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圣家族(中篇小说连载之十三)
作者:杨浩然.偶然
十三、大山的呼唤
古城原为鲁邑,后并于齐,兴于汉唐,盛于明清。别看城市不大,又藏在沂蒙的皱褶里,但名气却不小,自古有九省通衢之称。
因其地位特殊,来这儿就职的官员不仅享受一等县的待遇,而且个个懂桑麻、人人言经商。南来北往的车马曾为古城带来无限商机,也为其注入了足够活力。即使是封闭年代,这儿也是热火朝天,山沟里到处是兵工厂,城区旁也竖起了不少烟囱。这在当时,是一大风景,曾吸引过不少人的眼球。这些厂的门旁均挂着国营厂的牌子,一进厂就成了工人,何等荣耀啊!
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由于这里交通便利,雨后春笋般的大批食品制造、机械加工、建筑装饰、服装鞋帽等企业纷纷上马,加之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及旅游业的发展,立马使小城焕发了青春。人越聚越多,路越修越宽,楼越盖越高……
城市繁荣的背后有利有弊,在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活力的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臭水沟纵横交错,蓝天被浓烟覆盖,有毒气体超标,出门带一身土,自来水不敢喝……
为了使小城变得美丽宜居,新一届县委、县府作出了限期治污的重大决定,化肥厂、制革厂、酒厂等被列入了重点治理名单。由于这些厂在市中心,污染排放量大,就地治理相当困难,故决定整体搬迁。
迁到哪儿呢?按县里的规定是搬至离城十公里左右,因为离城太远交通不便,距城太近很快又会被城市包围。
正龙父子思来想去,最终决定将酒厂搬回崮洼。
崮洼之所以叫崮洼,是因为她建在龙头崮前怀的洼地上,这儿依山傍水,一看就是风水宝地,难怪老祖宗选择在这里建村了。而龙头崮后,便是连绵不断的百崮千山,崮前则是一马平川,与古城相连。现在交通发达,十五公里路一踩油门就到,只需配辆大客来回接送职工上下班就中。
然而,酒厂一迁回去,标志着全村人就得失地,如何化解这一矛盾是个棘手问题。为了做到万无一失,杜氏父子用一天的功夫制定出了一套方案,让队长先在村里公示,并征求村民意见。
没想到,酒厂回家的消息一传开,三老四少们就沸腾了,队长在大喇叭里一咋呼,就引来了不少人。
公告贴在队部大院的墙上,其内容是:
1、酒厂占地颇多,望乡亲们予以配合;村民的承包地作价归厂后,每年将高于当地市场承包价予以补偿;被占果园的果树按国家规定照价赔偿;
2、为全体村民盖两栋新楼,村民搬入新居后,老房子一律按原样保留;
3、每户按排一名职工进厂,有特殊情况的家庭可特殊照顾;扩大猪场、冷库规模,尽量解决闲散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4、建敬老院一处,凡六十岁以上,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均可申请入住;建大食堂一处,所有村民均凭票免费就餐。
人越聚越多,把队部挤了个满满当当。
甲说:“甭看了,酒圣之家这是带领我们走共产主义道路哩,我第一个报名。”
乙说:“难得他们有这份心,我也报。”
丙说:“谁说守业只会扩张、不近人情?看看下面的落款,厂长:杜守业。”
丁感叹道:“有其父,必有其子啊,正龙就是个大善人,没想到守业会青出于蓝胜于蓝!”
自打派人回村贴了公告后,杜家父子就把一颗心提了起来。近些年,因征地大打出手的不在少数,甚至还出过人命,他们担心个别乡亲从中作梗,若是那样的话,就只能放弃崮洼了,因为那里是他们的根,任何人都不能得罪。之所以不让政府插手,先贴告示,就是想摸摸大伙的心。
秋后的白昼日见缩短,才吃过中午饭没多会儿呢,太阳便挂上西天了。
酒厂门卫是两个退伍军人,正忠于职守的立在大门两边,为每一位进出的人打敬礼。
恰在此时,一个骑摩托车的中年人在酒厂门口停了下来,掏出身份证递给了门卫,说是找杜守业。
门卫一看是崮洼的,立即给厂长打了个电话。
不一会儿,杜守业下来了。一看是松山,老远就喊:“松山,怎么是你呀?快,到我办公室坐坐。”
松山从兜里掏出村民们的联名签字后说:“通过了,全体通过。”
守业捧着乡亲们的那份真情,激动地握住了松山的手:“谢谢,谢谢崮洼的三老四少。”
“乡亲们都在队部等我回话呢?”松山说“大伙让我给你捎话,欢迎回家。”
“谢谢,你也给我捎句话回去,就说我一定回家,明天就派施工队过去。”守业说“故乡在召唤,乡亲们有这份情,一刻也不能耽搁。”
“好,一言为定!”松山说“忘记告诉你了,采购站对外承包后,我就办了内退,回家还没焐热板凳呢,就被镇上和老爷子推上村主任宝座了。”
“祝贺祝贺。”守业说“当年咱一起收瓜干创业,今后又一起干事了,酒厂搬迁千头万绪,望父母官多多关照。”
“哎哟哟,谁跟谁呀?我怎么听着头皮发麻、腿肚子哆嗦呀!”松山撇着嘴大声说。
守业捣了松山一拳,顿时笑得前仰后合起来。
松山也情不自禁的笑了起来,笑毕又一本正经的说:“咱可说好了哈,无论何方神圣来请,都不能答应,记住回家。今后有什么事打我手机就行。”说着跨上了摩托车。
“上去坐坐呗,吃了饭再走。”守业说。
“不了,公务要紧,乡亲们还等我回话呢。”松山说着打开了发动机,走出老远了,又回头冲守业喊:“我在崮洼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