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中海著《黄河传》连载34
《黄河传》
张中海 著

第九章 国家命脉(徐淮故道)(一)
“三藩、河务、漕运。”
——康熙书而悬之宫柱的三件大事
公元1128年为南宋建炎二年,东京留守司杜充弃城南逃,为阻金兵追击,在今河南滑县沙店集决堤,滚滚黄河,由此变天津入渤海改江苏涟水入黄海。黄河夺淮,前后历时727年。此为黄河历史上第四次大改道。系以水代兵的人为所致。
淮河自古就是南北漕运之孔道,它南系长江,北连黄河,每年都要通过此唯一运道,供给朝廷500万石—700万石左右的粮米百货。黄淮合流,给运道增添了运力,但以区区一河之槽容两河之水,且多泥沙,黄水要么把运道拦腰斩断,要么把运河之水全部截走,关乎一统天下的元及明清王朝的基本运转,徐淮故道又是怎样让统治者耿耿于一日不可忽也!以致清康熙帝在宫柱悬挂三件念念不忘的大事:“三藩、河务、漕运”。实际上,河务、漕运本一,长久来看,其分量远远超过三藩。
既然漕运已系王朝命脉于一线,那无论借淮刷黄,还是以黄保运,还是保陵—明祖陵,为不致运道中断,千塞万堵就成为保国家命脉的唯一手段与目的。以明潘季驯四任河督为例,终致使河防技术发展至登峰造极,由此也产生了完备的堤防文化—在神禹否定“堵”之后,“堵”,让堤防名正言顺。
正如任何事物本身都存二律背反,集万千矛盾于一身的母亲河,最终还是以身说法。1855年,一个翻滚就从兰阳铜瓦厢抽身而去,把故道扔在徐淮,变入黄海为再入渤海,完成近千年后又一大循环。
天真的人们可能会问,运道既艰,那为什么不开海运?清人李塨泣血上书:“罢漕。”并对罢漕运、开海运之现实意义与历史意义指出:“海运必宜复,不惟通漕,兼可于其中习水战,以防海寇也。”况世界范围内大航海时代已经到来,明朝也早有郑和七下西洋之举,但这一切都阻挡不了明王朝“海禁”,“不许片板出海!”及至大清,更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闭关锁国。以致看似固若金汤的国门在西方炮舰下—商品经济下—不堪一击,以致最后黄河也不跟他玩了。1840年鸦片战争的十五年后,黄河自河南铜瓦廂决口,黄河改道、运道淤废,清王朝才被迫发诏“弛海禁”。1872年,漕粮正式启用海路承运。
历史的危急关头,似乎还是母亲河给了天朝当头棒喝……
杜充决河肇始河移徐淮
公元1126年是宋靖康元年,春节刚过,元宵又至,年节的喜庆气氛中,东村锣鼓,西村狮舞。突然一天,现河南浚县的古黎阳桥上狼烟升起。狼烟就是号令,可当桥北的人们扶老携幼跑到河边时才发现,桥已不能过。
狼烟烧的不是烟墩的狼粪柴草,而是黎阳边的黄河河桥。叫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的绝望中,金兵已驰马而来……
对此,《宋史纪事本末》卷五六载:“河南守桥者望金兵旗帜,烧桥而遁。”继宋威武军大帅梁方平奔溃后,河北、河东路制置副使何灌及所率两万保滑州的大军,“亦望风迎溃”。
河东大将保的滑州,河西威武将保的浚县,就是四女台所在的地方。
这年发生的战乱就是:靖康之耻。
又过两年的1128年,东京留守司杜充弃城南逃,为了阻止金兵追击,在滑县李固渡也就是今滑县西南沙店集三里许决堤。黄河由此经李固渡东流经滑县之南,濮阳、东明之间,再经鲁西南的巨野、嘉祥、金乡一带流入泗水,由泗入淮。此次决河造成黄河历史上第四次大改道。
杜充决河前,黄河在天津附近入海。
