋、董学锋、李伍香、王春晓、李宝辉、武磊、梁峙山、郑继梅、于朋甬、路社萍、赵建英 、朱彦、陈章锋、高永久等(因篇幅所限,其他编委见书刊)
备 课 教官团:龙风文化中心备课教官团
备课督导审核:刘玉娥、许广文、王法忠、戴宏刚、陈玉刚
注:本讲义根据许广文、刘玉娥、王法忠等编著之《诗词曲赋联教程》备课编辑,仅限于龙风文化发展中心体系内各教学院(社)使用。未经编著作者书面授权,不得转载及其他用途。原著版权所有!
---------------------------------------------------------------------------------------------------------------------------------
第四节 押 韵
4.1.什么是韵
韵是什么?韵是语音学概念。我们知道,汉字是记录汉民族语言的符号。汉字,有声、韵、调三个要素,即每一个汉字,都是由声、韵、调三个要件构成的。结合汉语拼音来讲,即如汉字的“汉”字,拼音为“hàn”,就包含三个要件,缺一不可,少了哪一个,都不能准确记录这个“汉”字。其中“h”是声母,表示这个字的音,要从“h”发起;“an”是韵母,表示这个字要由声母的“h”与之相拼(连续快读)才能读出字音。但是,如果不加限制,“han”相拼可以发出四种不同的字音,即如“酣”、“寒”、“喊”、“汉”等,所代表的意思是不同的,于是人们发现,汉语中的字,是有调的分别的。同样的音,调的高低、升降不同,含义也有变化。如“hàn”这个音,是个降调,或者说第四声,相当于古音去声,是“汉”、“汗”、“旱”、“憾”等一些汉字的读音。如果是“hán”,改为升调,即阳平声,或叫第二声,就成了“寒”、“韩”、“含”、“函”等字的读音,字义也不同了。而押韵,主要是对汉字的“韵”加以限制和调配。严格地要求,对“声”(声调)也要讲究。
以上是结合现代汉语拼音来了解汉字的声、韵和调,那么我国古代人又是怎样注音汉字的呢?这里也简单向大家介绍一下古汉语音韵:
①声母和韵母:
一个汉字就是一个音节,每个汉字的字音都分为两个部分:前部叫声、后一部分叫韵。声就是声母,古代也叫做“纽”或“声纽”。有些字如“安”[an]“哀”[ai]只有韵母,没有声母。这类字声母等于零,就叫“零声母”。
----------------------------------------------------------------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一期讲义 第三讲 第1页
★ 第2页 ★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一期讲义 第三讲
---------------------------------------------------
笼统地说,韵就是韵母。但是,严格地说,韵和韵母并不完全相等。它们的区别是:第一,韵是包括声调在内的。声母韵母都相同的字,因声调不同就分属不同的韵。如“东”和“动”就分属不同的韵。韵母不计声调,“东”、“动”二字的韵母相同。第二,韵母又可进一步分析,分为介音(韵头)、主要元音(韵腹)和韵尾三个部分。如“飘”[p'iao],[i]是介音,[a]是主要元音,[o]是韵尾。每个韵母都有主要元音,而介音、韵尾或有或无。同一韵的字只要求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不论介音有无或是否相同。同一韵母的字必须介音、主要元音和韵尾都相同。
韵,有时也叫韵部,这也是笼统说的。析言之,韵和韵部并不同。同一韵部的字只是主要元音和韵尾相同,既不论介音是否相同,也不计声调。同一韵的字声调是相同的。
②双声和迭韵
双声迭韵是古汉语中常见的语音现象,是音韵学中很重要的概念。双声就是两个字的声母相同,迭韵就是两个字的韵相同。所谓韵相同,就包括声调相同在内,而不论介音是否相同。例如:
皎洁 绿柳 黄槐 好花 (双声)
意气 优游 眷恋 放浪 (迭韵)
古汉语中词汇的构成以单音为主。但是,在上古时期,就有一定数量的双音词存在。双音词中有一类是单纯词,古称“联绵词”或“联绵字”。这些联绵字大多在语音上是双声或迭韵,有的既双声又迭韵。当然,也不是所有的联绵字都是双声迭韵的。也有些非双声迭韵的(如战栗、玛瑙),但以双声迭韵的居多。例如:
