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深处独路村
邹立文

曾邂逅独路村。今年夏天的午后,天空阴郁,还飘着零星的雨。因有了雨中登香山的兴致,便和友人驱车而动。因道路不熟,我们辗转来到了香山的西南面。问询才知,这条通往香山景区的山路,崎岖难行。那天正好雨雾缭绕,车行山道如临仙境,却因坡陡路弯,又让人心生余悸。迷茫时停车问路,驻足处正是山中村落独路。彼时,虽瞥石街瓦舍模糊之相,亦听鸡犬溪水起伏之音,终因雾气障目而未睹其全貌,匆匆别过。
晚秋之时,天高云淡。幸与众文友采风独路村,车随路转,路环山绕,所过之处,曾经的陌生旅途,此时竟变得熟识与亲切。独路村位于泰沂山脉的香山深处,章丘、泰安、莱芜三地交界。由独路、后独路、新庄、后关四个自然村组成,石墙红瓦的宅院被群山环抱,掩映在古树丛林之中。走在独路村苔痕密匝的石板街巷,极目远眺,但见群山巍峨,峰峦叠嶂,山脊起伏,连绵蜿蜒,山泉林涛,鸟语花香。独路村自然环境优美,堪称“世外桃源”。在这里随处可见幽谷深壑,断崖峭壁,怪石嶙峋,险峻横生。吊兰山北麓,从王老崖到老牛槽被多条山沟纵向切割,形成波状起伏的地势,景区内树木茂盛,沟谷幽静深邃,遍布石莲花、石船、石鱼、松花石、香炉石等象形奇石,惟妙惟肖。
独路村除具山岩奇美外,在这海拔近九百米的鲁中山区,还有着千余亩的“林海草原”。优质的结缕草与山顶油松相交相织,如坪似毯,绿茵悠悠,疏密有致,一望无际,宛如翡翠般镶嵌在山巅岭上。春末夏中,亦或秋初之时,高山峰岭、松林草地、蓝天白云,相映成趣,景色宜人。在后独路村沿坡而上,则是有名的唐朝板栗园。这里分布着数千株古板栗树,大多老干虬枝,敞袒风骨,古枯嶙峋,皮皴腹空,似是累积的心事撑破了坚硬的年轮,又像岁月的遗痕在此打结驻足。据说独路村是全国最大的古板栗树集群带,百年以上的板栗古树千余棵,树龄最长的有一千三百多年,可追溯到唐朝。独路村的山多为砂石岭,水脉充盈,适宜板栗树木生长。这些古老的板栗树于崇山峻岭中沉寂千年,是何人栽种,为何事栽种,因何故保留至今,既无记载,也无铭文,根本无法考证。但棵棵板栗树粗壮黝黑,皮糙皴裂,虬枝婆娑,万般姿态,枯干新枝,硕果累累,历经千年风雨,尽显岁月沧桑。这些遗落在大山深处的古老板栗树,犹如大地的灵魂,其根脉既承延着独路村久远的历史,又蕴藉了独路村人世代坚韧不拔、艰苦奋斗的传统与精神,令人感喟与敬畏。
行走在独路村的街道或环山路上,远处的峰岭植被茂密,近处的油松千姿百态。独路村还培育和盛产各类造型景观松 ,现已享誉全国。除了独路村山岭道边的零星苗木,王槐路“绿色长廊工程”,243省道“造型松观松大道”,已成为大王庄镇对外宣传的一道魅力名片,以买带游,以卖促游,相得益彰。独路村党支部坚持共富共享的发展理念,走强村富民的发展道路。近年来,通过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成立了爱心松园,并激励村民入股入社共同经营。目前合作社在土地流转,吸纳村民就业,拉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在景观松种植面积超过三千亩,苗木近十万棵规模,独路村现已发展成为了全国最大的景观松交易基地,同时带动五百余人从事物流运输、苗木经营、造型整修、苗圃管理等相关产业中,既绿化美化了独路村的自然环境,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并带动和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入。
独路村不仅自然风光秀美,而且人文历史底蕴丰厚。站在独路村向北望去,远处的齐长城遗址时隐时现,那些风化斑驳的容颜诉说着悠悠过往,在这里恪守着一份独有的宁静,见证着时光的变迁。齐长城始建于春秋时期,历时近二百年完成于战国时期,是我国最古老的四大长城之一,横亘于山东中部,绵延六百余公里,史称千里长城,迄今已有二千六百多年的历史。是目前我国保存状况较好、有准确遗迹可考、年代最早的古代长城,被誉为、“世界壁垒之最”,是历史上著名的军事防线。
