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系列小知识—春节》
文字整理:牛丽君
春节是中国农历的正月初一,又叫"阴历年"、"元日",俗称"过年"。
什么是"年"?在甲骨文中,"年"的写法为上面一个"禾"字,下面一个"人"字,用人背负着成熟的禾的形象,表示庄稼成熟,即"年成"。用谷物的成熟,来表达时间的概念,由此可见我们的文化中始终蕴含着农耕文明的气息。
春节是古人祭祀天地和祖先的时节。古人春耕秋种,靠天吃饭,崇拜天地,也崇拜祖先,岁末年初人们举行祭祀活动,感谢旧年的收获,祈祷新年的丰收。现在很多地方仍然保留着过年祭祀祖先的习俗。这种习俗不是封建迷信,而是对祖先的感恩和怀念,值得尊重。

春节是一年的第一天,但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以除夕和初一为高潮。年前驱邪除秽,岁后迎新纳福。
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千多年的历史。春节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名称。在古代对春节的诸多称谓中"元旦"最普遍,时间也最长。直到1914年,袁世凯批准阴历正月初一为"春节",阳历年首为"元旦"。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使用"公历纪年法",将公历的1月1日定为"元旦",将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并规定春节为假期,放假三天,让人们热烈地庆祝农历新年。

2006年5月20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12月7日,国务院第198次常务会议通过将春节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春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

春节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相传至今。正月初一的习俗有拜年、给压岁钱、吃饺子、放鞭炮等。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北方地区还有一项非常有代表性的习俗是大年初一要吃饺子。因为饺子的外观像一个个元宝,人们相信在新年的第一天吃饺子就可以一年交好运,财运不断。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习俗是放鞭炮。放鞭炮的民俗,已有两千多年历史,是辟邪去凶、祈求幸福的象征。每当除夕午夜交正子时(即0点或叫24点),新年钟声敲响,这就意味着农历新年的来到。霎时间,爆竹声不绝于耳,响彻、回荡在整个中华大地的上空。还有在大年初一一早起来开门放鞭炮,这叫“开门爆竹”,声声爆竹响加上闪烁的火光,寓意着将霉运和晦气通通炸掉,迎接新一年的喜气福气。

春节在几千年的文化积累与传承中,积淀、凝聚并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已经成为一个盛大的历史文化传统,在炎黄子孙心中有着神圣不可替代的地位,是中国所有节日中最受重视、最隆重、最热烈,庆祝时间最长的节日。中国是个多民族国家,虽然各民族春节庆祝活动的方式和习俗有所不同,但都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不仅保留了过去的民间习俗,剔除了一些带有封建迷信的活动,而且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使春节具有新的时代气息。

春节期间养生要注意:饮食方面应从保护脾胃出发。首先不要暴饮暴食;其次,不要过食肥甘厚腻、生冷刺激的食物,菜谱应荤素合理搭配。建议大家在餐前可吃些水果、蔬菜增加饱腹感,减少其他食物的摄入,还可以通过喝大麦茶、吃山楂来预防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饮酒要适量,有所节制。睡眠方面要注重起居有常,节日期间娱乐、聚会等活动要适度,保证睡眠充足,使大脑和身体得到适当的休息。运动方面应坚持锻炼。另外,节日期间特别是老年人要防止因合家团聚情绪激动所致气血紊乱,脏腑功能失调,进而导致肝气不舒、肝气郁结等。

百节年为首,春节不仅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也是人们精神信仰的体现,是心灵和情感的驿站,是牢固家庭伦理关系、增进亲人间感情的契机,更是对既有社会关系进行总结、润滑、调整的时刻。
春节的到来,也意味着草木凋零的寒冬即将过去,万物复苏的春天即将到来。
祝大家度过一个愉快的春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