踌躇 犹豫 参差 仿佛 (双声)
徘徊 阑干 苍黄 逍遥 (迭韵)
辗转 间关 (既双声又迭韵)
双声迭韵是语音现象。各个时代语音不尽相同,分析古汉语中的双声迭韵不能以现代汉语的语音为依据。古代是双声迭韵的,现代不一定是。反之,现代是双声迭韵的,古代不一定是双声迭韵。例如:
唐棣 玄黄 心思 冠军 (古双声)
仓庚 恺悌 思维 虚无 (古迭韵)
学习 救济 虚心 (今双声)
舒服 利益 减免 (今迭韵)
我国古代最早的拼音“反切”,就是利用了双声、迭韵的原理。古书中的文字通假,也与双声迭韵有密切的关系。
-------------------------------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一期讲义 第三讲 第2页
★ 第4页 ★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一期讲义 第三讲
---------------------------------------------------
《切韵》大约成书于隋仁寿初年(公元601年),原有一百九十三韵,平声五十四,上声五十一,去声五十六,入声三十二。《切韵》今亦已不传。其后有《唐韵》、《广韵》、《集韵》、《礼部韵略》、《五音集韵》、《中原音韵》、《洪武正韵》等,代有发展。宋代江北平水人刘渊集前人韵书之大成,编得一部《壬子新刊礼部韵略》,简称《新刊韵》,或称“平水韵”(编者注:此处不讨论为何称《平水韵》)。分韵一百零七部,是按旧韵同用独用之体例归并而成。书亦不传。元代阴时夫编有《韵府群玉》减去一韵,为一百零六部,其后明清各代韵书,均为一百零六部。康熙年间,印有《佩文韵府》、《佩文诗韵》,所用都是“平水韵”资料。后人以其习用为诗韵,故“平水韵”又指“诗韵”。《佩文诗韵》共分一百零六部,韵目见本讲后“参考资料一”。
4.4.怎样押韵
押韵是诗歌的第一要素。从上古的诗经、楚辞,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直到今天的各体诗歌,戏剧、歌曲、曲艺(快板、快书、小品)……都是讲押韵的。先看一首诗的押韵,唐代杜甫《秋兴八首》中的第一首: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萝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诗中第一句和四个偶数句句脚用字(字下加横线表示押平声韵),即“斜”(xiá)、“华”(huá)、“槎”(chá)、“笳”(jiā)、“花”(huā)这五个句脚字,它们的韵母是“a”、“ia”或“ua”(韵尾都是“a”),属于同韵母或同类韵母,而为平声字,在韵书中属于同一个韵部。这五个字有规则地用在同一首诗中,就叫押韵。其中“斜”字,今天普通话读作(xié),但旧时读(xiá)。按旧时传统诗韵“平水韵”,这五个字同属于“下平声·六麻”韵部。
再举一首大家熟悉的宋词,宋代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字下加横线的,都是押平声韵的字。“天”(tiān)、“年”(nián)、“寒”(hán)、“间”(jiān)、“眠”(mián)、“圆”(yuán)、“全”(quán)、“娟”(juān),句脚的韵母是“an”、“ian”或“uan”,属于同一个韵部里的字,在“词韵”(见书后[附录二]《词韵》)的第七部(十四寒、十五删、一先通用);其中上阕两个六字句又夹两个仄声韵(字下加波浪线):“去”(qù)、“宇”(yǔ),在“词韵”第四部(上声六语、七麌、去声六御、七遇通用),下阕所夹两个仄声韵:“合”(hé)、“缺”(quē)在“词韵”入声第十六部(屑合)通押。这就是诗词中的押韵,曲、赋的押韵也是如此,只不过各有不同的安排规律罢了,原理是一样的。
参考文献:
[1]王力.汉语诗律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2]洪成玉.古代汉语教程.[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0.
(许广文、刘玉娥、王法忠主编.2021.09.)
