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圣家族(中篇小说连载之十一)
作者:杨浩然.偶然
十一、该出手时就出手
酒场如战场。
山东人自古爱酒,家家懂酿,人人能喝,武松、李魁是典型代表。建国后,县县有国营酒厂,村村忙酒水供应,成瓶的喝不起,就用敌敌畏瓶子装,一装几大瓶,能喝常年。
改革开放后,民营酒厂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一下冲乱了鲁酒市场,伴随着并购风潮的加快,好多国营厂变成了龙头酒企的继子,有的甚至成了个体经济的乐园。别看这些厂的牌子仍在,车间还是那些车间,工人仍在倒班运转,其实主人早已更换。
收瓜干的杜守业都能把县酒厂轻而易举的吞下去,更别说那些集团公司的操盘手了,他们更狠,瞅准哪家要完,该出手时就出手,绝不手软。
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
二〇〇八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雷曼兄弟倒闭,并很快波及到了全球,世界上50%的股价一夜蒸发,各国货币纷纷贬值,大量企业破产倒闭。
危机危机,有“危险”才有“机会”,危险的同时,也蕴藏着无限商机。眼看着猪价涨、酒价涨、房价扶摇直上,守业心里并不轻松,他深知,在产品一路上扬的前提下,原材料和人工也在跟着往上蹿,进出口把控不好就会被金融海啸吞没,为此他专门成立了“应对危机领导班子”,日夜收集各类信息,时时刻刻为企业把脉,最终赢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站稳脚跟后,他把目光盯住了那些摇摇欲坠的同行。
第一个目标是沂山酒厂。该厂虽然也被民营了,但历史遗留问题太多,人员过于臃肿,债务缠身不说,还被银行送上了断头台。厂长赵沂山无力回天,干脆一撂挑子不干了。
赵沂山一撂挑子不要紧,整个酒厂便闹翻了天,上百个工人天天到县府静坐要饭碗,银行怕他跑了寻求公安支援。当守业揣着支票走进县府办公室时,办公室主任像迎接财神般接待了他,并很快将其引荐给了县长。
“酒厂亏损二百多万呢,你敢接?”县长问。
“这么多人等米下锅,总得有人施舍。”杜守业说“多了拿不出,二百万没问题。”
“太好了。”县长握住守业的手激动的说“只要能恢复生产,让工人吃上饭,县里全力支持。”
“但我有个条件,让赵沂山继续当厂长。”守业说。
“求之不得。”县长说着犹豫了一下道:“都闹到这份上了,你敢用。”
“他管理是行家,缺的是钱,我相信有了钱的他一定能干好。”
“好,一言为定,我这就让公安放人。”
一场危机,就这么轻描淡写的化解了。
与此同时,蒙山等几家酒厂也出现了同样的问题,沂山酒厂问题的顺利解决给各县树立了榜样,纷纷找守业谈起了合作和兼并,大家都知道杜氏酒业有实力,只要守业点头,即使贷款,政府也敢担保。
守业看着火候已到,立即将“应对危机领导小组”更换了名称,改成了“破产收购运营部”,让他们分赴周边各破产酒企去对接,成功一个兼并一个,并很快制定出了一系列关于恰谈、兼并、土地出让、厂房归属、设备折旧、库存作价、人员安置、出资比例、兼并后的人员培训、资薪调整、改组革新等细则,尽量做到公平公正,让破产企业尽快恢复生机。
从表面上看,这似乎有些趁人之危发国难才的味道,但只有这样才能给破产企业带来一线生机。
果然,几家濒临破产的酒厂一听说杜家拾这副烂摊子,好像一下抓住了救命稻草,立即向当地政府作了汇报,当然政府更是乐见其成,于是一拍即合。短短半年时间就兼并了六家酒厂。
厂还是个厂,人还是那些人,只是换了下招牌,转变了下经营模式,调整了下酿造工艺,产量和价格就上去了,工人们不仅有饭吃、有房住,也有钱花了。
这一年,杜正龙七十八岁,但耳不聋眼不花,依然带领着由十几个大学生组成的科研小组日夜忙碌在实验室与车间里面,虽然他不会用那些高科技设备,但他的实战经验与高科技完美对接后,总会出现意外效果。因此,杜家酒无论色泽、口感在同行业中一直遥遥领先。
好酒好价钱,随着被兼并酒厂的全面开花,一个真真正正的企业集团就这样诞生了,各种荣誉纷至沓来,“酒圣之家”的旗帜又一次呼啦啦飘扬起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