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过年
文/余世新
青海人过年从腊八就开始了,农历的十二月也叫腊月。腊月初八就称之为"腊八",腊八这天家家户户吃的是腊八粥。食材用的是去掉皮的麦仁。原来麦子去皮是在大河结厚冰时捣个冰窝放上麦子用杵弹石工具去皮完成的,现在的去皮基本上用机器完成了,又快又省力。小时候放的是大肉,因为羊肉,牛肉太贵,放不起。食材准备齐全后,放进锅里在炉子上慢慢熬。现在也叫"麦仁饭"。青海的老人们流传了许多年的一句老话,叫做"吃了麦仁饭,天天忙过年"。还有一种口头禅,叫做"过腊八,宰瞎娃",意思是说这天开始每家每户宰杀年猪,准备过年。从腊八喝上"麦仁饭",腊月二十三晚上送走"灶家娘娘"上天"坐娘家",再等到吃上"血肠"和"面肠",一般农村将面肠称为"琪玛"。从大年三十贴上对子(春联)贴门神再到除夕守岁,社火闹春无不热闹非凡。
祭灶,传说中灶爷和灶家娘娘是上天派到人间的,凡每家每户的诸事,灶君都在掌管中,暗中还明察着人们的善恶,一家人的功过都逃不过他的法眼,并记入册籍,每至年终腊月二十三晚便升天述职,如实去禀告天帝。在临行前家家烧香点灯虔诚送行。俗称为"祭灶"
祭灶之前,打扫干净锅头等厨房用具。请"灶爷"于锅头之上,供上灶糖、灶饼、酒水。入夜后,家中辈份最大的人带领男丁们在灶前祭拜,女人们则回避,俗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说。致祭时焚香化表,恳切祷告"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求其上了天好话多说,下界保佑全家平安,消灾免祸。直到大年三十的晚上再度降临到人间。由此算来,"灶爷","灶家娘娘"到"天帝"那儿,按我们民间的话来说去开述职会、汇报会,来回的出差时间大概为一星期左右。
贴对子(春联),因其语言简练,内容丰富,成为我国民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青海人贴对子有着自己的一套。非常传统,从语言文字到习俗,吉风尚存。对联的贴法那是很有讲究的。每家不但在大门、房门、房檐和柱子上都要贴,而且还在其他地方上也要贴上其内容年年相似的大红对联。门头顶上贴上"抬头见喜",钱桌上贴上"黄金万两"等符合春节文化的内容。
贴门神,青海人对"门"的礼仪很重视。门,是家与外界的唯一通道,还可以对家人行使保护让其得以安宁,直到现在不少人家依然保留着贴门神的传统习惯。据说,门神是守护门户的神灵,在大门上贴上门神的神像,一切妖魔鬼怪都会望而生畏,从而得到一方平安。
传统的门神分文武,大门由武门神把守,武门神看上去很凶,气势威武,是恶鬼不敢靠近一步,保护阖家平安。青海人将隋唐时期的两位名将秦琼和尉迟敬德供奉为门神。贴门神是非常有讲究的,谁在左门扇,谁又在右门扇,谁在里,谁在外,不能随心所欲地去贴,如果贴错了,叫"反贴门神",会感觉左右为难,一般大门上秦琼为右,尉迟敬德为左。
过年散"年钱儿",又称散"压岁钱"。是小时候快到春节的时候盼望欲最强的一件事,因为有了压岁钱,可以去买鞭炮,去买糖果零食,这一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民俗仍然流传至今,压岁钱从小时候的一角到后来的一元,二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资收入的增加,现在的压岁钱已抬高到一百元甚至几百元不等。
散年钱儿是长辈对晚辈们的一份情感与祈福的殷切希望。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求得一年的平安,"岁"与"祟"同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腊月三十夜,晚辈们一字排开挨个在炕沿前或在供桌前下跪。给长辈们磕头拜年,长辈给晚辈们散年钱儿,寄予晚辈们长大成人后身上有钱,有工作能挣工资,又时刻感念父母之爱和大恩大德。父辈们快到过年时专门提前到银行去兑换崭新的钱以作压岁钱备用。
