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慢消失的“行头”
鲁海
所谓“行头”,一般指唱戏的道具之类。而在民间,许多走街串巷的生意人也有各自不同的“行头”。
有的行当直接吆喝。比如卖小鸡的,收废品的。卖小鸡的,鲁西地区叫卖声完全一致:“小鸡了嚯,卖小鸡了~~”。悠扬的高音,长长的拖腔,似乎约定俗成。至于谁人率先发出第一个“标准音”,无从考究。
“收破烂的”就没有那么规矩了,可谓五花八门。他们的喊声有的像唱:“大脚底儿,小脚底儿,使不着的塑料纸;破布头,烂套子,来换洋火么~~”,最后同样一个长长的拖腔。
有些生意使用“行头”,是不需要叫喊。换香油的,使用的“行头”(我们暂且称之为行头)是一个铜或铁质的拨浪鼓。一只手高高举起,声音清脆响亮而且也有约定俗成的韵律节奏。日久天长,两个甩动的皮锤把拨浪鼓打磨的铮明瓦亮。

卖豆腐的,敲梆子。用枣木、梨木或桃木等优质木材制作的梆子,类似戏曲中的乐器。木梆子中空有柄,其原理有点像胡琴的琴筒,它发出响亮而空鸣。
耍猴的,喜欢敲锣。铜锣一响,大家知道耍猴的来了。换泥娃娃有时候也用铜锣,不过他的铜锣个头小,细一条长绳。
染坊的行头是一个皮革制作的拨浪鼓。
扎簸箩、扎簸萁是一个长条状木片串联的器具。声音不大,很疲惫的样子。
锔盆子锔碗的,有的有行头,有的直接叫喊:“鋸盆么,鋸碗么呵,鋸琉璃盆么~~”。
这些东西大部分消失了。偶尔可以听到卖豆腐的、卖小鸡的叫卖声,其余的一律换成了小喇叭。
二十多年前,博平有个卖粽子的。他的叫卖有特点:“吃新的,买好的,江米白糖蜜枣的。卖粽子的又来了”。几乎是他的专利。二十多年后再见到卖粽子的,小伙子变成中年老汉,叫卖声换成了小喇叭。
有一年春天,在东昌府城南听到了卖小鸡的叫喊声。于是,寻声追赶,跟在人家后边跑老远听动静。卖小鸡的男人看我老是跟在后边,有些奇怪,停下自行车,问我干什么的。然后,莞尔一笑,又重复那悠扬的叫喊。卖小鸡的走远了,我不由自主地喊两声。只两声,路边唠嗑的妇女惊慌失措,四散而去。她们大概以为遇见了神经病,事实上,这个理解比较靠谱。
最近,在博平“四照楼”附近的农贸市场,还真听到了卖豆腐的梆子声。
这些原始的行头,原始的叫卖声陪伴着乡下人度过千百年历史,听起来亲切而温馨,又散发着浓浓的烟火气息。百姓们只闻其声,便心知肚明,有条不紊地安排着自己所要做的事情。
有的细心人收藏了一些行头,作为纪念,有的叫卖声就像非物质文化遗产那样,被珍藏到书本里去了,如果做成影像收藏起来,直观形象,意义更深。

作者简介:鲁海,本名胡振同,上学时期就喜欢文学,退下来后,写了一些诗歌,小小说、散文、札记等,散见于报刊,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