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怀念家乡的老屋》
作者:荣蓉
一年春将至,佳节备思亲!春节的的脚步渐渐近了,人们历经疫情磨难,终于盼来了祥和平安的团聚日子——春节。
临近春节,思乡更切,家乡的山山水水,沟沟壑壑,一草一木,时刻萦绕在我的心里,家乡的亲人、朋友同学同事,一个个亲切的面容时时浮现在脑海之中,更加怀念老家我祖祖辈辈居住的老屋,那是我出生成长的地方,哪里有我艰苦的童年生活,有我青涩少年的成长记忆,有我祖父祖母辛勤劳作的经历,有我父母亲打拼奋斗的足迹,有我兄弟姐妹追逐嬉闹的身影,有我环绕父母膝下愉快幸福的回忆!

我的老家在陕南一个偏僻的小山村,地处宁强县以东,是一个依山傍水,人杰地灵的地方。
我的童年、少年、青年,都在这个小山村度过。这个美丽、温暖的山村承载了我年少时所有的喜怒哀乐。想起家乡,想起我老家的老屋,往事扑面而来,千言万语却又无从说起。

想起了那年清明节前在老家与我的姐妹,侄儿一起爬山的经历,前往我们生长的地方粱上。笔直的山坡路,用了一个多小时爬上去了,走到了老家的老屋前面,原来的老屋子坍塌的所剩无几,院场里全是杂草。我静静的在那里站立了许久,睡在山上的所有亲人,微笑的面孔,一一从我的脑海里浮过,当时使我泪流满面,心里好难过好痛!
从我记事起就住这梁上,住在这栋老屋里,一条长长的带有转角的土瓦房,总共住了四家,是同一个爷爷的大家庭。
老屋门前是一个又宽又长的院场,平时打扫的很干净,看上去是一个整洁,漂亮的院子。院场是用来打麦子,晒粮食用的。院场的周边栽满了一排排各种各样的果树,在果树开花和果子挂满枝头的时候,把老屋门前映衬的很美很美!

这栋老屋是我们的祖爷爷修建的老房屋,一直到我们第四代在这里长大,袓辈的人我们没有见过。我的爷爷是一个勤劳而忠厚的人,平时不太爱说话,对人很和善。我的奶奶是出自一个大户人家的女儿,气质与一般的人与众不同,八十多岁的时候,还是笔直的身段,说话有浩气。她是我们村子里公认的能人,善解人意。周边的人遇到麻烦事都来找她,有家族不和的,有家庭不和的,奶奶都能给说和成事,化解矛盾,奶奶略通医学,还会许多医用的小偏方,为亲戚邻居助人危困,解除病痛。可惜我们后辈都无人传承。由于奶奶处事公公正正,把几个小家管理统治的很和谐很团结,我们这个大家族在当地是和睦家庭的典范。

我的父亲在家排行老三,分家的时候,就分在了老屋的中间,三间正房,后面带一个拖房。我们的父母就带着我们姐弟三个,在这个拥挤的老屋里生活成长。
我的父亲从我记事起,他是大队会计,后来是村主任,再后来在村支书的岗位上一直干到七十多岁。
记得父亲常年忙于村上工作,家里的活都由我母亲一人承担,我母亲是一个能吃苦而会持家的人。在那大集体年代除了每天出工挣工分,还把家里的一切整理的的井井有条。对我们几个孩子的要求很严格,在我十岁左右的时候,除了上学之外,要学做饭挑水,每次挑少半桶,扯猪草扯少了还要挨骂挨训,所以我们从小就懂得替父母减轻负担,为家里分担困难。

我在村小学读书的时候,要走很远的山路,比其他的小同学都远。记得有一次我问奶奶:我们家为啥要住这么高的山上啊!奶奶说:你们的祖爷爷为了躲棒客(土匪)和拉兵的。我又问棒客拉兵的是干啥的,奶奶又说:棒客就是来家里抢钱抢粮食的坏人,拉兵就是由村保长带着国军把年轻人拉去当兵打仗的,那时候的人活的不安宁,在恐惧中度日。听完奶奶的话,我知道了我世代居住在山上的原因,也正是居住在山上,我们孩子们也锻练了上山下山吃苦耐劳和不怕困难得精神。

所有的亲人,就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下山爬山了许多年。后来改革开放了,农村的福利越来越好了,有了扶贫搬迁的政策,人们都从山里搬迁到了镇上,父辈们仅我的老父亲健在,他也搬出了大山,搬离了老屋,在县城居住安享晚年,我的兄弟,侄儿们响应国家号召,都搬出了大山迁到了公路边,再也不吃爬山的苦头了,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
我自远离家乡,居住在繁华的大城市,去过许多地方见过许多的人,但我最要赞美的,还是家乡田园的特色风光,最怀念的还是我逝去的长辈亲人,最留恋的是我出生成长的家乡和老屋。
家乡的老屋——我永远的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