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拉练
在教育改革的大潮中,小学变成了五年制,初中和高中全部改成了两年制。1971年,李静和李双全部进入了河东中学。是一同一所中学,但不是一个班。准确的说,当时不是以班为单位,而是以排为单位。一个班就是一个排。李静在29排,李双在27排。学校以军事化教学为主。既然已经告别了少年时代,现在就已经是一个青年了。当时既要上课,也要进行军事训练。因为学校还有进驻的解放军代表教学校的军训,有时候也组织学生野外拉练。
野外拉练是要同学们每人背着背包,带着水壶干粮,到村子外十几里的地方进行军事训练。各排的排长按照学校总指挥的号令,一会儿跑,一会儿又是急行军。有些跑不动的女孩子时不时有掉队的。李双到了初二,身体明显变得发福了,肉嘟嘟的身体跑起来明显感觉到有些吃力。满脸通红,细嫩的皮肤在身体急促散发热量的时候,显得更加水灵,更加细嫩。她仍然还保持着二年级以后剪成的短发,呼哧呼哧的喘着粗气,背后的背包已经被颠松,棉被即将要散落。被迫只好停下来重新捆绑着自己的背包。就在这时,从后边跑过来的是李静她们排。李静由于升入初中以后,得到了班主任的青睐,学习好,性格和人,被推选为29排的学习排长。别看身体瘦小,可性格刚毅,从来在任何活动中都没有掉过队。今天李静是和29排排长王战元在全排最前面领队。王战元在左,李静在右。李静看到李双掉队,退出29排,帮助李双重新捆绑背包,好带着她继续追赶越拉越远连队。
当时打背包的要求是“三横压两竖”。就是在背包的正面,背包带在背包上的三条横线压在两条竖线上面,为标准的打背包。打包的时候每翻动一次,进行交叉,再翻动,再交叉,当时必须保证背包的正面是“三横压两竖”。而李双为了图快,学了一种快速打包法。用背包带竖的绕两圈,然后在横的绕三圈,非常快。可是这种方法打成的背包颠一会儿就会散包。李静看到李双的这副样子,只好利用规范的打包法重新给李双打好背包,并且拉着李双追赶着连队。一边慢步小跑,一边说着分别一年多的各自心情。
说实际的,李静和李双虽然一起进入了河东中学,由于不在一个排,单独见面的机会很少。现在已经是初中二年级下半学期了,两个人单独相遇这还是第一次。李静一边小跑,一边歪头看看李双,有些发福的小身体越发的显得成熟与美丽。鼓涨涨的身体曲线,勾勒出了一个青春女孩的自然美。短头发更加掩饰不住她那细嫩的皮肤浸透出李双特有的皮肤质感。当时最流行的叫“弯弯绕”花纹图案的布料做成的花布上衣紧紧地包裹着李双那丰满的前胸。古铜色的裤子给弯弯绕的花上衣衬托的李双就像万绿丛中的一朵牡丹花。慢步小跑更显得的那成熟的玉女身材。李静会意的给李双伸出一个大拇指,弄得李双更加面红耳赤的憋了李静一眼,没有说话。
再看看李静,同样的年龄,都十六岁了仍然还是那么的瘦小,更不要说是女性特征了。自从小学毕业到现在,她就没有剪过头发,齐肩的两条小辫子仍然衬托着她那聪明、宽厚的成年人应有的稳重与成熟。紫色的小格斜纹上衣,严谨地扣着每一道纽扣。平坦的前胸看不出她已经是一个十六七的青春女生。是啊,在李静最需要营养的时候,最需要休息的时候,她都没有得到。幼小的年级就扛起了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本来德高望重医术很高的爸爸被打入人群的最底层;本来一双给病人打针换药的纤细小手的妈妈照样成了生产队能够做一个完整劳动力的十分工。精神上的打击,生活上的困境,全身心的为了分解爸爸妈妈的痛苦,照顾着幼小的弟弟妹妹们,她吃的苦不是一般孩子所能够承受的。怎么能够让她和正常女孩一样的正常发育呢?