黄河流经河北平原,经数千年泛决,故道纵横,地势淤高,相比之下,豫东、鲁西南地区就成了相对的低洼地区,故而黄河一旦南决,河水必向低洼处流去,并且在泛滥过程中不断南摆。而这种南摆,无论对于偏安江南的南宋还是刚入主中原的金人,似乎都成为自己的需要。南宋妄想以南摆的黄河成为阻止金兵继续南侵半壁江山之屏障,金朝也巴不得河越南泛越好,因之前金人侵占太原、河间三镇时,宋朝同意与其以黄河为界,黄河南移就意味着金朝疆域的自然扩大。金人挞懒说:“我初与中国议,可以河为之界,尔今新河且非我决……今当以新河为界,则可外御敌国,内扼叛亡,多有利吾国矣。” 以后随着绍兴和议,金得寸进尺,又以淮河中流为界,黄河下游尽入金域。
十二、十三世纪的黄河注定多灾多难,它存在本身也似乎成为时代的一个隐喻。杜充决河后的黄河并没有完全南流,从卫州决口涌出的洪水向东流动,至梁山泊以南分为两支,南支沿菏水故道入泗水经淮河注入黄海,谓南清河;北支自梁山泊入古济水道至沧州注入渤海,谓北清河。南流一支,在开封之东经陈留县至杞县汊口又分为北、中、南三支。杜充决河使黄河改道徐淮,三股入海,此时的黄淮海大平原以及以它为中心所辐射的大中华,也同时存在彼此鼎立的三个政权:偏安江南的南宋,入主中原的金国,以后席卷华夏的元朝。
1128—1140年间,宋金对峙;1209—1234年间,金元交战。1275年,宋元又兴兵。在此期间,黄河又两次被蒙古人决溢冲杀金人和宋人,黄河或为对峙疆界,或为攻防工具,由于几次决徙都是决流使南,造成黄河南趋,以至大约1180年北流大清河断绝,梁山泊干涸,淮河终被黄河统一。
二十六年后的1206年,成吉思汗建蒙古汗国,再九十年后的1271年,忽必烈改国号元,一统中华。
正如似猛兽的洪水决开一个口子就能破坏既定的规范,而一旦诸流归槽以后,新冲决而出的河道就成为正道,一统华夏的蒙古人开始考虑怎样向刚刚被他征服的汉族学习,怎样持家理财,怎样过上太平日子。
贾鲁治河,以保漕运
持家理财首要治水,只有黄河安流了,两岸才能种好庄稼,种好庄稼才能上缴更多赋税。还有更要紧的,只有稳住了黄河,才能保证漕运,才能保证江南税赋源源不断运至帝京。乱流归一,独受黄河之水的徐淮故道,决溢也才开始。
至正四年(1344),黄河在曹县白茅堤北决,豫东、鲁西南地区各州县皆遭水患,洪水沿会通河、北清河泛滥于两河沿岸的河间、济宁,方圆数千里,“民老弱昏垫,壮者流离四方”。灾害延续了七年之久,至正十一年,才在贾鲁主持下,开始治河。
“循行河道,考察地形,往复数千里,备得要害。为图上进二策:其一,议修筑北堤,以制横溃,则用工省;其一,议疏塞并举,挽河东行,使复故道,其功数倍。”《元史·贾鲁传》记述,“疏塞并举”的两次工程中,压轴戏是下埽堵塞决口,原来设计的三埽太短,不能控制突如其来的秋汛河势,最后用27艘满贮石块的大船,同时凿沉,才将口门堵住。
经贾鲁治理的河道,由今原阳西南黑洋山经今原阳、封丘荆隆口、中滦镇至开封陈桥,经今兰考东北、曹县、商丘、马牧集、萧县赵家圈,出徐州小浮桥入泗水。这段河道史称贾鲁河。
从1351年贾鲁治河到1391年河决,区区四十年,大河已经历元明两个朝代,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黄河又在原武黑洋山决口,原名为“大黄河”的贾鲁河,由于大势已去水流微弱,被称为“小黄河”。堵了决,决了又塞,从乱流归一到河、淮两水归一,这又让淮河如何受得!让以淮河为唯一孔道的漕运、皇家命脉如何受得!
