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儿藏在年俗里》
作者:石志华
春节被称为新岁之首,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穿新衣、贴春联儿、挂灯笼、拿着压岁钱买爆竹,是孩子们都十分期待的事情,而一家老小围坐在一起吃团圆饭更是一个重要环节。当然随着改革开放后家家都有了彩电,又大都把看春晚当成了除夕夜的饕餮盛宴。

在春节期间,除了贴春联儿、吃年夜饭,还要熬夜守岁、走亲访友、逛庙会、互相拜年等习俗。不管贫富悬殊有多大,但老理儿一样都不能少:扫房子、擦灯、置办年货,再买上一盆水仙花儿,清灵灵、香嫩嫩的摆在桌子上,嘿,甭提多有姿有样儿了…

春节的轮回,就像一首美妙的歌,流淌在每个人的心里,它带给我们许多难忘的回忆。它是一种精神的认同、血脉的延续、情感的交融,在岁月的流转中,不知不觉,让人们对“旧年”产生了深深地眷恋与怀念之情。

每当春节到来的时候,年味儿也就在大街小巷的烟火里升腾晕染,仿佛风里都带着浓郁的香醇。不论时代和社会如何变迁,也不论不同地区的习俗差异有多大,但所有华夏子孙都会传达着相同的幸福主题,倦鸟思返、游子思乡,寄托着对新年同样的美好祝愿,并始终承载着祈福纳祥和喜庆团圆的欢乐气氛。

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其实从农历的腊八儿起,年味儿就会越来越浓了。素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的民间小调儿,契合着超市菜市场人头攒动的采购场景,无一不传递着欢天喜地过大年的浓烈情结,而此时无数身处异乡的游子都会赶在年前踏上返乡的归途。

年味儿是冬天里的一把火,是挚爱亲朋的一次欢聚,是爹娘盼子的一声殷殷呼唤。那寒色中原本寂寥的枝头上,装点了许多五颜六色的花灯,有的宛若火树银花般的娇艳、有的又好似一串串的大红果儿,尤其是象征民族特色的中国结整齐划一的位列在灯杆儿上,把整个城市的夜色弥漫在暖融融、红彤彤的光线中,立刻就充满了一种悠悠怀旧的感念,返璞归真度日、安暖自在人间的情愫在心头氤氲开来,并无限放大、延展…

中国人的愿望永远朴素而真诚,对生活有着殷实地追求和向往,不求大富大贵,但求如意安稳。带着昔日里最直白、最简单的感受,一种油然而生的眷恋之情在心头荡漾、徜徉,恍惚间那儿时稚嫩的表情也随之跃然脸上。

儿时的年味儿,是我心中最美的味道。除夕夜当晚,孩子们穿着新衣裳、手里举着各种图案的纸灯笼,穿梭在各家的门口,大点儿的男孩子则放起了拆散的小挂鞭,劈哩叭啦、此起彼伏,等到十二点新年钟声敲响的那一刻,可街筒子都是鞭炮齐鸣、礼花璀璨,小一点儿的孩童还会手舞着小呲花转圈圈,好不兴高采烈的尽兴玩耍…
一岁有一岁的味道,一年有一年的光景,从儿时记忆里飘散出的年味儿,多的是平时无法满足的渴望,是掰着手指头想啊盼啊的欣喜。而且就这么一直想着念着穿越了时光隧道、偷换了岁月的年龄。

可能是恋旧的缘故吧?心里对过年的渴望,总是有一种模板式的复刻光影,总是想着原来的模样。小时候是对物质的渴望,上学时是对放假的渴望,成家后是对父母双亲的渴望,到现在更准确的是对光阴流年的渴望,应该是沉淀了岁月的心、对曾经那段简单质朴而又最真切的感受,这映刻在时光记忆的烙印,让年永远都走不出的主题曲是阖家团圆。什么功名利禄、权贵高低,到头来不及家人闲坐、灯火可亲的祥和温暖,不及心悦体康、潇洒自在的轻松与惬意。现实生活告诉我们:越是无欲无求,越是所欲皆是温柔满足。

年是风、是雪、是倒贴的福字、是吐着热气的呼吸,是把温馨送进每一个敞开心扉的感动。听着远处传来鞭炮的声音,望着那点点红光缭绕的烟火气,沉浸在对过年的思绪回味中,更深更沉,原来时光不会老、记忆不会淡,因为这是潜藏在骨子里的年味儿、是已经延续多少代人的过年习俗。

这色香的年味儿,从古老的风俗中走来,从大地的飞歌中走来,从幸福的生活中走来,从欣喜的笑声中走来,成为中华民族一道永恒的风景,飘散在每一个人的心间,让我们都不由自主地沉醉在这浓浓的年味儿风俗里。
举杯敬旧岁,烟火向星辰,兔年迎吉祥,所愿皆成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