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恨情愁道不尽(外二篇)
高寻
浩浩中华多沃土,才郎美女不乏人。爱恨情愁道不尽,动人故事万口传。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文化历史,在这古老神奇的土地上有多少动人故事发生,多少爱恨情愁被人广为传颂啊!爱情总是美好的,一旦遭遇打击,便像一朵凋零的花,美貌虽不复存在,但却能散发出更动人的香气。
《白蛇传》传说发生在宋朝时的杭州、苏州及镇江等地。白素贞是千年修炼的蛇妖,为了报答书生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为人形欲报恩,后遇到青蛇精小青,两人结伴。白素贞施展法力,巧施妙计与许仙相识,并嫁与他。婚后金山寺和尚法海对许仙讲白素贞乃蛇妖,许仙将信将疑。后来许仙按法海的办法在端午节让白素贞喝下带有雄黄的酒,白素贞不得不显出原形,将许仙吓昏死。白素贞上天庭盗取仙草将许仙救活。法海将许仙骗至金山寺并软禁,白素贞同小青一起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却因此伤害了其他生灵。白素贞触犯天条,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后白素贞的儿子长大得中状元,到塔前祭母,将母亲救出,全家团聚。还有可爱的小青也找到了相公.
《梁山伯与祝英台》天资聪颖的祝英台求学心切,祝员外无奈勉强应允女儿女扮男装赴杭求学。英台途遇书生梁山伯一见钟情,草桥亭上两人义结金兰。梁、祝同窗三载,英台深爱山伯,山伯却不知英台是女子。祝员外催英台速归,英台、山伯依依难舍。十八里相送途中,纯朴的山伯始终不懈英台屡屡暗示的爱情。后来,山伯听得师母介绍的实情,赶往祝家庄求婚,怎料祝员外已将英台许配大守之子。楼台相会,梁、祝柔肠寸断。不久,山伯忧郁成疾而死,英台被迫出嫁。花轿行至山伯墓前,英台抚碑痛哭失声。墓裂,英台跃入墓内,送亲人想抓住祝英台,可是只抓住一片衣襟,梁山伯和祝英台化为一对蝴蝶,飞翔在百花丛中。
以上两个传说虽然富有神化色彩 ,但是却寄托着古人的多少爱恨情愁啊。古人婚姻讲究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能有几人获得真正的幸福。所以更多人敢怒不敢言,只能在那凄凉委美的传说中找到自己那心中仅存的那一丝希望与寄托。
除了那些传说,我国还有一些真人真事为人广为流传,道不尽其中的爱恨情愁。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陆游与唐婉近在咫尺却远在天涯,是那冷漠的世俗将一颗相爱的心越隔越远。以至于我们只能为他们惋惜,只能想象他们在痛苦中煎熬,甚至看到他们那包含无奈的泪水。
“力拔山河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秋风烈烈,残阳似血,一个壮士发出那千古绝唱,他多么想保护自己的爱人,可惜事与愿违。虞姬发出“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霸王之痛,虞姬之泪,更与何人说?