从水路运皇粮古称漕运。我国六大古都无论长安、开封、洛阳,历史上人口都达百万左右,如此庞大的城市,特别是在当时农业发展水平有限的情况下,仅靠京畿之地给养难以支撑日常运转,秦汉隋唐的首都长安,都要从中原和江南调运数额巨大的粮食。这些船只沿黄河逆流而上,必须经过三门峡天险,水急浪高,经常人仰马翻,这也就是东周、东汉迁都和隋唐以洛阳为东都的重要原因之一。
运河具体分为以下三段。
公元603年所开自洛阳经山东临清,至河北涿郡一段,全长1000公里,为永济渠。
605年南拓洛阳至江苏清江即今淮安的运河,也是1000公里,谓通济渠。
610年所开从江苏镇江至杭州,400公里,为江南运河。
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起杭州,北至北京,长2700公里,跨地球10多个纬度,东南沿海和华北大平原,浙、苏、徽、豫、鲁、冀、京七省市,尽在其内。
黄河流经元朝明朝,皇都选在北京,作为漕河,开封、洛阳已无必要,于是他们便舍弃此段直接北通皇城。这就使运河从 2700 公里缩短为1700公里。
元代运河分以下几段:北京至通州称通惠河,长82公里;通州至天津称北运河,长186公里;天津到临清称南运河,长400公里;临清到台儿庄称鲁运河,长500公里;台儿庄到淮阴称中运河,长186公里;淮阳到瓜州称里运河,长180公里;镇江到杭州称江南运河,长330公里。此间,扬州是运河名邑,藉漕运之利,富甲江南。
国家根本,仰给江南,此是北宋对漕运作用的评价。正因为源源不断的粮米从富庶的江南源源不断的供给,历代王朝才维持了一时的繁荣或摇摇欲坠的统治。而每年从这条运道上来来往往的除去漕运船队,更有商贾、游人、墨客、邮差,一个运河交通网络,不仅促进了经济,还交流了文化,更重要的是还维持了一个中央集权国家对四面八方无所不遗的统治。
运河衰落起于19世纪中叶。1842年英军攻占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的镇江,封锁漕运,道光皇帝迅速求和,签《中英南京条约》。
1853年,太平天国事起,临清、苏杭均受重创,有些重要津渡粮仓甚至烧毁,漕运中断。1855年,黄河改道山东再入渤海,运河山东段淤废,从此漕运被迫改走海路。
1872年,洋务运动中新成立的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漕粮正式启用海船承运。
1911年,津浦铁路通车。从此,京杭运河一蹶不振。
“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
淮河发源于河南南阳桐柏山。南以大别山、江淮丘陵、通扬运河与长江为界,北以黄河南堤和泰山为界,与黄河流域毗邻,因流域有一名“淮”的短尾小鸟得名。为中国七大河之一。干流经河南、安徽、江苏,在淮安市响水县南部古云梯关入海,全长1000公里。
有着丰厚植被和源头59条支流的淮河,其较大支流,左岸有洪河、谷河、润河、颍河、涡河、濉河……右岸又史灌河、沣河、汲河、淠河等。
上游两岸山丘起伏,西、南及东部分别为伏牛山、桐柏山、大别山和沂蒙山,中游地势平缓,多丰腴洼地;下游地势低洼,大小湖泊星罗棋布。西南临山、东临黄海的地形地貌,使山海之间的淮河流域有着得天独厚的农业优势,又由于它自古就独流入海,在商代的甲骨文和西周的钟鼎文里,就屡屡有“ 淮”字出现。属地下河的淮河干流河槽深宽,与黄河、长江、济水同为“四渎”。
淮河还是中国南北方的自然分界线,中国1月零度等温线和800毫米年均等降水线大致沿淮河、秦岭一线分布。以北属暖温带半湿润区,以南属北亚热带湿润区,年平均气温为11℃—16℃。