----------------------------------------------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一期讲义 第三讲 第4页
★ 第5页 ★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一期讲义 第三讲
---------------------------------------------------
[练习]
1.打开(《平水韵》)检查工具:http://www.zhgc.com/pz/pz.asp熟练掌握(《平水韵》)检查工具的操作和使用。
2.熟悉或背诵下面诗韵韵部:
[参考资料一] 《平水韵》一百零六部之韵目
说明:①学员自查“熟练掌握”程度; ②各教学分院教官抽查学员“熟练掌握”程度。
上平
一东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鱼 七虞 八齐 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删
下平
一先 二萧 三肴 四豪 五歌 六麻 七阳 八庚 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盐 十五咸
上声
一董 二肿 三讲 四纸 五尾 六语 七麌 八荠 九蟹 十贿 十一轸 十二吻 十三阮 十四旱 十五潸 十六铣 十七筱 十八巧 十九皓 二十哿 二十一马 二十二养 二十三梗 二十四迥 二十五有 二十六寝 二十七感 二十八俭 二十九豏
去声
一宋 二送 三绛 四寘 五未 六御 七遇 八霁 九泰 十卦 十一队 十二震 十三问 十四愿 十五翰 十六谏 十七霰 十八啸 十九效 二十号 二十一个 二十二祃 二十三漾 二十四敬 二十五径 二十六宥 二十七沁 二十八勘 二十九艳 三十陷
入声
一屋 二沃 三觉 四质 五物 六月 七曷 八黠 九屑 十药 十一陌 十二锡 十三职 十四缉 十五合 十六叶 十七洽
------------------------------------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一期讲义 第三讲 第5页
★ 第6页 ★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一期讲义 第三讲
------------------------------
第五节 “对”与“粘”
近体诗的平仄格律,是由两个重要因素构成:一是句中各字平仄的排列,要严格遵照一定的格式;二是篇中各句字声的排列,也要按照一定的格式。之前讲“平仄”时,我们已介绍过“句中各字平仄的排列”格式即:句中节奏与节奏之间是平仄交替排列的。那么怎样将这些“平仄交替”排列的句子,组成“绝句”全篇或者“律诗(含排律)”全篇的平仄格式呢?这就需要我们熟练掌握格律诗的“粘对”规则。
“粘”和“对”是近体诗(律诗与绝句)构成之必须条件。所谓“对”,就是一联内的两句(上句、下句,也说:出句、对句)句中节奏点位置的平仄相反,即相对。具体的说,如七言句(五言句):
①平平(仄仄平平仄)
②仄仄(平平仄仄平)
③仄仄(平平平仄仄)
④平平(仄仄仄平平)
①句、②句组成一联,①是出句(上句)、②是对句(下句);③句、④句组成一联,③是出句(上句)、④是对句(下句)。
其中:①句的第二、四、六字(句中黑体平、仄、平)与②句的第二、四、六字(句中黑体仄、平、仄)平仄相反;④句的第二、四、六字(句中黑体平、仄、平)与③句的第二、四、六字(句中黑体仄、平、仄)平仄相反。这就是格律诗的“对”,即“联内相对”。凡违反此规则,就叫:失对。
所谓“粘”是指两联之间,上一联的对句(如上②句)与下一联的出句(如上③句),句中节奏点位置的平仄相同即“相粘”。
②仄仄(平平仄仄平)
③仄仄(平平平仄仄)
如上例两个句字:②句为上一联的对句(下句),③句是下一联的出句(上句)。其中:②句的第二、四、六字(句中黑体仄、平、仄)与③句的第二、四、六字(句中黑体仄、平、仄)平仄相同。这就是格律诗的“粘”,即“联间相粘”。凡违反此规则,就叫:失粘。
近体诗一律用偶句组合,绝句最短,是四句;律诗固定为八句;排律则是律诗的延长。以上四句通过“粘对”规则,组成以下四句篇幅:
平平(仄仄平平仄) ①
仄仄(平平仄仄平) ②
仄仄(平平平仄仄) ③
平平(仄仄仄平平) ④
这就是:七言绝句(五言绝句)简称七绝(五绝)全篇的平仄格式。
----------------------------------------------------------------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一期讲义 第三讲 第6页
★ 第7页 ★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一期讲义 第三讲
---------------------------------------------------
如果依据“粘对”规则,再续延四句,组成以下八句篇幅:
平平(仄仄平平仄) ①
仄仄(平平仄仄平) ②
仄仄(平平平仄仄) ③
平平(仄仄仄平平) ④
平平(仄仄平平仄) ⑤
仄仄(平平仄仄平) ⑥
仄仄(平平平仄仄) ⑦
平平(仄仄仄平平) ⑧
这就是:七言律诗(简称七律)全篇的平仄格式。五言律诗(绝句)与上述七言律诗(绝句)的“粘对”规则一样,见上述各式“()”内。我们之所以要求熟练掌握格律诗的“粘对”规则,是为今后格律诗创作,“调和平仄”时,力避失粘和失对。
参考文献:
[1]王力.汉语诗律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
[2]洪成玉.古代汉语教程.[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1990.