莫作孔明择妇,止得阿承丑女。这句话是在告诫周围年少英俊的儿郎们,娶媳妇万万不可像诸葛先生这样失败,名满天下却要天天面对黄脸婆一个。孔明自娶了黄氏之后,夫妻间相敬如宾,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但是天妒伉俪,很长一段时间,黄氏都没有为孔明育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在封建社会,遇到这种情况,男人休妻或者再娶都可以,但是孔明没有选择任何一个。他去信江东的哥哥诸葛谨,把他的儿子过继到自己膝下,夫妻间依旧恩爱如初。每当捧书读到此处,心中都有暖流涌过,感激世界上有这样的故事存在,使日渐荒凉的心不至于完全干涸。
转眼到了现在,只要人不穷已,爱恨情愁就会继续谱写它那动人的篇章,让人感慨万千。正如一首歌唱的那样:孤独站在这舞台,听到掌声响起来。我的心中有无限感慨,多少青春不在,多少情怀已更改。我还有拥有你的爱,好象初次的舞台听到第一声喝彩。我的眼泪忍不住掉下来,经过多少失败,经过多少等待,告诉自己要忍耐。掌声响起来,我心更明白你的爱将与我同在。掌声响起来我心更明白歌声交汇你我的爱。
★雪
记得那是2008年的第一场雪,来的比2007年的稍微晚了一些。那是一个难忘的晚上,我约会了钟情着的她。
雪下的是那么的大,我们俩踽踽独行。
她是我高中时的同学,她长得是那么的普通,那么的不引人注目。但是,在我眼里,她是从心灵美到外貌!比如,她爱帮助别人,有同情心;她有时非观,积极向善;他还很害羞,但该大方的时候,也绝不扭捏作态……凡此种种,老实说,我喜欢这样的“菜”。
女:我要到远方去读大学,我们是不是分了吧?
男:干吗要分呢?我听不懂!
女:那地方离这儿太远了。你不要跟我说“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那是指已婚的或即将结婚的爱人。我们还达不到这一步,恕我直言。
男:我可以打电话给你啊!我相信只要我们心灵的距离近在咫尺,再远的距离也不是我们沟通的障碍!我也听说这么一句,叫做“海内存自己,天涯若比邻”。对吗?
女:我有那么多的人追,怎么办呢?我不想因此耽误学习,准备一个也不接受。你支持我吗?在这些人中,我知道你的那份真情与众不同,这也是我最看好你的地方。所以,我今天愿意应约而来,与你把话讲清楚。我们两人都还在学习阶段,都还小,处于青涩年华。假如我们现在就谈情说爱,势必会损害我们的人生主题——蓄势储能,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你同意我的看法吗?
男:你说的在理,我无可辩驳。我知道,早恋的危害“显山露水”,我其实也不怎么赞成。可是,我好像说服不了我不爱你,分手,对我来说有点残酷哦。真的,你在心里能给我留下一个空间,“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吗?就是等我学业有成,赶上或超过你,再来追你,你答应吗?
女:也许我还要读研、考博……
男:没关系,我等你,如果在后面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辈子。
女:如果我已经爱上了别人怎么办?
男:不会的,我相信你不会,因为我爱你。
女:如果你爱上了别人怎么办?
男:不会的,你在我眼中是最美的,我会爱你直到永远。如果在后面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女:嗯,你说的也无可辩驳,我被你说服了。好吧,我可以在这儿(心里)给你预留空间,但是,有期限,在我的学业完成的时候。如何?我们不用山盟海誓,可以口头签个君子协定……
男:一言为定!
女:小女子一言为定!
男:你冷吗?
女:皮肤有点冷,心里有点暖和……
男:你这句话,是对我今天的表现给予的暖心的奖赏,我很高兴,对自己有点感觉——一种脱离稚气走向成人的感觉!
女:我也有一种感觉,但是现在不告诉你!
男:我想知道,你现在能告诉我吗?
女:不可以。这就是小女子的小秘密,父母都不告诉。只有一个人可以告诉,我希望你能成为那个人!
男:好的,我遵守纪律——不打听你的秘密。但是,我一定会在那个激动人心时候,成为那个唯一知道你的秘密的人。
女人:小女子以笑作答了。
男:皮肤还冷吗?
女:有点亢奋。
男:唱歌怎么样?
女:什么歌?
男:《当我想你的时候》。
女:不好。软绵绵的。我认为,男人因征服世界而征服……而……
男:而征服女人,对不对?
女:你真坏,我被你带沟里去了!
我们俩情不自禁地笑起来。
女:不过,话糙理不糙,就是这个意思。我认为,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妆爱武装。
男:想不到,你还有男人情结,太棒了!