兼南北优势的淮河流域类江南鱼米之乡,还由于漕运带来商业便利,使几千年来的淮河流域成为宜农、宜渔、宜商的中国最好的发展地区之一,所以有“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俗语。
可是,曾几何时,从12世纪起,历经七百余年的黄河夺淮,淮河终至湮废。及至1949年前,淮北地区已是水系紊乱、沟河淤阻,淮河干流被淤浅,下游受洪泽湖顶托宣泄不畅,域内洪涝灾害频仍。大雨大灾,小雨小灾,不雨旱灾、蝗灾。1949年以后多次治理,情况才有所改变。
黄河夺淮并非自南宋建炎二年始。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前168年)河决酸枣,东溃金堤,沿泗水入淮,是文字记载中黄河最早侵淮的史实。此后,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夏五月,宋太宗兴国八年(983)五月等年间,河决都曾多次侵淮入淮。
……
夺淮与侵淮不同。侵淮是指黄河南决分支侵窜淮河干支流,黄水虽在淮河流域局部泛滥,对淮河造成一定程度危害,但其仍未引起淮河的根本变化。夺淮则是黄河占淮河入海,形成黄河新的河道,老河道断流。1128年杜充决河,正是这种情况。
长期以来,人们心目中,黄河是四渎之宗,分量甚至超过了流量、流域倍于它的长江。相对来说,淮河给人的印象就是小河了,长度不及黄河1/5,流域只有黄河1/4,夹在黄河与长江的下游尾闾,弱小又卑微。
河势比较离不开流量,如果单就流量对比看,黄河在陕县年平均流量为1350立方米每秒,淮河在蚌埠为853立方米每秒,黄河是淮河的1.5倍。
而最大流量比较,淮河却比黄河大,约为1.1倍。因此就水量流势对比,两河还算均衡。
但从泥沙含量看,黄河多年均含沙量为每方 37.7 公斤,是淮河的100 倍。这才是差别,是黄河强势于淮河的体现,也是黄河夺淮的关键—泥沙。
万恭于万历初著述《 治水筌蹄》描述当时黄淮形势:淮本来“ 势故卑且弱”。“今全河舍河南之故道,并流徐、邳,经清河,而淮水自西来会,是二家也,不相统一。故河落则淮乘高而凌之,淮安以燥。秋水灌河,河恃势而骄……( 淮)与强河斗于清河,不能冲中坚则气丧,而溃散淮安之郊,暂为憩息,俟河之消锐,乃假道会弱河,始入海。淮安安得不病淮河哉!”
以区区体量,容全河之洪,淮河安得不病?且河多挟泥沙,长此以往,不仅占了淮之河道,还把淮从老道逐出,任由她泥沙俱下的肆行无忌。
朱元璋《黄河说》
……时刻听观,其势若万马奔驰,其状若大地轰马,其湍流之速,一息莫视。其山回石转之处,则水绕势盘旋如羊角,水底玲珑,因风激怒,涛飞泼天,则珠飞雨降。有时巨浪如堤,倏然而涌,横亘其河,使湍者缓,流者止,细浪者无文。良久之间,众流辐辏,其横亘之水将消,忽然一水周旋,则水底有声喑喑呜呜。
明帝朱元璋《黄河说》中间一节。时为1368年朱元璋应天府称帝不久,为帝都选择而进行的一次长达近一月的考察中,泛舟黄河所写下的篇章。
黄河夺淮后两河相汇,其汹涌磅礴不禁让这位千军万马的统帅色变。
又少时间,水中一穴若数十丈围,有如井状,上通天气,下至河底,俗呼旋涡也。其水为旋转急甚,中有飞者,上起去涡丈余,霏霏临岸,沸沸伤人。其流于两山峡之处,或直而湍,或曲而折,或绕石而旋,或复流以觞岸,或怒急而雪浪成堆,或使山倾地陷,或舟覆而楫摧,或巨鱼一尾之间,虽呼吸之际,早十里之程。若胎龙美之而出戏,或蜿之以一蜿,则渊深无底,四野成湖;若蜒之以一蜒,则瞬日千里,莫可止焉。斯水之急,乘利之物,则有若是耶!
