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浯 溪 之 约
文/饶晓辉(江西)

出东乡城区往东南方向约三十公里处,有一个民风淳朴的灵秀村落一一浯溪村。

金秋十月,风和日丽的一天下午,应文友之约一同探访这个古朴秀美的山村。其实,早在孩提时代,我每年至少两次(农历九月十七,正月某日)都会来浯溪做客。因为我的小姑就嫁到浯溪村,只是自己成年后在外当兵、工作几十年,加上后来小姑的儿女们都在县城成家立业,小姑一家都迁到东乡县城居住。转眼间,已经至少有三十多年没来过这里了。
浯溪村隶属黎圩镇管辖,村中分王、于两姓,王姓约占全村总人口的三分之二。据史载:浯溪村建于南宋庆元元年,迄今为止已有八百年的历史。始祖为十一世纪改革家王安石之弟王安国第四世孙王志先,他于宋元元年从上池瑶田徙居于浯溪村。后在五十年代,东乡建幸福水库时,将当时库区内坂上村三十多户于姓人家迁移到该村,与王姓合居。从此王于两姓共居于此,繁衍生息,相处也十分和睦融洽。

前有贞节牌坊,后有后龙山,浯溪若梦。浯溪村因村前一条溪港,流水潺潺,清澈见底,村后满目青山,常年青苍翠绿而得名。村庄傍山而建,东高西低,顺势而下,中间宽,两头窄,房屋规划结构严谨,错落有致,疏密有间,布局合理。以明清古建筑为主,后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大多数村民都先后建起了小楼房,老宅基本上都成了闲置房了。早年由于该村地处偏辟,加上交通又不便利,除了周边的人对该浯溪村略为了解外,其他的人对这个古老的村落知道几乎为零。后来,新修了黎圩至虎形山至东乡城区的水泥路,加上二OO七年上级将浯溪村列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以及县镇村三级政府的重视。从此,一个与王安石家族有着千丝万缕关联的古村浯溪,逐渐进入大众的视线,此后的几年,都会有大批的游人慕名造访或写生或游玩。
据悉,浯溪村现有古建筑五十多栋,且基本保持完好。其中明代建筑三十一栋,清代建筑二十八栋;官吏和商贾豪宅六栋,民居四十余栋,祠堂一座,南北门楼各一座以及贞节牌坊,奕世甲科牌坊等。从浯溪南门口踏入该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条类似火车轨道的石板路,这就是当年专供该村王延垣行走的“状元路”。这条长约五百米的石板路,贯穿整个村庄南北,是当年王延垣耗资千元银两用麻石板条铺设,且两侧用石竖立隔开,宽约仅一米,类似这样的建筑结构十分罕见。行走在"状元路"上,有风吹来,绕过低墙矮树,绕过木楼灰瓦,绕在古村的发簪,我仿佛感受到状元王延垣在民众心目中至高无上的地位。
苍古的板墙,斑驳的画梁,古朴的花窗,都是守望的真诚,凝眸在生命的过往。风过花窗,飞檐阳光的金线,王家大院,穿针在我的一念之间。把我种在风里,或圆满,或残缺。
、 月潮的心绪,日晷的印记,挤满浯溪的鸟声。一切的一切,沐浴在阳光中,缤纷,摇曳。一帘香龛还在。蹀躞几百年的遐想,徘徊耕读传家流连,在古香的文字里,有了神祗般的干净。两块牌匾还在。“孝贞牌坊”,有李氏贞女如泣如悲的爱情故事。"奕世甲科”,有明清状元王延垣泪中带喜的眼神。

在这人间的净处,只想悄悄地活,深深地爱。
古老的浯溪村除了这些记录历史的古建筑外,还是个文风很盛的村落。据东乡县志记载:明正统十三年至天启五年,该村先后有四名学子高中进士,占整个东乡明朝进士的百分之二十。并出现父子进士,叔侄进士,兄弟同科的佳话,一时在当地传为美谈,奕世甲科牌坊就是当时该村为此而建成的。解放后,特别是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浯溪村同样是人才辈出,仅以小姑家为例,姑丈的父母一生以教书育人为业,姑丈以及其两个女儿也先后考入教育学校从事教学事业,是名符其实的教育世家。其儿子也以优异成绩从司法学校毕业,在律师界也享有声誉。

天色向晚,作别浯溪。我再次回头看了眼这个古老传奇的村落,但见一抺夕阳泻在后龙山上,将整个古村映照得金碧通黄,仿佛在向世人昭示,古村浯溪,正笑蔼蔼地走向金碧辉煌的明天!
浯溪之美,在于山水;
浯溪之美,在于灵秀。
浯溪,我还会再来,与你呢喃细语,和你共品繁华!
(图片选自网络)

作者简介:饶晓辉,笔名:筱野,网名:竹林听雨,江西抚州东乡区人。1981年10月至1985年10月在福建厦门某部服役。1982年开始文学写作,先后在《解放军报》、福州军区《前线报》以及厦门、泉州等新闻媒介发表稿件。1992年南下广东汕头,就职于一家工艺进出口公司,任公司中层管理。期间,在《羊城晚报》、《汕头日报》、《特区晚报》等发表各类稿件千余篇,并被南方报业集团《汕头特区晚报》聘为特约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