农村本来就缺医少药,好医生更是少的可怜。在河东卫生院有这样的一个故事,说有一个男人捂的严严实实的去卫生院看病,一个外号叫周聋子的老医生,眼都不睁假眉三道的给病人号了脉,然后慢条斯理的说:
“没啥大毛病,就是身体虚弱,月经不调,吃两盒十全大补丸,休息几天就好了。”当时就把在场的人笑喷了。病人只好说:
“周大夫,我是男人。”
周聋子立即睁大眼睛大声说:“那你不早说!“
从那儿以后,群众对卫生院的意见越来越大,都在呼吁卫生院让李奉儒出诊。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更多人的需求,李静的父亲李奉儒,再一次被河东卫生院安排在了卫生院的门诊室,为更多人看病治病。
李静的妈妈张秀云由于有文化,为人处事又好,河东小学非常缺老师,就把张秀云安排在河东小学当了一名代课老师。虽然是一名学校的代课老师,但是还是不能拿工资,只能按照生产队社员的十分工在生产队计分,年底分粮分菜。不论怎样,毕竟让李静一家走出痛苦的阴影,与广大群众站在了同一条水平线上了,这就是张秀云最大的心里安慰。从此,李静一家走出人生最困惑的时期,让原本非常阳光,非常温馨的家庭恢复了昔日书香门第的家庭氛围。
李静的弟弟李民已经是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了,学习也非常的好,回到家里也急急忙忙的帮助家里做一些家务。从小就养成了勤俭持家,知情达理的良好个性。妹妹李慧,也开始上小学一年级,由于在这样一个特殊的书香门第家庭中长大,在姐姐李静像妈妈一样的关心与呵护下,越来越懂事,越来越可爱听话了。
第十九章: 排练
1972年,对于河东来说是一个科技进步的关键一年。在这一年里,实现了公社自发电。自发电是利用柴油机带动发电机发电,给河东机关、学校、村民解决了照明问题,大多数家庭告别了煤油灯,用上了电灯。电灯给河东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一下子由过去黑漆漆的夜晚,变得灯火辉煌。河东一下子增加了夜晚的光明,似乎在河东是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了自发电,电影队也不用带发电机了,村子里也架设了好几个锅口大的大喇叭,大喇叭里天天播送着国家的最高指示、最新消息、快板书、革命歌曲,播放最多的就是八个革命样板戏。当时学校时兴大唱八个样板戏活动。每一个班排都在排练样板戏的选场或选段。对于每一个同学来说,大部分唱段都能跟着音乐哼哼下来,跑调不跑调不说,唱词都记得非常清楚。各排的各组在排练,优秀的被选送到全校参加汇演,学校选拔出来的参加公社的汇演,公社的汇演选拔出来参加县里的汇演。层层选拔,已经成为了各单位,以及各级政府的政治任务。关系到当权人的升迁资本和工作业绩。
当时主要的剧目有:革命样板戏现代京剧《红灯记》《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海港》《奇袭白虎团》,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这些剧目不仅在露天电影里经常放映,市剧团和县剧团也经常下乡演出这些剧目。每天的大喇叭里几乎都是这些剧目,整个河东中学,以及整个河东全部笼罩在样板戏的氛围之中。
29排的班主任岳中山背着手走进教室,教室里的同学们正在按照小组排练样板戏,大家看到岳中山老师进来,都停止了排练。岳中山老师摆摆手,表示不要停下来,请大家继续。全排一共三个组。李静在一组。她们排练的剧目是《红灯记》里的第五场《痛说革命家史》里李奶奶与李铁梅的一组对白,需要表情专注,语言清晰精炼。当时候廷福扮演李玉和,李静扮演李铁梅,程香扮演李奶奶。
扮演李奶奶的程香接过扮演铁梅的李静拿来的酒,对着李玉和,庄严、深情地为李玉和壮别说到:
“穷人喝惯了自己的酒,点点滴滴在心头。孩子,这碗酒,你,你把它喝下去!”李玉和庄重接过酒杯:
“妈,有您这碗酒垫底,什么样的酒我全能对付!谢,谢,妈!“紧接着唱到:”临行喝妈一碗酒,浑身是胆雄赳赳。鸠山设宴和我交“朋友”,千杯万盏会应酬。时令不好风雪来得骤,妈要把冷暖时刻记心头。“这时候,李静喊了一声”爹“就扑向候廷福大哭。候廷福不好意思的想躲到一边,最后还是让李静抓住了。当时候廷福一愣神忘词了,吭吭努气的接不上来。李静低声的给候廷福提词: “小铁梅出门卖货看气候。”结果候廷福接着唱:
“来往帐目要记熟。困倦时留神门户防野狗,烦闷时等候喜鹊唱枝头……”该段没有唱完,引得在场的同学哄堂大笑,班主任老师岳中山也跟着笑了。
节目在大家的哄堂大笑中继续着。当李静根据剧情关好门,放下“卷窗”,环视屋内对着程香说:
“奶奶!“然后扑到程香怀里痛哭,过了片刻接着说:
“奶奶,我爹……他还能回来吗?“李静的这些动作,以及每一个眼神,以及面部表情,表现的都是那么到位,入戏入情,不要说同学们看的聚精会神,就连班主任老师岳中山看的都有些感动。特别是在后来揭开家庭秘密的关键时刻,李静那迫不及待的心情和用情用心的表演功底,更是让人佩服。
程香面对李静:
“铁梅,眼泪救不了你爹!不要哭。咱们家的事应该让你知道了!坐下,奶奶跟你说!”程香眼望围巾,革命往事,闪过眼前;新仇旧恨,涌上心头。李静轻手轻脚的搬过一个小凳坐在奶奶身边。紧接着就是一环紧扣一环的对白:
“孩子,你爹他好不好?”