兴起于黄河第四次大改道、黄河夺淮其间的元朝,先后灭金国、西夏、大理、南宋等政权,统一中国,结束了自五代十国以来的分裂局面,于1271年建立元朝,继位可汗的忽必烈,开拓了中国有史以来最辽阔的疆域。
东起日本海,西抵天山,北达贝加尔湖,南至暹罗。但在1368年朱元璋领导的农民军猛烈打击下寿终正寝。几股入淮又入黄海的黄河变漫流为主流,社会历史的河流却又一次大改道。
帝王原是放牛娃。朱元璋幼时曾因穷困饿死的父兄入殓无钱而受村民资助,给地主放牛,虽有吃喝,但那也未必就是一代帝王的最高理想,曾入黄觉寺出家为僧,那也是权宜之计。25岁那年,红巾军起事,终于让他有了成为英雄的时势。而他一入伙,就因过人的军事才华被部下奉为吴国公。此前,面对群雄争霸、前途不定的险恶局面,他采取谋士刘基所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战略举措,在完成自己足够的势力积蓄后,1367年以“驱除胡虏,恢复中华”为旗帜北伐中原,终于结束元朝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之后陆续平定西南、西北、东北等地,统一中国。
鉴于元朝的腐朽统治和元末的混乱,朱元璋在位期间,全面实行改革开放,政治上废除了丞相,以使大权专一,政令不受任何掣制的一捅到底;制度上强力推行廉政反腐;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经济上推进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解放奴婢,减免税赋,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文化上抓教育,兴科学,并不断加强对外交流,重建中华宗主国地位。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发展。
这一次视察黄河之前,他已命大将军率二十五万大军渡长江,越淮北,又长驱直入中原。在先占领山东的洪武初夏四月,又一举拿下河洛。秋八月,胡人均弃城逃逸,遁入北漠。冬天,又转战山西、河北,并乘胜追击,收复燕云各州。至此,朱家天下大局已定。
取天下后大都定哪,以前君王都说非中原不可,中原已在囊中,他要亲自去看看,但那时机务浩繁,“虽有山川秀丽,古今人之事迹,一时不暇歌咏”,只在秋八月于奉天门做了祭祀大礼。洪武初夏四月,一干舟楫,随他所兴,涉入大河。
……是时,春水方既,潦水初兴,江无波涛,日无酷暑,时在清和,利征旦吉。舟入运河,舍半抵广陵,三日至淮阴,舟师入淮。
是日,巽上风多,扬帆飞帜,不二时而达河、淮二水相合之处。
见水分两道,清浊如界,并流二十余里,方乃混沌东注。既而越淮入河,方觉水上同流,极浊而无清,至黄而无黑,更无他色,所以古今称黄河,宜其然也。
舟行三旬,昼夜居斯水上……
于是他看到了本节开头所绘大河磅礴之势。
壮哉,神河!
壮哉,我的河!
斯水,人云神水,每患于中国,为民害者多矣。朕亲游斯上,观斯水之势,遇两山之间,河狭流急,宜其然欤!至于平原旷野,则东荡西坍,使桑田变迁,水势少漫,亦宜其然欤!此坚柔之所申,孰谓有神者欤?若非河之无神,却乃有之。所以有之者,极浊而难澄,滔滔东注,亘古今而不息,此久常者也。忽然而极清,人影皆毫厘洞见。如此者,或千百里,或数十里,斯可谓神者焉。故上古人君载在祀典,畏之,祀之,为民祈福焉。
今朕得观斯水,挟直处如径如弦,凡山回石起之处,则盘若羊肠。若河阴以达于徐、宿,地旷而原平,则不然。斯水汗汗漫漫,浩浩荡荡,有不可测焉。
相对汉唐的黄金时代,有学者把明王朝统治时期称为中国历史上的大黑暗时代。此前,中国文明远超过西洋,13世纪马可波罗眼中的中国,简直就是遍地黄金,可14世纪明王朝采取愚民政策,大黑暗时代开始,对所有外来文化仇视,中国遂跟西洋隔绝并拉大距离。
一个没上一天学的放牛娃,一个戎马一生的征战者,能出此文?