齐长城常借悬崖断壁之势,依附山脊岭巅而建,险处通途多设关隘。莱芜境内的齐长城,自西向东地势最为险要处有四大关口,而坐落在香山脚下独路村的“天门关”就首当其冲,其他依次是锦阳关、黄石关、青石关。据史料记载:齐修长城,始则御鲁,继而备楚。齐鲁交战自襄公十一年,二百余年内,齐鲁战事诸多。公元前555年,晋平公率晋、宋、鲁、卫等国联合举兵伐齐,齐国的军队就曾借助天门关依城抗敌。后齐国强大,不拘守墙内,跨出长城直驱鲁地,在这个时期天门关自然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我们驱车出独路村,沿山路辗转北上至天门关旧址。这里地处峡谷,两侧山脊逶迤向上,渐远渐是陡峭。古时的天门关,历来是齐国由章丘通往鲁国及泰安的重要道路,地势险要,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古籍云:高崖峡谷,形势险要,有双峰对峙,状如关门,若经此处,犹如鬼门,故而“天门关”又称“鬼门关”。有当地老人讲,当年的天门关,固若金汤,气势恢宏,为石发碹门,门阳正上方镶嵌着“天门关”三个大字的石匾额,1956年修筑泰明路时被毁。立于天门关遗址,左右环顾,远近的山梁上堆砌着黛青色的石块,坍塌处已高不盈尺,自西南曲折东去,历经千年风霜,静默在松林荆草之间。当年那骁勇的将士、猎猎的战旗、争鸣的鼓号,早已风干成了故事与传说,沉寂于荒野,藏匿于时光的背后,让后来人细细地咀嚼与品味。一处古老的关隘,一段陈旧的长城,记录着雄关漫道的风云变迁,承载着人文历史的厚重深远。
沿天门关东侧山岭向上行走,不远处有一座粉墙红瓦的城隍庙。随行的独路村王磊书记介绍:此庙的前身是一间孟姜女庙,独路村世辈都流传着孟姜女的相关故事,这些传说文化有待于专家学者的进一步挖掘和考证。从前的孟姜女庙,村里人(多为妇女)经常去烧香,每年的五月初三更是热闹,这风俗一直流传。孟姜女庙现在已不存在,村民在此又新建一间城隍庙。庙的建筑略显简朴,内有神像三尊,神像背后是群山绵延中的齐长城壁画,众人以此祈愿长城安然,护佑一方平安。
相传在这天门关下,曾有一座叫“燕子窝”的村庄,如今红石水库附近就是该村庄的所在地。燕窝子村在修建齐长城时自然形成,后来由于战乱灾荒等情况,该村又自然消失。燕窝子村真实的存在过,又真实的消失在历史的长河里。但战国时期,它却为建造齐长城的民夫提供了饮食与休养,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它也算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现在此地附近的燕窝崖,千亩山坡自然生长着成片的三裂绣线菊灌木,连绵不绝。每年初夏,团团簇簇,花开如云似雪,漫撒山野,故有“六月雪”之誉。花盛之时,远观此处群山跌宕,谷壑宽绰,皑皑茫茫,蔚为壮观,令人胸襟畅达。
独路村人自来勤劳朴实,坚贞勇敢,富有开创和牺牲精神。独路村作为早期的革命老区,也是有着丰富的红色革命文化的积淀和传承。独路村地处深山,交通不便,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因此抗日战争时期,大王庄镇独路村一带就是抗日根据地,开国中将廖容标在此留下了抵抗侵略者的历史印记。廖容标将军是一位参加过长征的红军战士,一九三七年秋天,被党中央从延安派来山东工作,次年四月,徂徕山起义的抗日武装整编为八路军山东人民抗日游击第四支队,廖容标担任司令员,在莱芜、泰安、新泰、邹县等地组织开展抗日活动,指挥部就设在独路村东北角的一处民宅里。当年八路军四支队、山东工作委员会泰安专署、章历县县政府、香山区委、八路军泰安一分区机关及修械所、染布厂、兵工厂等领导机关,都曾在独路村留下过战斗足迹。
板栗婆娑,流水潺潺。在后独路村原曹家大院,这个当时廖容标战地指挥所的旁边,有一口井和一眼泉,后来人们叫它“菩萨泉”和“菩萨井”,因廖容标将军被誉为菩萨司令而得名。当时这口井和这眼泉,为战士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饮用水,哪怕在最干旱的时节,它们也不曾断流。而今井泉依然清澈甘冽汩汩有声,为周边的村民供给着水源。历年来,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廖容标纪念馆旧址的保护,并于2018年7月,在原址进行了重新修葺,收集摆放了部分配套设施和老旧文物。走进廖容标战地指挥所,看着那些廖司令当年用过的电话机、枪械、油灯、桌椅和床铺,不禁为抗战时期抛头颅洒热血的将士们,所做的牺牲和贡献感慨万千,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这件件摆放展览的实物与资料,无不浓缩了抗战时期那些难忘的历史瞬间,为泰莱淄地区抗日战争史保存了珍贵的实证要物。
