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忆中的春节
杨 敏
春节是中国人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古老节日,它是一种文化、一种习俗。我尤其喜欢老家轰轰烈烈、热热闹闹、无拘无束的春节。它留在我的心中,成为我心头的快乐源泉。
每每从腊月初十开始,村子里便陆续有人家开始杀猪,每个村子里一般都有一两个杀猪能手,这时他们当仁不让地轮番大显身手。杀猪的这一天大人们充实的忙碌,当四五个男子汉把猪牢牢地捆住时,怯生生的女孩子们便悄悄地躲进房中,用双手捂住耳朵,不忍心听到自己亲手喂养的猪在这生命最后时刻那般痛苦而悲壮的嚎叫。当女人们端着一盆满满的猪血走进厨房时,女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呼啦啦地围在男人身后,从他们手中接过刚从猪的脊背上拔下来的一根根硬硬的鬃毛,捋得整整齐齐用线绑好,等着货郎担来了便可换到各种颜色的花头绳。猪杀好后,女人们便起灶煮肉,并准备宴请帮忙的亲朋好友。大家说说笑笑、吃肉喝酒,院子里到处都是人,到处是笑声,使人们感觉到已经过春节了。
当正月真的到来时,社火也就开始了。
社火一般是由几个村子合伙玩耍,组成大队人马,有的打鼓,有的敲锣,有的扭秧歌……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社火队里的“老妖婆",老妖婆一般是由会出丑的男人装扮,头上戴着黑手帕,鬓角插上…一朵红艳艳的花,涂上脂粉,裤脚裹得紧紧的像个小脚老太婆,但其身手却十分矫健灵巧,右手拿着擀面杖,扭得特别欢。她的擀面杖随时会照准一个人有意识地戳去,人们一边嘻笑着躲躲闪闪,一边又渴望着会碰到自己,因为老妖婆的擀面杖只要碰到你,便会扫除你一年的晦气,带来新年的好运。
看完社火看柳琴戏,《三娘教子》《辕门斩子》《打渔杀家》等著名剧目那丝丝缕缕、飘飘渺渺的乡音乡韵暖暖地荡在心里。几十年来,那字正腔圆、高昂澎湃、甜美婉转、如泣如诉的唱腔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成为永远无法抹去的留恋。
我喜欢看社火看戏,更喜欢那些玩社火唱戏的人。
他们平日与天地为伍,面朝黄土,挥汗如雨,日夜耕作;春节时他们头扎雪白的毛巾,腰系长长的红绸,在鼓乐声里尽情吹奏生命的旅律,用自己强健的体魄和火热的心,朴实的情在浓郁的节日气氛中玩味快乐、演绎人生!这就是我的父辈、我的乡亲,小时候我在他们营造的喜气洋洋之中无忧无虑地抛撒童真,在他们创造的甜蜜蜜中体验着热闹、欢快和温馨……在我的眼里,春节是一种默默的情愫,是一种无形的真诚,是从心灵深处涌起的层层波动。春节里,人们虔诚祝福,无论男女老少,脸上都荡漾着一种传统的浪漫与深情,见面问一声“过年好”,一年的劳累和疲乏便会在欢声笑语中消失殆尽!
时间悄然滑过,当城里人不看春节晚会就觉得心里像缺了点什么时,农村人也从电视上认识了无数名人、明星。时代进步了、日子好过了,人们围着火炉、围着电视暖暖和和地过春节,渐渐地疏远了柳琴戏和社火,疏远了昔日旷野上的那份洒脱、豪迈和真情,而在我的心里,却永远怀念着老家的春节。
作者简介:
杨敏,生于1984年,山东潍坊人,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曾在《人民日报》《文汇报》《新华日报》《大众日报》《深圳特区报》《诗刊》《知音》《草堂》等报刊发表散文、诗歌等作品多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