“爹好!”
“可是爹不是你的亲爹!”
“啊!您说什么呀?奶奶!”
“奶奶也不是你的亲奶奶!”
“啊!奶奶!奶奶,您气糊涂了吧?”
“没有。孩子,咱们祖孙三代本不是一家人哪!你姓陈,我姓李,你爹他姓张!”紧接着唱:“十七年风雨狂怕谈以往,怕的是你年幼小志不刚,几次要谈我口难张。看起来你爹此去难回返。奶奶我也难免被捕进牢房。眼见得革命的重担就落在了你肩上,说明了真情话,铁梅呀,你不要哭,莫悲伤,要挺得住,你要坚强,学你爹心红胆壮志如刚!“程香唱老旦功底很好,与李静的相互配合把剧情推向了一个小高潮。紧接着就是节奏最快,也是最难演的一段剧情了。李静扶程香坐下,慢慢的说:
“奶奶,您坐下慢慢地说!“然后程香咳了一声,仰望天空继续说:
“提起话长啊!早年你爷爷在汉口的江岸机务段当检修工人。他身边有两个徒弟:一个是你的亲爹叫陈志兴。“
“我的亲爹陈志兴?“
“一个是你现在的爹叫张玉和。“
“哦!张玉和?“
“那时候,军阀混战,天下大乱哪!后来,毛主席共产党领导着中国人民闹革命!民国十二年二月,京汉铁路工人在郑州成立了总工会,洋鬼子走狗吴佩孚硬不让成立!总工会一声号令,全线的工人都罢了工。江岸一万多工人都上大街游行呀!就在那天的晚上,天也是这么黑,也是这么冷。我惦记着你爷爷,坐也坐不稳,睡也睡不着,在灯底下缝补衣裳。一会儿,忽听得有人敲门,他叫着:师娘,开门,您快开门!我赶紧把门开开,啊!急急忙忙地走进一个人来!
“谁呀?”
“就是你爹!”
“我爹?”
“嗯,就是你现在的爹。只见他浑身是伤!左手提着这盏号志灯!”
“号志灯?”
“右手抱着一个孩子!”
“孩子……”
“未满周岁的孩子……”
“这孩子……”
“不是别人!”
“他是谁呀?”
“就是你!”
“我?”
“你爹把你紧紧地抱在怀里,他含着眼泪,站在我面前。他叫着:师娘!师娘!”他两眼直瞪瞪地望着我,半晌说不出话来。我心里着急,催着他快说。他……他说:“我师傅跟我陈师兄都……牺牲了!这孩子是陈师兄的一条根,是革命的后代。我要把她抚养成人,继承革命!他连叫着: 师娘啊!师娘! 从此以后,我就是您的亲儿子, 这孩子就是您的亲孙女。” 那时候,我……我就把你紧紧地抱在怀里!
“奶奶!“
“挺起来!听奶奶说!“紧接着唱:
“闹工潮你亲爹娘惨死在魔掌,李玉和为革命东奔西忙。他誓死继先烈红灯再亮,擦干了血迹,葬埋了尸体,又上战场。到如今日寇来烧杀掠抢,亲眼见你爹爹被捕进牢房。记下了血和泪一本账,你须要:立雄心,树大志,要和敌人算清账,血债还要血来偿!“紧接着李静唱到:
“听奶奶讲革命英勇悲壮,却原来我是风里生来雨里长,奶奶呀!十七年教养的恩深如海洋。今日起志高眼发亮,讨血债,要血偿,前人的事业后人要承担!我这里举红灯光芒四放,我爹爹象松柏意志坚强,顶天立地是英勇的共产党,我跟你前进决不徬徨。红灯高举闪闪亮,照我爹爹打豺狼。祖祖孙孙打下去,打不尽豺狼决不下战场!“李静和程香高举号志灯,“亮相”。在场的同学们一起鼓掌为她们的排练点赞。班主任老师岳中山扶了一下眼镜,走到教室的中间,打量了一下程香和李静,你们俩排练的非常精彩,就是候廷福同学还有些不熟练,排练时没有进入状态,还需要多用心练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