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过年吃饺子
文/菊花
人们常说“好吃不过饺子”。北方人把小麦磨成面粉包饺子,配上丰富的馅料,好吃方便。
我们老家除夕晚上和初一五更必定吃饺子。
除夕那天,从早晨起来,就开始准备,先和面,再醒面,包饺子时好用。现在人们更会做了,买饺子粉,和面时再加个鸡蛋,面团更有韧性,煮饺子不破皮又有嚼劲儿。
饺子好吃与否,关键是馅料好不好。现在人们富裕了,吃饺子也不在乎花钱多少,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饺子馅可分两大类,肉馅和素馅。肉多是猪牛羊肉,还有鱼虾海鲜,搭配的菜也有多种,白菜、韭菜、芹菜、茴香、萝卜、香菇等。素馅,比较多的是鸡蛋粉条加菜类。最为奇特的是鸡蛋西红柿馅儿了,还有用冬瓜、西葫芦做馅儿的,更惊奇的还有用紫菜做馅儿的。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生活好了,可以变着法的做馅料。人们也不用费力剁肉,在超市买肉时,用绞肉机绞好,蔬菜洗净切碎,就可调馅儿了。调馅儿也有秘诀,各家都有适合自己的秘方。我家调馅儿都由我来完成。一定要用热油炸酱,豆瓣酱最好,不糊锅,不成疙瘩,味儿香。
调好馅儿,醒好面,吃过午饭开始包饺子。我是主角,要揉面、切段、擀皮,老伴和女儿都是配角,全家总动员,动手包饺子。饺子样式五花八门,有的像小船,有的如元宝,有的是弯月,还有似花朵,美不胜收,一家人欢聚一堂,其乐融融。早年一家六口,晚上和五更两顿饭,必须要包四箅子才够吃。如今两个女儿带着孩子、女婿都来家,八口人,人多了,可每人吃的量少,十几个就够了,所以不用包的太多。尤其是初一早上,女儿们不起五更,早饭不能早。提前包的饺子,放的时间长,不是干巴了,就是粘在一起了。所以除夕不包早上的饺子。早饭吃的饺子,早晨起来现包,一箅子就够吃。我和老伴早点起来包饺子,用不了多长时间,现包现吃,新鲜省事。免得存放不好,五更吃饺子变成喝馄饨汤。现在吃什么都随意,想怎样吃就怎样吃,别提多方便多幸福了。
常说身在福中不知福。春节吃饺子早已习以为常,哪年吃啥饺子早就忘了。可是,有一年的年夜饭吃饺子,却是那样的不寻常,至今记忆犹新。 那是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全国陷入了忍饥挨饿的困境。1960年下半年,灾难尤为严重,农村产粮却没有粮食,农民吃饭靠大食堂。可大食堂巧妇难做无米之炊,每天两顿饭,只有水煮红萝卜,每人每顿只能领到三根萝卜的一碗汤水。天天如此,饿得前胸贴后背。春节快到了,如何过新年,大家都是一脸茫然。腊月二十三,小年过了,还没有任何动静。
腊月底喜讯传来。党中央下了死命令,过年必须让百姓吃上饺子。 生产队长全权负责,白面由粮站统一发放,据说是国库粮。肉馅由生产队自己想办法解决。我们生产队里有头老牛,本来也干不了活,正好利用这个机会宰杀掉,既解决了肉的来源,又免除了养牛的费用(那时不能随便宰牲口)。肉的问题解决了,菜的问题好办,队里有白菜,埋在地里正好挖出来。在困难之际,上级送来温暖和急需,社员们都万分高兴,打心眼儿里感谢党,感谢毛主席。因此干起活非常卖力气,按照队长分工,抓紧时间完成各自的任务。我和一帮妇女负责剁白菜,男人杀牛剁肉,忙的热火朝天。准备就绪,然后分面分馅儿,每人一斤面一斤馅儿。拿到分来的面粉和馅料,欢欢喜喜回家包饺子。白菜配牛肉,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如此搭配的馅料。 除夕包饺子,我也是主角,父亲在水库值班没回家,其实是为家里省几顿饭。母亲坐月子,生的小弟死了,那个年代生孩子,大人孩子都很难活下来。母亲不能吃饺子,不好消化,提前给她蒸了几个馒头。我们姐弟四人,包了四箅子饺子。除夕晚饭喝了一些稀饭,没舍得吃饺子,留到初一五更吃顿饱饭。熬了一夜,终于等到五更天,起床煮饺子、吃饺子是姐弟四人最大期盼。那么多饺子,按照正常饭量根本吃不完。可那时长期挨饿,肚子是空的,多少食物都填不满,那么多饺子竟然全部吃完了。我煮了一锅又一锅,先让弟妹们吃饱,剩下的我再吃。四箅子饺子,煮了四锅,弟弟妹妹吃饱了,剩下半锅饺子,哪里够我吃呢!年夜饭,我竟然没吃饱,这是人生唯一一次。简直不敢想象,也非常后怕。
当时,我十五岁,妹妹十三岁,大弟九岁,小弟七岁,四个孩子吃了四箅子,大概三百多个饺子。放在如今一箅子也吃不完。那时人都饿疯了,好不容易吃顿饺子,也顾不得会被撑死。这样的事只有那时代的人能体会到。饺子馅儿是牛肉配白菜,没有油味儿,只有盐味儿。可是吃的那个香啊,至今无可比拟,也永远不会忘记。 【作者简介】菊花,退休教师,前半生在邢台隆尧县教中学,后调到邯钢一小教书。爱好文学,主要写回忆录、游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