(许广文、刘玉娥、王法忠主编.2021.09.)
[练习]
1.反复吟诵[附录]四十首律诗;标注诗句中每字的平仄(可通过检测工具、检测结果与自我判断作比对);准确标出律诗押韵所在韵部,并在《平水韵》表中找出韵脚的韵字(教官可选5首做示范);分析诗中的“粘对”规则(联内相对、联间相粘)并熟练掌握之。
2.根据自己掌握的“粘对”规则,排列出四篇五言绝句之各篇平仄格式。
★说明:①学员自查“熟练掌握”程度; ②各教学分院教官抽查学员“熟练掌握”程度。
[附录]
杜甫五言律诗四十首
1.龙门
龙门横野断,驿树出城来。气色皇居近,金银佛寺开。
往还时屡改,川水日悠哉。相阅征途上,生涯尽几回。
2.登兖州城楼
东郡趋庭日,南楼纵目初。浮云连海岳,平野入青徐。
孤嶂秦碑在,荒城鲁殿余。从来多古意,临眺独踌躇。
-------------------------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一期讲义 第三讲 第7页
★ 第8页 ★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一期讲义 第三讲
---------------------------
3.夜宴左氏庄
林风纤月落,衣露净琴张。暗水流花径,春星带草堂。
检书烧烛短,看剑引杯长。诗罢闻吴咏,扁舟意不忘。
4.对雪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
5.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6.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7.喜达行在所三首(录一)
西忆岐阳信,无人遂却回。眼穿当落日,心死著寒灰。
雾树行相引,莲峰望忽开。所亲惊老瘦,辛苦贼中来。
8.月
天上秋期近,人间月影清。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
只益丹心苦,能添白发明。干戈知满地,休照国西营。
9.留别贾严二阁老两院补阙(得云字)
田园须暂住,戎马惜离群。去远留诗别,愁多任酒醺。
一秋常苦雨,今日始无云。山路时吹角,那堪处处闻。
10.独酌成诗
灯花何太喜,酒绿正相亲。醉里从为客,诗成觉有神。
兵戈犹在眼,儒术岂谋身。共被微官缚,低头愧野人。
11.晚出左掖
昼刻传呼浅,春旗簇仗齐。退朝花底散,归院柳边迷。
楼雪融城湿,宫云去殿低。避人焚谏草,骑马欲鸡栖。
12.酬孟云卿
乐极伤头白,更长爱烛红。相逢难衮衮,告别莫匆匆。
但恐天河落,宁辞酒盏空。明朝牵世务,挥泪各西东。
----------------------------------------------------------------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一期讲义 第三讲 第8页
★ 第9页 ★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一期讲义 第三讲
---------------------------------------------------
13.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尊酒,重与细论文。
14.月夜忆舍弟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5.东楼
万里流沙道,西征过北门。但添新战骨,不返旧征魂。
楼角临风迥,城阴带水昏。传声看驿使,送节向河源。
16.为农
锦里烟尘外,江村八九家。圆荷浮小叶,细麦落轻花。
卜宅从兹老,为农去国赊。远惭勾漏令,不得问丹砂。
17.田舍
田舍清江曲,柴门古道旁。草深迷市井,地僻懒衣裳。
杨柳枝枝弱,枇杷树树香。鸬鹚西日照,晒翅满渔梁。
18.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9.石镜
蜀王将此镜,送死置空山。冥寞怜香骨,提携近玉颜。
众妃无复叹,千骑亦虚还。独有伤心石,埋轮月宇间。
20.题新津北桥楼(得郊字)
望极春城上,开筵近鸟巢。白花檐外朵,青柳槛前梢。
池水观为政,厨烟觉远庖。西川供客眼,唯有此江郊。
21.酬高使君相赠
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
双树容听法,三车肯载书。草玄吾岂敢,赋或似相如。
22.赠别何邕
生死论交地,何由见一人。悲君随燕雀,薄宦走风尘。
绵谷元通汉,沱江不向秦。五陵花满眼,传语故乡春。
--------------------------------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一期讲义 第三讲 第9页
★ 第10页 ★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一期讲义 第三讲
-----------------------
23.畏人
早花随处发,春鸟异方啼。万里清江上,三年落日低。
畏人成小筑,褊性合幽栖。门径从榛草,无心走马蹄。
24.水槛遣心二首(录一)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25.严公厅宴同咏蜀道画图(得空字)
日临公馆静,画满地图雄。剑阁星桥北,松州雪岭东。
华夷山不断,吴蜀水相通。兴与烟霞会,清樽幸不空。
26.客夜
客睡何曾著,秋天不肯明。卷帘残月影,高枕远江声。
