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富不仁"的本意
躬 耕
今天,人们说“为富不仁"这个词,其意思是:谋求发财致富的人没有好心肠。后用以形容有钱人唯利是图,为发财而不择手段。
"为富不仁"出自《孟子》,但说这话的不是孟子,而是一个和孔子同时代的人,名叫阳虎。 阳虎,又名阳货,是鲁国权臣,曾执掌过鲁国国政,孔子同时代人,也跟孔子打过交道。据说孔子和阳虎面貌相像。阳虎,能力强,口才好,但人品极差。在孔子的一生中,阳虎像幽灵一样时隐时现,他不仅直接羞辱过孔子,还间接造成孔子被匡人围困五日,差点丢掉性命,原因是孔子被匡人误认为“恶霸”阳虎。孟子在同滕文公谈话时引用了阳虎的话:“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孟子》上有滕文公与孟子这样一段对话:
滕文公问为国。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tao),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这段话的大意是:滕文公向孟子请教怎么治理滕国。孟子说:“民事不可缓也。"民事就是农事,意思是说,第一要务是抓农业生产。国以民为重,民以食为天。
《诗经》说:“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居。″
意思是:乘此农闲冬季,白天去取茅草,晚上绞缠绳索,急忙升顶修盖,日夜不要停歇。来春又要播种,没有时间建屋。
为什么要以农事为重呢?“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老百姓的生存之道,是有屋有地,地里有粮食,屋前屋后有桑麻。衣、食、住都有固定的产业收人,则相生相养,不去作恶,恒有善心,有固定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如果没有这产业收人,则朝不保夕,没有安全感,于是就没有固定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如果你平时不关心他的生产生活,甚至夺去他的生产生活,等他犯了罪,你又用刑罚去处罚他,这等于是你在陷害他。哪有仁人在位,却干出陷害百姓的事来的呢?
所以百姓有无恒产所系,衣食住行有没有保障,是治国的重中之重。孟子说:“古之贤德君主,持己谦恭,不敢以贵而骄;自奉节俭,不敢以富而侈。唯其谦恭,故能以礼接下,托之以腹心,视之如手足,唯恐一时侮慢,有时臣子之心;唯其节俭,所以取民有制,轻徭薄赋,赋税没有额外的征收,徭役不会临时扰民,唯恐有一时的烦扰,伤了民生民力。
阳虎说:“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
阳虎,是鲁国权臣,孔子同时代人,也跟孔子打过交道。阳虎是个“反面人物”,孟子这里引用他的话,不是同意他的观点,而是反驳他的观点。
阳虎的这段话,是把国君的利益和百姓的利益对立起来了。他说,国君要富,就不能行仁政,就必须横征暴敛:国君要行仁政,轻徭薄赋,那你就要准备自己受穷。薄赋,就是想收的钱不收了:轻徭,就是想盖的宫殿也不能征民夫来盖了。
所以“为富不仁”的本意,不是讲富人致富的动机和手段,也不是讲富人缺乏仁慈之心,而是讲国君收税分配财富的。而孟子是不认同阳虎观点的。孟子认为要藏富于民,民富,君自然就富。没有百姓很富,而国君一个人穷这样的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