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古今谈
另有一种说法:“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在这一天,家家户户要杀猪、割肉。杀猪是指杀自家养的猪,割肉是指没养猪。
过年古今谈(续)
文/卞士生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在这一天,家家户户要杀猪、割肉。杀猪是指杀自家养的猪,割肉是指没养猪的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俗话说“腊月二十七,宰鸡赶大集”。昨日准备好主食,今天就该准备副食了,也即要准备更多的菜肴,以备过年时好好享用。这一天,人们除了要宰杀自家的家禽,还要到街上赶集、集中采买年节物品。厨房里每天都是热气腾腾,香味扑鼻,哪怕外面冰天雪地,心里依旧很温暖。
俗话说:“过完小年过大年,家家户户贴春联。”小年已经过去了,那“贴春联”这个重要环节自然也该被提上日程了。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这里的“贴花花”就是贴年画,春联和窗花,有些地方习惯在除夕当天早上贴对联。
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里的“桃符”,就是春联的前身。
现在公认最早的春联,是出自五代后蜀皇帝孟昶之手。据说,这位老兄有一年春节突发奇想,写了一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贴在门上,从此就成了春联,一直流传了一千多年,而孟昶也被称为春联的鼻祖。
父亲是个有文化的人,六七十年代家里过年的对联,不用下关买,基本上都是他自己动手写的。我在旁边帮他折叠红纸,割成条幅,铺平展开,写好先晾一会儿,之后用事先打好的面浆糊,把对联挨门一一贴好。
贴对联最害怕上下联贴反,由于年幼无知,不懂平仄韵律,免不了出差错,挨父亲吵几句也是很自然的事。
俗话说“二十九,去打(灌)酒”。由于过年的食物都已经准备就绪了,接下来就要准备一些酒。在过去,酒一般都是用大坛子盛放,人们带着自家的瓶子去买酒,所以叫“打(灌)酒”。酒的香味中悄悄隐藏着新春将至的欢喜。
除夕是新旧交替的时刻,各行各业停了交易。大家企盼在新的一年中,碰上更好的运气。在传说中,每到除夕年兽都会出来为害,人们经过一夜的守岁和子夜的燃放鞭炮,吓跑年兽。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那时守岁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包饺子。午夜一到,腊月就结束了,新的一年也随之开始了。
正月初一,称为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开始。人们携礼串门,名为“贺新岁”,晚辈给长辈磕头拜年,压住邪崇。敬拜天地神明,为新一年祈福。这一天老家的习俗主要有:上坟祭祖,放炮、拜年、占岁、聚财等。而大年初一这天不能动用扫帚,尽管到处都是炮仗碎纸,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
正月初二也是拜年,但是这一天嫁出门的闺女是要带着女婿一起回娘家的。其中又以新婚夫妇走娘家的规矩多。比如说带的礼物都要是成双成对的。娘家不能全收下,待回夫家时,还要再捎回去一部分。这一天,多数女婿们最容易喝醉,话多,出洋相。
传统习俗中,正月初三之后多是串亲戚拜年,姥姥家、舅家、姨家、姑姑家……我还有干爹、干娘家。
正月初四又称为“羊日”。在老皇历中占羊,故常说的“三羊开泰”乃是吉祥的象征,灶王爷要查户口。民间传说正月初五也是财神的生日,所以初四就要开始准备好丰盛的酒席祭拜财神。初五俗称破五,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从王公大宅到街巷小户都如是,就连待客也如此。古代时妇女们也不再忌讳出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
正月初六是马日,马到成功。人们在这一可以开始出门做生意了。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开门迎客自然要扫除垃圾,接着“送穷”。
“送穷”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就是祭送穷鬼或穷神。相传穷鬼乃颛顼之子,身材赢弱矮小,性喜穿破衣烂衫,喝稀饭。即使将新衣服给他,他也扯破或用火烧出洞以后才穿。
正月初七乃为“人日”, 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是古老的汉族传统节日,传说女娲创世,于第七天创造出了人。这一日,大家可以开始过生日了,人寿年丰,可热闹了。摊煎饼吃七宝羹,安顿身心,休养生息。一大早便有丰盛的家庭筵席,又是聚餐吃喝,又是放花炮烟花的,来庆贺生日。
按照当下国家春节放假的规定,初八就开始上班了。无论是初八到正月十四之间还有什么风俗习惯,我们都应该以工作为主,早早把那颗放飞的心收回来。
元宵节成为灯节并在唐代中期已成定俗。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十四这天所有的事都是为了第二天的元宵节。这天,灯会正是开放供市民购买灯笼。为了元宵节,像舞龙和舞狮的表演开始在大街上演习,也有人写灯谜猜灯谜来增加节日欢乐气氛。在中国,灯谜是非常传统的字谜游戏,大人和孩子都喜爱这些活动。
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元宵即"汤圆",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
作者简介:
卞士生,男,河南省卫辉市人,现居郑州市。中共党员,工程师,高级经济师。《文学与艺术》签约作家(签约诗人),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煤矿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鹤壁市作家协会会员,青年文学家杂志社无锡分会理事,龙溪文学会会员。喜爱文学作品,创作有数百篇诗歌、散文、纪实文学等,并有多部作品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