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她晚一天知道 文/郭书宣 诵/玉华
原创 灵秀之家 灵秀师苑风 2023-01-16 01:05
我同老伴随着潮流,过起了候鸟式生活。
其实,你不管跑到哪里,无需叩问,无需祈祷,生活里当写一半美丽,一半忧伤。
来势凶猛的新冠病毒向纵深发展着,连我百岁的老岳母也不放过。
那是2022年12月21日下午六点钟。
这时,西马村老四小兄弟低沉的声音从河南传到广西北海:“哥,现在我得给你说清楚了!咱妈的病情可是不轻呀!连续五天,一口饭不吃、一口水不喝,卧床不起,神志不清,大小便失禁,早已失去了往日的精神。”接着他又加重了语气:“咱妈病重的消息千万不要跟我的大姐说啊!她也是七八十岁的人啦,身体那么差,当前疫情又这么严重,她一点儿折腾也搁不住……
放下电话,我的心里沉甸甸的。感觉“冬至”这个气候的转折点,对岳母的身体影响相当大,真想一口气把“冬至”这个节气吃掉。我噙着泪,对远在天边的岳母说:娘啊,老天保佑您,咱慢慢地向前闯呀!等你的大闺女身体好一点儿马上回去看你。
岳母,生命之钟要回到倒计时来计算了。
当晚凌晨两点钟我才关机睡觉。黎明前迷迷糊糊做了一个梦:晚饭后,多年来从不开口的岳母,突然口齿清楚地对我说:“莉她爹,给我洗把脸,梳个头,换换衣裳,我要去见你爹(即我的岳父)了。”梦醒了,我在咀嚼着那个梦:许是岳母大限到了。早晨,小弟的电话果真来了。他说:“时针刚好和冬至的时间吻合,咱妈的头一歪就过去了。”
天意呀,天意!
时间定格在2022年12月22日凌晨5时48分冬至那一刻。说走就走,岳母准时合上了双眼。
冬至,春之先声也。
冬至大如年,人间小团圆,是大吉大利的日子。然而,胡家等来的团圆,是另一个结果。
西马村胡家的天塌了,一家人哭天喊地。
大弟媳妇急了,
老三两口急了,
小弟两口急了……
娘家人几乎异口同声:大姐身体不好,一定把老人离世的消息堵住,决不让远在千里外的大姐知道。家里人一定把老人风风光光地送到另一个世界。
我们的五个子女,千恩万谢舅父全家人的深明大义。封锁,他们姥姥离世的那一堵信息墙,高高地竖了起来。
南国阳光,北国泣!
西马村的上空哀乐四起,
北海的小区里歌舞升平。
第二天上午10点钟,众人抬着岳母的灵柩,往西北坡的墓地送。上天却是很友好, 把太阳普照在西马村的大地上,要送这位百岁老人一程。然而,孝子们灰头灰脸,一路上哭得天昏地暗。
图片
南国的北海阳光特别亮。太阳一点儿也不顾及北国的西马村。它诱惑着岳母的老大女儿,还在做着美梦呢!
七楼的阳台上,老伴躺在靠椅上,太阳照在她的脸上,满面红光。一想到娘家,就仰起头来,两只眼睛立马亮了。
是啊!
她的母亲,今年98岁,响当当的西马村第一高寿人。
她的外婆,100周岁离世,是伊川孙村的第一高寿人。
你说,她心里的底气能不足吗!