敲锣打鼓闹新春。社火是青海在过大年时的一种最为红火的娱乐形式,它最早起源于汉代再往前推像河湟谷地社火很可能在羌族时代就有了,像社火中的好多行头穿戴。跟古代羌族的服饰很相似。腊月初就开始组织社火队练习彩排了。什么秧歌舞、龙舞、狮子舞、高翘队、八仙、船姑娘、大秧歌等,一应俱全。正月十二这一天,社火队开始上街表演,叫做“出演官”。正月十三休息。正月十四、十五、十六三天正式上街演出。正月十五“元宵节”这天最为热闹。白天演完了,晚上接着演,晚上的社火最为吸引人。因为社火里的各种灯与社火交相辉映。盛世壮观。这天晚上。几乎家家户户锁门上街,万人空巷。大街上,却人山人海。直到半夜。社火已散,游人却意犹未尽。
“过年要快乐,唱戏要社火”,多数村庄过了正月初十开始耍社火。远远地就能听到锣鼓声。社火的队伍绝大多都是由男性组成和装扮,当然现代社火中也有女性装扮演出的。整个演出过程显得隆重,神秘和庄重。
社火中的“报儿”头戴无沿草帽。戴一副用棉花缠编的镜架,反穿羊皮夹夹,红裤战裙。身上斜挎一串铜铃铛。他走在社火的最前面,说话风趣,幽默,引人阵阵发笑。“报儿”往前一走,荣华富贵就有;“报儿”往后一退,享不完的荣华富贵……
"哑巴"的脸庞抹的黑油黑油的,反穿皮袄,满身挂着小铃铛,手中拿着一头烧黑的木棍,在场子里窜来窜去。小娃娃们一看吓得哇哇哭叫,大一点的娃娃们则跟在屁股后面嬉笑追逐。"哑巴"的角色在社火队里就是起个打开场子,维持秩序的作用。一直到正月十六晚上社火耍完,半夜在各自的家门前抱来一堆柴草分堆点燃。一家老小从火堆上跳过,俗称跳"冒火",烧去一年中的晦气,祈盼新的一年里吉祥平安,身体健康。正月十六晚上一般有经济条件的,把社火队接到家中去演,门口鞭炮迎接,烟酒招待,甚是震撼。八十年代后,有的单位也会提前邀请社火队去表演,以此讨个新的一年工作顺利,事业蒸蒸日上
正月过后,农历的二月初二是龙抬头的一天。好多村庄在自家的场面或者学校里的操场上演完最后一场社火以示平安和助兴。
过年需要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来准备。在这段时间里,每家每户忙着杀鸡宰猪,置办年货,腊月二十三是"小年",祭灶,紧接着打扫房屋,屋里屋外收拾得一干二净,把一年中所堆放的垃圾、灰尘等打扫的干干净净。其中一项工作叫透烟道,拿一根绳挷上麦草来回上下拉,把一年来堵塞在烟道中的灰尘透净,最后从房顶烟洞口往下灌水,将残留的灰渣子冲得一干二净,这样才算完成透烟道的工作,当然,现在都不用锅头了,因为住上了楼房,省了这些繁琐的劳动。裱“仰城”(屋顶)、裱墙纸、粉刷墙、拆洗被褥、床单、衣服、门帘等,这一切拾掇完后,就开始走"油锅",炸馓子、花花儿、油饼、蜜馓、洋芋、豆腐等,炸好的洋芋和豆腐等到时候用做装火锅。第二天开始蒸馍馍等。腊月三十日这天是最忙乎的一天,也是过年前准备收尾工作的最后一天。早上去上坟烧纸,回来剃头,现在的人叫理发,那时,家庭困难的戏称"有钱没钱,刮个光光头儿过年"。回来清扫院内院外,擦浆糊,下午糊纸窗子,贴窗花,贴春联,放鞭炮,这叫接神。现在居住条件好了,好多家务也不干了,都成为了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文化。晚上吃年夜饭,娃娃们早早把新衣裳叠得整整齐齐并放在床上,等着第二天穿上跟着父亲以及兄弟姐妹去长辈家拜年,挣压岁钱。一般母亲第二天是不去拜年的,因为她初一要等亲戚们来拜年并做饭招待。
过年一般是三天,初一至初三,初三早上要放鞭炮,这叫送神。送完神要去上坟。城镇上一般过完正月十五才算正式过完了春节,但农村要过完二月二才算真正意义上过完了年。过完年该上班的去上班,该打工的去打工,娃娃们又该去上学了。生活就在这样的情绪中又得转走一年,暑往寒来,一年四季又在新的一轮中来回转换着,生活在河湟边的人们又等着来年的下一个春节过大年……
余世新简介
余世新,青海省湟源县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创作文学作品,先后在全国上百种各种报刋杂志,书籍,文学网络平台发表和收录数篇(首)作品,并多次获得全国征文大赛奖,二零一六年岀版个人作品集《驼铃岁月》,获得青海省"书香之家"称号,选入文化部主管的中国文化人才库,作品及创作艺术人生入选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智慧中国》栏目官方网,获得中华文化形象大使,文化学者,文化使者荣誉称号,获得二零二一年《鲁迅文学杯》全国文化精英大赛金奖。现为青海省作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