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系列小知识—大寒
文字整理:牛丽君
大寒节气是冬季的第六个节气,也是二十四节气的最后一个节气。太阳运行到黄经300度时为大寒节气,通常出现在每年公历1月20日或21日。大寒同小寒一样,也是表示天气寒冷程度的节气,大寒是天气寒冷到极致的意思。过了大寒,又迎来新一年的节气轮回。
我国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意思是说到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而鹰隼之类的征鸟,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河流、湖泊的水完全结冰,此时是最厚最结实的。

人们常说“大寒年年有,不在三九在四九”,言外之意,大寒已非常冷,此时寒潮南下频繁,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最冷的时期,也是一年中雨水最少的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南北地区在气候上有很大的差异。根据我国长期以来的气象记录,在北方地区大寒节气是没有小寒冷的;但对于南方大部地区来说,最冷还是在大寒节气。这个时期,铁路、邮电、石油、海上运输等部门要特别注意及早采取预防大风降温、大雪等灾害性天气的措施。农业上要加强牲畜和越冬作物的防寒防冻。
大寒节气,全国各地农活依旧很少。北方地区老百姓多忙于积肥堆肥,为开春做准备,或者加强牲畜的防寒防冻。南方地区仍要加强小麦及其他作物的田间管理。广东岭南地区有大寒联合捉田鼠的习俗。因为这时作物已收割完毕,平时见不到的田鼠窝显露出来,大寒也成为岭南当地集中消灭田鼠的重要时机。

大寒节气与岁末重合,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春节就要到了,年味渐浓。因此,大寒期间的一些民俗多了些辞旧迎新的意味。正所谓“大寒迎年”。大寒至农历新年这段时间,民间会有一系列活动,归纳起来至少有十大风俗,分别是:“食糯”、“纵饮”、“做牙”、“除尘”、 “糊窗”、“蒸供”、“赶婚”、“趁墟”、“洗浴”、“贴年红”等。“食糯”,是吃糯米制作的食物来驱寒暖身。“纵饮”,就是好好玩乐,纵情饮酒。“做牙”,此处的牙不是去医院牙科,而是做 “尾牙祭”。“做牙”原本是祭祀土地公的仪式,“头牙”在农历的二月二,尾牙则在腊月十六和大寒这天,就是全家坐一起“打牙祭”,好好吃喝一顿。现代流行的“年会”即是“尾牙祭”的遗俗。“除尘”,就是大扫除,寓意把穷运扫除掉。“糊窗”,是用新纸裱糊窗户,人们还会剪一些吉祥图案贴在窗户上,称“贴窗花”。“蒸供”,是蒸制一些祭祀所需的食物。“赶婚”,是赶在腊月迎娶婚嫁。是因为旧时人们认为年底各路神仙都上天“汇报工作”去了,此时恰巧农闲,人间百无禁忌,就赶着这时婚娶。古汉语中“趁墟”就是赶集的意思,此时是置办年货。“洗浴”,与“除尘”有相同的用意,是搞好个人卫生,理个发、洗个澡,寓意洗去一年的烦恼和晦气。“贴年红”,就是过年时的传统习俗-贴春联。

大寒节气是一个由冬到春的过渡时期,也是进补的好时节。此时天气寒冷,驱寒保暖还需注重。除了从饮食上进行滋补以抵御疾病的侵袭之外,还要从生活起居方面着手,对抗严寒。第一,出太阳后再运动。在大寒节气里,气候一冷一热,很容易感冒,因此在室外活动时不可起的太早,特别是太阳没出来之前空气质量和室外气温都不适宜运动。第二,进补宜封藏。因天气严寒,人体新陈代谢相应减慢,皮肤血管收缩,散热减少,进补需收尾,不宜多吃生姜、大葱等辛辣食物,更不适合大量饮酒。第三,日常起居除了要御寒外,也要防干燥。如果室内经常开暖气或空调,要经常开窗通风,并采取在屋内适当洒水等方法,提高空气中的湿度。
俗话说“大寒到顶点,日后天渐暖”。大寒时节,天气虽然寒不可耐,但是春节的脚步却越来越近,浓浓的年味逐渐在寒风中弥漫开来。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熬过了寒冷的冬天,即将迎来春暖花开。在经历了寒气的洗礼与磨砺之后,人们的精神、生活、心态也将随着节气的变化由“内敛”走向“奔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