我看着她,一声不吭。
接下来,我“哎呀!哎呀……我的老天爷呀!……”她就接连数落我:“咋啦!老天爷哪一条又对不起你啦!”我瞟了她一眼,对着天空有一搭没一搭地说:“它呀!哪一点儿都对不起我。”
一边高山,一边深渊。
我沉思着,望着老伴,努力寻找着岳母的的影子。
岳母,你一生不太会表达自己的情感,可你勤劳、谦让,用孱弱的身体撑起了一个家庭。你养育了六个子女,掐指头算算抚儿育女谈何容易。你一辈子好像都在还债,从来没有抬起头,没有感到生活轻松过。
今年在家时,由于该死的疫情捣乱,终于等到离家前,宜阳到白杨的路才解封了。那是2022年12月5日,老伴迫不及待地回家,78岁的闺女终于站到98岁老母亲的面前。百岁高龄的老人好像清醒了,颤颤巍巍地拉着大闺女的手,嘴里“嗷嗷”地叫个不停。这是她们母女俩最后的一次见面。
图片
岳母呀!你的生命里往往前一刻失望,后一刻有了希望。
1983年,年仅59岁的岳母心脏病突发,经过抢救之后挽回了一条命。从那以后,你的生活里,有太阳、有火把、有黎明。一如既往地担当着家庭主妇的角色,这样规律的生活换来了奇迹的发生。80岁生日那天,孙男嫡女欢聚在一起为你做寿。
然而,命运之神就喜欢捉弄你。
那是2004年3月2日早饭后,已经80岁高龄的岳母在村东的马路上,被一辆从南而来的小车撞飞。车祸致使你的前额凹陷性骨折,陷进去1.3公分的一个深坑,眼眶骨折,鼻梁骨折,牙床上孤零零地留下两颗牙齿,其他都撞掉了。岳母呀,你当时连一点儿人样也没有。你18天昏迷不知人间事儿,38天住在重症监护室。也许上天为了考验你,现在医学手段都很难解决的问题降临到你的身上,最后,奇迹还是发生了——你又活过来了。刚入院的第二天,伊川县医院的主治医生王大夫说:“你们留下两个人,其他人都回去准备后事吧!”家里的棺木做好了,寿衣等都办置齐全了,然而岳母慢悠悠地到阴间转了一圈又回来了。左等右等,18年后这些古董才派上了用场。
一边花开,一边叶落。
我的老伴一想起她的姊妹六个就得劲。自己年龄大了照看不动老母亲,弟弟妹妹争着把母亲接回家。内心充满了对他们的感激。
明明岳母已经离世了,被蒙在鼓里的老伴,心里还在盘算着母亲应该到谁家呢!
今年腊月的前十天轮到老三兄弟伺候岳母。其实老伴给娘家的几个弟弟妹妹打电话也成了一种俗成约定。那天午饭后,远在北海的老伴同她的老三兄弟通了电话:
“宏,家里吃过饭了吧?”
“刚放下饭碗。”
“咱妈中午吃了多少?”
“中午喝了多半碗腊八粥,怪好,也没有吐。早饭一碗小米汤,泡了半个蒸馍”
“这两天,咱妈喝奶粉不喝?”
“喝,一次放两小勺。”
“我给咱妈捎的褥子,你给她铺上了吗?你还睡在咱妈东边的那张床上?
“铺上了,我还给她铺了电热毯,她晚上一点儿也不冷。对,我还是睡她东边的那张床。”
她接着又问:“今天,听着你的心情蛮好,前两次听出来你的心情怎么那样沉重?”
“现在村里的疫情基本过去了。前几天疫情高发时,我特别严重,根本说不成话。但也奇怪,全家人都发烧了,咱妈只烧了两天,很快就好了。”
我顺着他们姐弟俩的对话,话里有直的有弯曲的,早听得心里颤动了。三弟的每一句话,都轻飘飘地应付着他的大姐。不难想象,他入戏很深,出戏很难。真真幻幻,虚虚实实。他的内心有多么畏难和痛苦。我突然感觉两眼溢出的泪水,顺着脸颊,默默地流到我的嘴边,热乎乎的。
我的心里怎能平静,岳母已经作别了这个世界,睡在地下整整9天了!
咀嚼他们姐弟俩的对话,感觉我一忽台上,一忽台下。让我一半醉,一半醒。
抬眼望着老伴脸上挂满了阳光,感觉“母亲”这个词太珍贵了。我和家人努力封锁着岳母离世的消息,往后推一天,再推一天……总想让她晚一天知道。让她站在“母亲”的这棵大树根上,感受着亲人的温暖。
我好想说:有妈的人真好!
对呀!趁着“妈还在”,多叫几声妈,那才是最开心的时刻!
作者简介:郭书宣 河南宜阳人,出生于1944年。一生先后干过农民、教师、公务员。退休后同老伴连续十五年游走国内外。旅游途中萌发写一部旅游散记的念头。先后出版了《迟到的旅行》、《无愁的青龙口》两部共有55万字的散文集。也算是晚年生活的一种乐趣。朗诵者简介:玉华,本名郝玉华,河北省怀来县人,中学英语高级教师,爱好广泛,尤喜播音、唱歌、旅游等,用声音传递人间的真善美,用脚步丈量祖国的好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