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千彩灯映新年
李政安/文
进入腊月,年的脚步愈来愈近。民谣说:“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放鞭炮、扎灯笼,盏盏灯笼映年红。”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前,大面积种植高粱,秋天高粱收获后,秫秸分给各家做烧柴,每家每户都有许多高粱秸秆,俗称秫秸。人们把一根或一节秫秸叫做箭杆,把结高粱穗的那一节叫箭杆梢。孩子们选些粗细适宜的箭杆梢,留着过年扎灯笼。过年是少年儿童期盼的节日,在过年期间,不但能吃到好饭菜,还能自由玩耍。他们用箭杆梢扎灯笼,以备在年三十的晚上,提着灯笼和小朋友们一起玩游戏。吃过年夜饭后,打着灯笼走街串巷,给长辈磕头拜年。除夕夜、元宵节的晚上,把灯笼挂在灯笼杆上,给年节增添节日的氛围。自制的灯笼,是少年朋友在过年期间的最爱,他们要扎制几盏灯笼,大灯笼用来挂在灯笼杆上,小灯笼给弟弟、妹妹提着玩。

(摄影 王胜臣)
到了小年,孩子们就开始扎灯笼,用削铅笔的小刀给做立柱的8根长箭杆稍两端挖槽,两端头都留出2厘米的保护头,再选16根短的箭杆梢,长度是立柱长度的一半,使灯笼的比例协调、好看。
扎一个灯笼的24根箭杆梢挖槽完成后,开始组装灯笼。步骤是取2根长立柱为一组,取4根短柱分为两组,各组凹槽相对,互相咬合卡住,组成灯笼的一个角。像这样连续组装2组,把这2组立在桌面上,取一组立柱,组装成第三个角,这时灯笼已经有三组立柱,灯笼已见雏形。再用最后一组立柱,把它咬合在框架的上下两组短柱上,把剩余的短柱,一组组咬合在立柱上,一鼓作气,把8个角全部咬合好,大功告成,一个像模像样的灯笼框就做成了。

(摄影 王胜臣)
接下来是安插蜡烛的烛台,说是烛台,简单地用一截秫秸来代替。取一节较粗的秫秸,把它一端的一面韧皮用刀斜着削去,旋转一下,把另一面的韧皮也斜着削去,除掉中间的箭杆瓤子,它的韧皮就成为一个很结实的卡槽,把它卡在灯笼框架底端的两个短柱上,把一枚铁钉插在中心点上,用它安蜡烛。
用细绳系在灯笼斜对角的两个立柱上,以备提(挂)灯笼用。点灯笼的蜡烛是家中去年春节供祖宗牌位用剩的,也有用压岁钱买来“磕头了”细蜡烛。找来蜡烛安装在钉子上试一下,看看是否合适。

(摄影 王胜臣)
糊灯笼的彩纸是家中写春联、福字剩下的大红纸,浆糊是家里糊墙、糊棚,贴年画、春联用剩的。把裁好的大红纸糊的一端糊在灯笼的一个立柱上,待到浆糊干了纸粘得牢固时,让纸绕四个立柱转一圈,形成一个灯笼罩,另一端也粘在起始的立柱上,灯笼就糊好了。灯笼的上下底不用糊,因为下底是进气孔,上面是出气孔,蜡烛才能在灯笼里燃烧。糊灯笼要用大红纸糊的罩住灯笼框,其他颜色如粉色、绿色的也可以用,没有彩纸,才用白纸糊灯笼,但是要贴上红色的福字,或者在四个面分别写上福禄喜财四个字,最好在每个面贴上挂钱儿、香烟盒纸等彩色的装饰物。
那时农村没有电灯,家家户户都点煤油灯照明,春节期间,除了门上贴对联、福字和挂钱外,夜晚就没有什么用来烘托节日的气氛啦。如果谁家竖起一个灯笼杆,灯笼杆上面插着青枝绿叶的松树枝或是自制的风车,再挂上一盏红灯笼,绝对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很吸引眼球,会受到左邻右居的称赞、小朋友的艳羡。听到街坊邻居的夸奖,孩子们会高兴得蹦蹦跳跳,幸福感溢于言表!

(摄影 王胜臣)
年晚上,太阳刚刚落山,点燃蜡烛的灯笼挂在灯笼杆上,随风摇曳,色彩斑斓的灯光,把小小院落映照得通红,引得左邻右舍的小朋友前来观看,他们也提着自制的灯笼,孩子们在心中品评着谁的灯笼漂亮。好看的,不免洋洋得意,难看的,只好默不作声,心里憋着劲,想着来年一定要扎个漂亮的灯笼,赛过他们。
小朋友们提着自己的灯笼,尽情地玩耍着,灯光在积雪的辉映下,五光十色,时隐时现,使节日氛围空前高涨,高兴地等着放鞭炮、吃年夜饭时刻的到来……

(摄影 王胜臣)
如今,城乡居民过上了小康生活,再也不用扎灯笼、点蜡烛了。家家户户都把彩灯悬挂在门窗上,街路的行道树上也挂上了彩灯。在春节来临之际,就把彩灯亮起,每当夜幕降临,各种造型的彩灯纷纷点亮,城乡万家灯火映夜空,一派祥和映新年。五颜六色的灯光辉映衬着皑皑白雪,烘托着年的氛围,把庭院和街路照亮得如同白昼,五光十色,漂亮非凡!

作者简介
李政安,汉族,大专学历,中共党员。松原市作家协会会员,扶余市作家协会会员,退休公务员。文学作品有《文化吉林*扶余卷》长篇小说《阿骨打和大金碑》《车道李家闯关东》长篇叙事散文集《生产队时那些事》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