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般滋味 皆是生活
作者:蝴蝶妈妈
诵读:婧暄
配乐:婧暄
每个人都应该有块土地,让本能苏醒。一一题记

今天晴。黄昏在朋友圈看到鲍曼说的一句话:"现代社会变成了一个消费者社会,人们购物时不断地渴望新鲜刺激,盲目地跟随富人的消费行为,不买成了一种罪过。"这让我想起最近在看的《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这本书虽然有20多年的历史了,鲍曼本人已经于2017年去世,并且这本书很薄,不到200页,很多人读这本书,可能是想弄清楚,自己是不是消费主义的俘虏?算不算新穷人?看完之后很多人可能稍微松了一口气:自己大概还不是新穷人,但是肯定被消费主义裹抉了进去。虽说工资没有下降,开支也没有增多,但内心就是有一种遗乏感,总觉得无聊,然后觉得自己不够充实。

他的这本书比较超前,写的是他所说的晚期现代、第二次现代或后现代阶段的情形。鲍曼提出,在现代性的工业阶段,每个人在拥有其他身份之前,首先必须是一个生产者。在现代性的第二阶段,即消费者的时代,人首先要成为消费者,才能再拥有其他特别的身份。在生产者社会,资本家需要老实听话、整齐划一的工人,在消费者社会,资本家需要更多心思活络、勇立潮头的消费者。他认为如果说生产者社会是柏拉图式的,追求牢不可破的规则和事物的终极模式,那么消费者社会就是亚里士多德式的﹣务实、灵活,遵循船到桥头自然直的原则。
理智的消费者唯一能掌控的,就是在已知的机会最密集的时间守候在已知的机会最多的地方,消费者社会也是咨询和广告的天堂,是预言家、算命先生、贩卖魔法药水的商人和点金术士的沃土。为什么西方社会从生产者社会变成了消费者社会?大概主要是因为生产条件的变化,产品过剩,资本主义需要工人来制造,更需要工人去消费。生产模式也发生了变化,过去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如今的主流是精简型、小型化、资本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人口也出现了过剩,因为不需要那么多劳动力了。

在后现代社会,人们仍然从事着各种工作,工作是否高级、诱人,不是看它对社会的贡献、对人的技能的要求,而是看它能不能不断地给人带来刺激。人们在购物时也不仅是满足生理需求,还有很多心理需求。有钱人是消费潮流的引领者。拿高薪的人则是一边拼命工作,一边通过疯狂消费来搞劳自己,因为工作仍然是生存的源泉,但不是生命意义的源泉。消费主义的问题在于,我们以为我们的购买欲是自发的,挑选是自由的,是按照自己的审美去选购的,市场上商品琳琅满目、不断推陈出新是好事,鲍曼则认为,消费者其实并不主动、并不自由,是市场选择了他们,并把他们培养成消费者,剥夺了他们不受诱惑的自由,但每次来到市场,消费者都觉得自己在掌控一切。他们可以评判、评论和选择,他们可以拒绝无限选择中的任何一个--除了必须做出选择之外。寻求自我认同,获取社会地位,以他人认为有意义的方式生活,这些都需要日复一日地到访消费市场。没错,购物时,我们希望买了之后立刻就能享用,但新东西带来的满足感又很快就会消失,于是继续买,购物带来的暂时满足感让人们习惯了超前消费,原来消费者无穷的欲望是这样被利用的,在欲望被安抚之前激发新的欲望,在因占有而感到厌倦、烦躁之前替换新的猎物。按照消费文化的定义,幸福的生活是绝缘于无聊的生活,是不断有什么事发生的生活,新鲜又刺激,因为新鲜所以刺激。对抗无聊的药方不在医保范畴,金钱才是进入治疗无聊的场所(如商场、游乐园或健身中心)的通行证。这些场所的存在本身就是最有效的疫苗,可以预防疾病的滋生,它们存在的意义是让欲望不断沸腾,永不停歇。比如,商场就是,它向消费者社会的转变导致穷人的处境也发生了变化,新的贫穷并不仅限于物质匿乏和身体上的痛苦,也是一种社会和心理状况。每个社会都有"体面生活"的衡量标准,如果无法达到这些标准,人们就会烦恼、痛苦、自我折磨。贫穷意味着被排除在"正常生活"之外,意味着"达不到标准",从而导致自尊心受到打击,产生羞愧感和负罪感。穷人无法履行消费者义务,就会被抛弃、被剥夺、被贬低、被排除在正常人共同享用的社会盛宴之外。在生产者社会,穷人的生活很苦,但他们一起苦,他们还是储备的劳动力,社会还需要他们。在消费者社会,穷人之间的纽带也消失了,要么是孤独的消费者,要么成为无力消费的新穷人,他们的处境成了对其他人的一种警示。现在很多无形的东西也被商品化,人们希望用钱解决那些本来不能用钱解决的问题。

