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轼是煮茶的行家。宋神宗元丰四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是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深夜,大雪初晴,睡梦中的苏轼用雪水烹煮最名贵的北苑贡茶“小龙团”,且有美人端茶歌舞,好不惬意,于是他兴致勃发,饮茶吟诗。然醒来后竟是南柯一梦。他立即把所记梦中残句续为两首回文诗,其一云:“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江。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用活火煎茶,用新杯品饮,才能品出茶的味道。
苏轼人生多舛,仕途曲折,但他生性豁达,即使被贬到荒蛮之地儋州仍然与茶为友。他作于元符三年春的《汲江煎茶》曰:“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诗中描写了从取水、煎茶到饮茶的全过程,表现了诗人通达从容的人生态度。诗人借景抒情,以茶聊以慰藉的思乡之情。
古人认为,雪,凝天地之灵气,无瑕至纯,是煮茶的上品之水。以柴薪烧化雪水烹茶,其味更清冽,更具穿透力。陆游的《雪后煎茶》诗云:“雪液清甘涨井泉,自携茶灶就烹煎。一毫无复关心事,不枉人间住百年。”诗人逸兴遄飞,一边欣赏雪景,一边烹雪煎茶,抛却尘虑,品茶观景,不枉世间潇洒走一回,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浪漫。“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一生淡泊名利,在冬日雪后的寒夜,无童仆,自烹茶,自扫雪,燃灯一盏,以书卷为伴。“寒窗里,烹茶扫雪,一碗读书灯”,那种旷达闲适、自得其乐的生活溢于言表。清代剧作家李渔,性情儒雅,无意仕进,喜爱雪水茶。他有《煮雪》诗描述了煮雪烹茶的体验:“鹅毛小帚掠干泉,撮入银铛夹冻煎。天性自寒难得热,本来无染莫教煎。比初虽减三分白,过后应输一味鲜。更喜轻烟浮竹杪,鹤飞不避似相怜。”
若用花瓣之上的雪,或者是未落地之雪,用来煮茶,最为美妙。清代学者震钧尤喜欢饮茶,他在《茶说》中说:“雪水味清,然有土气,以洁瓮储之,经年始可饮。”《红楼梦》金陵十二钗之一的妙玉煮茶就达到了这种境界。她在玄墓蟠香寺收梅花上雪,装在鬼脸青的花瓮里,埋在地下五年,还要有黛玉这般清雅妙人,方可开封取雪煮茶。宝玉细细品过后,自觉清茶有味,还有淡淡花香,便赞赏不绝。宝玉确是品茶高手,曾作《冬夜即事》云:“却喜侍儿知试茗,扫将新雪及时烹。”
围炉煮茶之所以能在现代人中流行,这与人们追求传统文化、返璞归真有关。在古色古香的氛围里,用传统的茶具、燃料,烹煮中式茶饮,再搭配柿子、红薯、砂糖橘、花生等天然零食,忘却忧愁烦恼,“偷得浮生半日闲”,聊天叙旧,未必不是现代生活中的一桩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