女:算你说对了。小女子喜欢李清照、秋瑾、甚至江姐……我“奇葩”吗?
男:不!我也喜欢《红岩》,喜欢江姐!凡是喜欢江姐的人,他们一定让人肃然起敬!做人要做这样的人!这不“奇葩”,也没有什么可“八卦”的!
女:看看,我们今天的心又近了!不过,不唱歌我们也不能闲着。我来背一首诗:“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男:这首诗我也喜欢。我来背一阙词:“挥手从兹去,更那堪凄然相向……”
女:这首词,我也喜欢。你看,今晚,我们两人的心……
男:又近了……
女:你真坏……
雪还在下,下的是那么的大,纷纷扬扬,飘飘洒洒,把夜晚映得如白昼一样。我们笑着告别,挥挥手:“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乡景乡情相交织
近日里读了苏子农先生的《春蛙集续》,不禁给我带来一丝春意。我仿佛听到一阵阵蛙鸣,那是春蛙在叫醒春天,叫来生机,给郎川大地披上一丝绿意。苏先生的《春蛙集续》,不仅让我享受到了作者诗歌的力度、美度、容度和韵度,还使我置身于诗情画意中浮想联翩。
我见过许多诗集,大部分只有文字,没有图片。而苏先生的《春蛙集续》既有文字,又有图画,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画结合含深情。王国维说过作者情生文,读者文生情。我读了苏先生的作品,被里面那股浓厚的乡土气息所打动,一个热爱家乡,关注生活,小处着眼,大处落笔的诗人跃然纸上。他的诗情系郎溪,屐映田野,讴歌四季,传承民俗。花鸟虫鱼,春夏秋冬在这里形成了一幅幅动人的画卷。
《春蛙集续》这本书,分为《山水屐痕》,《走过四季》,《花事情感》和《散题杂咏》四个部分。《山水屐痕》反映了郎溪及作者到过一些地方的风土人情。《走过四季》主要反映了故土在一年四季的变换和魅力图景。《花事情感》说的是各色各样花的情趣。《散题杂咏》是作者一些人生感想和关注民生的心情。
作者这个集子内容包罗万象。不必说花鸟虫鱼的活灵活现,也不必说人生感悟的波澜万千,单说那情系郎溪,反映乡情友爱的诗歌就有许多值得我们去欣赏。下面选几首诗具体谈谈我的看法。
《板栗飘香》的那句“有多少辛劳就有多少收获,有多少收获就有多少甜蜜。天字门那满山的板栗啊,正一嘟噜一嘟噜地,爆裂在金色的九月里......”反映了乡村人民热爱劳动,充满丰收喜悦的一副喜庆的生活画面。作者语言朴实无华但情真意切,最后一句一语双关,不仅是指爆裂板栗,还指敞开快乐的心情,意为让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巴金说过没有技巧乃大技巧,作者表面好像没有用了太大的技巧,可是平淡的语言值得人去回味,一件生活的寻常事作者却道出了其中的不寻常,这也许就是作者的高明之处吧?
《出港》中有这样一句:“金色的渔船沐浴出港,承载着一个金色的希望。”透过这句诗,我好像看到一个早晨,一个勤奋自信的渔翁满怀希望地准备去打鱼的画面。是的,家乡的人们种下一个金色的希望,何尝不会收获一个金色的人生?
掩卷沉思,我想用自己写的一首诗来结束我的小文:百首诗歌似画美,景物唱出尽乡声。如椽之笔写郎溪,乡景乡情相交织。
作者简介:
高寻,男,安徽郎溪人。从2008年起,公开发表作品500多篇,作品散见于《中国县域经济报》《今日郎溪》《宣城日报》《皖南晨刊》《作文周刊》《敬亭山》《郎川文艺》《今日宣州》《郎川情》等。大二、大三曾经参加全国散文论坛大赛,获得过两次全国散文大赛三等奖,现共获全国性大奖20多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