昨晚与人偶然聊到了"平衡",我说"平衡"是很不容易的,不容易在于这是一种近乎永不息止的运动过程,谁把它当成目标和结果,谁就会永久地无法自我满足进而最终失望。我们往往倾向于把自己最熟悉的事物当作最理所当然的事物,然而,在常常不堪一击的人性面前,任何秩序都可能只是海市昼楼。人和物,均不如山河长久。只在一些人的记忆里,过往还有一些情感记忆的存档。

忘记了谁曾经说过,说美好生活有七个基本元素,包括健康、安全、尊重、个性(自主权)、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友谊和闲暇。这些基本元素本质上是不适合销售的,完全无法买卖。旨在使市场价值最大化的经济往往会排斥这些基本元素,或用可销售的替代物取代它们,其结果就是我们常见的败坏。个性成为广告用语的一部分,大多数日用品的消费者被告知,这些商品可以代表或定义他们的身份。友谊不再是亚里士多德所讲的那种道德上的严肃关系,而成为享受闲暇的一种谋略。闲暇本身同样受制于生产的节约型逻辑,即体育、游戏和夜总会都致力于使人在最短的时间里得到最大的乐趣。享受闲暇本来应该是不为外在目的而做一件事。以至于有些人努力想摆脱消费者身份,还原购物的原始目的。不过消费主义的力量过于强大,连极简主义观念本身也被商品化了,成了利润来源。
今天的微信日历上说:"每个人都应该有块土地,让本能苏醒。"我如果有的话,我会种桃、种李、种春风。苦乐参半的新年过后,很多人事物照旧,心情在短暂的欢喜之后,也照旧,所以放空了前面一周的时间给自己用来整理琐碎。说是整理,其实翻翻念念的也并没有找到头绪,想法一个比一个具体,做法总缺少新奇,这是一直以来我对自己的不满意。2022已经过去了一周,而对于2023年,我们的愿望似乎依然离不开质朴的"健康平安"。当我们从日常生活的细部着手,从杯茶、小食、瓜果、好物反观过去的这一整年,钱的走向似乎也隐隐暗藏着生活的走向,于是,一些变化与不确定开始清晰。也许,万般滋味,皆是生活。
📝【作者简介】

蝴蝶妈妈:北京大学公共管理硕士,文学爱好者
🎤【朗读者简介】

婧暄: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专业,国家一级播音员,暄言宝典创始人,暄言艺术团团长,欧震艺术团总策划、声音指导,人民艺术家公益大使,2020十佳青年朗诵家,第五届中国诗歌春晚主持人,第六届中国诗歌春晚颁奖盛典总导演,中国诗歌春晚执行导演,中国诗歌网蓝V诗人。

🖨出品 / 華 | 夏 | 之 | 聲
📝作者 / 蝴蝶媽媽
🎤誦者 / 婧暄
🎹配樂/婧暄之聲
🖼圖源 / 網絡
🖥編輯 / 三兩風
🎧監製 / 老菩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