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史高座, 中学高级语文教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陕西省散曲学会副秘书长 ,咸阳市散曲研究会会长。中科院西安光机所老年大学诗词鉴赏班教师。《咸阳诗词》、《中华散曲》编辑。

一位百岁老人走了
文/史高座
壬寅年末,我们村的一位百岁老人走了(按照当地的风俗应该是喜丧)。看着他的遗像,不由得人产生一种哀伤。虽然他百岁了,但是生离死别,总是给人别样的滋味,何况他在世的时候总会给人带来快乐。现在,他走了,从这个世界到那个世界,不知道他适应不适应,还能不能像现在一样享福,不由得使人想起了老人的几个生活片断。

老人叫史景山(1923——2023),身高大约一米六,但走起路来却铿锵有力,给人一种莫名的气势,而且总是面带笑容。干起农活来,也是三下五除二的就将手中的农活干完。在村中他的辈分最高,所以,大家都爱和他开开玩笑,你乐我乐大家一乐。老人会剃头,在过去,这家叫那家叫,随叫随到,而且都是免费的,招待他的方式最多是吃几锅旱烟,闲聊一会儿。所以,深受大家的喜爱。老人性格开朗,也很大方,有了好烟好酒,从来不独享,也不用嘴打发人,也从来不炫耀,总是和大家共享,做到了孟子说的:“独乐乐不如与众乐乐”。所以,爱抽烟的人见了老人,常常说:好烟呢?然后哈哈一笑。

正因为这样,尽管经济状况一般,老人的家庭却很和睦,儿子史建省、儿媳刘亚利都很孝敬老人。儿媳刘亚利二零一八年六月在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中被中共南仁社区委员会评为“好媳妇”。
正因为这样,老人去世后,在治丧期间(按照当地风俗,大约七天左右),全村出动,送他最后一程。有人对老人的儿子说:“大家对我嫂子跟你对老人的孝敬都表示认可,这份认可源于你们两口子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几十年如一日的辛勤付出和孝敬老人的那份爱心,这份沉甸甸的孝道也包含着村里所有老人所期盼和向往的老年生活,是值得年轻人学习和尊重的,为董村乃至十里八乡弘扬中华孝道做出了一个新的标杆、榜样。”84岁的村民史俊武写打油诗一首说:“董辛三组史建省,夫妇孝老名出众。父亲百岁归天堂,母亲八六在世上。日日三餐饭几样,满面笑容端房间。老人面笑心温暖,健康长寿心乐观。尊老爱幼家和顺,子孙成材万事兴。”86岁的村民 史克杰对老人的儿子说:钱,方便不?老人的儿子说:你哪来的钱?回答说:我有政府发放的养老金。感人之后还是感人。有人被老人的精神所感动,组织村民集体前去吊唁,每六人一组寄托哀思。这在我们村的村史中从未有过的事,这种凝聚人心的事,从一个普通的家庭,一个普通的老人这儿起步了。令人欣喜,令人深思。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对于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人来说,恐怕是,人固有一死,善心所在,与众乐乐,必为人称道。这个称道,是从内心的,不是表面的,而且是不管高低贵贱的。这是难能可贵的。
这正是:
一生勤奋一生善,驾鹤朝西归,德泽后世;
百岁快乐百岁福,把酒向天歌,誉满乡邻。
愿老人家一路走好!
2023年元月10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