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歇性断食让身体发生什么变化?
《细胞》子刊详述全身22个器官受到的影响
对于很多想要减肥或是改善慢性病的人,间歇性断食或许早已不陌生。
间歇性断食不用刻意计算摄入了多少卡路里,只需要在每天或每周限制吃东西的时间窗口,比如每天24个小时里有8个小时属于“饭点”,其他16个小时不摄入卡路里,执行起来相对简单轻松。
而一些动物实验也表明间歇性断食对健康有益,甚至帮助实验动物延长寿命,进一步吸引了不少人尝试这种饮食方案。
那么,从根本上来说间歇性断食究竟是如何影响生物机体的呢?科学家们也在寻找答案。
日前,索尔克研究所(Salk Institute)的科研人员在让小鼠执行一段时间的间歇性断食后,对其全身22个器官系统的基因表达变化展开了详细分析。
基因表达指的是基因被激活并产生蛋白质的过程,体现了细胞对环境做出的反应。他们发表在《细胞》子刊Cell Metabolism上的分析结果表明,间歇性断食实际上重塑了全身基因表达。
而从这些基因表达变化中,科学家希望能够进一步揭示这类营养干预方法如何调节与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和癌症等特定疾病相关的基因。
具体来看,研究人员为两组年轻小鼠准备了模仿西方饮食的高热量饮食,唯一的差别就在一组小鼠可以随时进食,另一组小鼠间歇性断食,每天在其身体活动活跃期间有9个小时的进食窗口。七周之后,研究人员在24小时内每隔2小时收集了小鼠的组织样本进行转录组分析,检查全身基因表达在一天不同时间的变化。
分析的结果显示,不仅直接与营养代谢有关的肠道或肝脏等器官可以看到显著的基因表达变化,就连大脑中也有数千个基因的基因表达发生了改变。
肾上腺、下丘脑、胰腺等对激素调控至关重要的器官,有近40%的基因受到间歇性断食的影响。
这些变化可以解释为什么间歇性断食会对血糖、情绪、食欲等诸多方面产生影响。
总体而言,多达80%的小鼠基因在至少一种组织中因为间歇性断食而发生了基因表达的变化。
例如,参与炎症信号传导和甘油脂代谢的基因出现了表达下调,意味着间歇性断食有助于预防高热量饮食对生理健康的不利作用;
相反,参与RNA加工、蛋白质折叠和自噬的基因在间歇性断食后增加表达,而自噬增加、RNA和蛋白质稳态改善,都与逆转细胞衰老密切相关。
这项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发现是,间歇性断食让全身大多数组织的基因表达有更显著、更同步的昼夜节律,这个变化也意味着代谢的改善。
“每个细胞都有自己的昼夜变化规律,”研究负责人Satchidananda Panda教授指出,“我们发现,间歇性断食使它们的昼夜节律同步为两个高峰,一个在断食期间,一个在进食刚结束的时候。我们猜测,这种同步化可以让机体协调不同的过程。”
基于这些结果,研究团队还计划进一步查看在特定健康状态(例如动脉粥样硬化)下进行间歇性断食时可能给全身带来的影响,为干预疾病提供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