一个历代帝王中唯一出身贫雇农、根正苗红的造反者,以武力夺取天下,把专制统治推到极致,在其鼎盛时以“朝贡”“海禁”闭关锁国,作国家命脉之保障,以讫江山永年,或许不是一厢情愿?
为堤防正名:谓之“太行”,双重堤防
朱元璋建明政权时,黄河处漫流状态,又加之明都在南京,漕运作用与王朝联系不大,所以,朱王朝只“护旧堤”堵决口,未兴建大工。
永乐初年的1403年,经叔侄相煎的“靖南之役”后,明王朝迁都北京,确保漕运成为朝政头等大事。不能让黄河北决,冲淤山东境内的会通河;不能让黄河改道北去,使徐州至清口这段黄运合一的河道缺水;故而全力挽河南行。永乐四年(1406),修堤阳武黄河北岸,八年,河决开封,又命宋礼发民丁十万主持治河;以后又有宣德六年、弘治二年反复修治,河仍迁徙不定。
弘治五年的1492年,河复决金龙口黄陵岗,北至张秋运河冲决堤防。
七年,刘大夏发军民十二万,先疏浚上流,开浚黄陵岗贾鲁旧道四百余里,由曹县出徐州,开浚荥泽孙家渡口新河七十余里,引水南下入颖。开浚祥符淤河由陈留至归德,再分二支,一入亳州涡河,一入濉河至宿迁小河口,塞张秋决口成功。同时北岸修“太行堤”,清《胙城县志》记载,西起胙城,历滑县、长垣、东明、曹州,抵虞里,成双重提防。该堤“南挡洪水,北拦风沙”,被誉为“古胙地第一大抗洪防沙工程”。
至清嘉庆八年(1529),这里又筑单县、经丰县、至沛县大堤一百四十里。嘉庆十四年,刘天和接筑长堤,自曹县八里湾起至单县侯家村,计长八十里。于是,上自河南原武,下迄曹、单、沛,河北岸七八百里均有坚厚大堤,并且二重,牢牢把守,以确保河不北决而悉入运道、入淮。
大堤头枕太行,脚踏长垣,所以刘大夏把此堤命名为“太行堤”。
太行山又名五行山、女娲山,位山西省与华北平原之间,是中国东部地区的重要地理分界线,在史前或史后的黄河造陆运动中,它有着怎么估量也不显过分的作用。一方面,它东部山坡形成的河流进入河北平原汇入海河水系,西南部沁河水系向南汇入黄河,无论流量还是河流所挟带的泥沙,都给已接近入海口的黄河以最后也是最大的推动;另一方面,它绵延四百公里的东北—西南走向,直接给黄河以东北入渤海的流向;再往西,即便桀骜不驯的黄河,也只能贴着它的山脚流淌而不得进犯半步。
给堤防以太行的命名,又加之双重,寄托了一代又一代治河人包括帝王梦寐以求的理想。

个人简介:张中海,50后,山东临朐人,业余诗作者。落生时挨饿,上学时停课,没毕业继业。70年代以农为业,诗为余;80年代以教为业,诗仍余;90年代以商为业,余不见。后业终,余存。余孽。
上世纪80年代有诗集《泥土的诗》、《现代田园诗》、《田园的忧郁》三种;2015年后有《混迹与自白》、《雁哨》两种。另有短篇小说《青春墓志铭》《一片光明》、传记文学《一个空战老兵的非凡人生》《黄河传》多种。
13325115197

策展、推介、评论、代理、销售、
图书、画册、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