计拙无衣食,途穷仗友生。老妻书数纸,应悉未归情。
27.望兜率寺
树密当山径,江深隔寺门。霏霏云气重,闪闪浪花翻。
不复知天大,空余见佛尊。时应清盥罢,随喜给孤园。
28.对雨
莽莽天涯雨,江边独立时。不愁巴道路,恐湿汉旌旗。
雪岭防秋急,绳桥战胜迟。西戎甥舅礼,未敢背恩私。
29.薄游
淅淅风生砌,团团日隐墙。遥空秋雁灭,半岭暮云长。
病叶多先坠,寒花只暂香。巴城添泪眼,今夜复清光。
30.城上
草满巴西绿,空城白日长。风吹花片片,春动水茫茫。
八骏随天子,群臣从武皇。遥闻出巡守,早晚遍遐荒。
31.暮寒
雾隐平郊树,风含广岸波。沉沉春色静,惨惨暮寒多。
戍鼓犹长击,林莺遂不歌。忽思高宴会,朱袖拂云和。
--------------------------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一期讲义 第三讲 第10页
★ 第11页 ★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一期讲义 第三讲
--------------------------
32.
正月三日归溪上有作简院内诸公
野外堂依竹,篱边水向城。蚁浮仍腊味,鸥泛已春声。
药许邻人斸,书从稚子擎。白头趋幕府,深觉负平生。
33.禹庙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荒庭垂橘柚,古屋画龙蛇。
云气生虚壁,江声走白沙。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34.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35.将晓二首(录一)
石城除击柝,铁锁欲开关。鼓角愁荒塞,星河落曙山。
巴人常小梗,蜀使动无还。垂老孤帆色,飘飘犯百蛮。
36.宿江边阁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37.上白帝城
城峻随天壁,楼高更女墙。江流思夏后,风至忆襄王。
老去闻悲角,人扶报夕阳。公孙初恃险,跃马意何长。
38.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39.月圆
孤月当楼满,寒江动夜扉。委波金不定,照席绮逾依。
未缺空山静,高悬列宿稀。故园松桂发,万里共清辉。
40.送王侍御往东川放生池祖席
东川诗友合,此赠怯轻为。况复传宗近,空然惜别离。
梅花交近野,草色向平池。傥忆江边卧,归期愿早知。
【本教程编辑部选编(2022.10.)】
--------------------------------------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一期讲义 第三讲 第11页
杜甫(712年2月12日[1]~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出生于河南巩县,原籍湖北襄阳。[2][3]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2]
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三十五岁以后,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天宝十四载(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以及“三吏”、“三别”等名作。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杜甫虽然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后来声名远播,对中国文学和日本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4]
大历五年(770年)冬,病逝,享年五十九岁。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 第12页 ★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一期讲义 第三讲
------------------------------------------------
【布置作业】
严格按照下列五绝全篇平仄格式(诗谱),创作一首格律诗(2选1)。
1.题目自拟;
2.讲究立意、谋篇;
3.押平水韵并标上韵部;
4.提交作业不带绝句之平仄格式。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
第xx文学社xx分社xx分院 第xx次作业
学员: 学号:
1.五绝平仄格式之一
仄仄平平仄 ①
平平仄仄平(韵)②
平平平仄仄 ③
仄仄仄平平(韵)④
2.五绝平仄格式之二
平平仄仄平(韵)②
仄仄仄平平(韵)④
仄仄平平仄 ①
平平仄仄平(韵)②
【作业提交格式】
五绝·题目(韵部)
□□□□□,□□□□□。
□□□□□,□□□□□。
--------------------------
龙风文化中心
龙xx社 总教xxx布置
截止时间:
--------------------------------------------------------------------
龙风文化发展中心第十一期讲义 第三讲 第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