在瞻仰廖容标战地指挥所的过程中,同行的大王庄镇政府陈永孝主任,还动情地给我们讲述了抗日战争中“独路突围”的战斗故事:1941年,日寇对莱北根据地实行残酷的蚕食和分割,大槐树多处在济南、泰安、章丘、莱芜四县市交界处,群山连绵,是泰山抗日根据地之一,因此,对大槐树的扫荡更加频繁。这年初春,泰安专署、香山区委在独路村驻扎,并举办了一期抗日骨干培训班,为了保证机关和培训班安全,防止日伪骚扰,由十二团担任保卫工作。2月1日,天下起了鹅毛大雪,四周的山路都被大雪封住了。为了安全两名哨兵到迟步沟警戒,又派一名哨兵在村东山梁上放哨。当时,寒风怒吼,大雪纷飞。在迟步沟担任警戒的两名哨兵,禁不住风吹雪打,躲进一个羊圈里避风。大约晚上十二点左右,两人听到外边传来咯吱咯吱脚步声,立即跑出羊圈,呵问是谁?紧接着“嘭嘭”一阵枪响,两人躺在了血泊中,大批日伪军来偷袭独路机关驻地。凌晨两点,日伪军摸进了独路村,在东山放哨的哨兵,发现敌情后急忙鸣枪报警。由于风大枪声很弱,没有引起两级机关的警觉。哨兵本人在报警时,也被日伪军乱枪打死。鬼子摸进了村里,犬声狂起,驻在村西担任警卫的十二团和县大队才紧急集合,与日伪展开巷战,行署、区机关立即集合转移。黎明,雪仍在飘飘下着,部队撤到村北齐长城,以垛口为掩体,阻击敌人。到七点多钟,行署和区机关就安全撤离了敌人偷袭不成,撇下了十多具尸体,灰溜溜地撤走了。
近几年来,独路村两委在王磊书记的带领下,审时度势,不断调整发展思路,积极开拓创新。以齐长城天门关景区、农家乐休闲民宿、唐朝板栗园、廖容标指挥所旧址等为载体,深入挖掘绿色旅游文化、人文历史文化、红色革命文化,逐步形成了集观光度假、休闲养生、民俗体验、特色美食、研学教育等产业体系,实现了旅游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多元化的和谐发展。如今独路村的各项工作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认可,先后获得了“国家森林村庄”、“省级旅游特色村”、“省级文明村”、“山东省森林村居”、“市级美丽乡村”等称号及荣誉,为将来独路村的可持续性发展又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即将离开独路村时,忽然间在路边的石缝里,看见一株矮小的格桑花。秋阳下,它单薄枝叶上顶着两朵粉色菊瓣一样的花,开的那么自信和娇艳。格桑花的生命力极其顽强,不仅能够在高海拔的地区生长,而且还适应各种恶劣的自然环境。这棵美丽的格桑花,恰恰映照了独路村人坚韧顽强、不屈不挠的性格与精神。在这里,世世代代的独路村人虽居于深山峻岭,却用他们坚强的意志和信念与不利的自然条件作斗争,劈山开路,修塘筑坝,绿化荒岭,践行传统农作物与特色林果业并重,旅游观光与产业经营齐头发展的道路,硬生生地让这个闭塞的革命老区,走出了大山,走出了贫困,走进了富足祥和的美丽家园。
邹立文,莱芜人,山东省作协会员、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山东文学》《山西文学》《微型小说选刊》《故事会》《济南日报》等纸刊,有文章获奖,或被收录多种文学年度选本及试卷。

图书出版、文学、论文专著、
史志年鉴、族谱家史、
各种画册、国内单书号、丛书号、
电子音像号、高校老师、中小学教师、
医护、事业单位晋级、出版、印刷
艺术热线:
山东一城秋色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大家风范文库·诗词十六家》
《大家风范文库·散文十六家》
征稿进行中
13325115197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