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章:转学
作者/周中华
1964年的一个夏天,河东小学的校园里上课钟声刚刚敲过,刹那间活蹦乱跳的孩子们一个个的立即钻进教室,等待着下一节课的开始。说的是钟声,实际是悬挂在木架上的一块铁板。刘桂英老师推开了二年级一班的教室门,带着一名陌生的女生走上讲台。班长李天胜一声“起立”,全班同学立即齐刷刷的站起来,异口同声的喊道:“老师好!“
刘桂英老师亲切的回应:“同学们好!请坐下。“
大家全部坐下,刘桂英老师扶了一下眼镜,带着刚刚进来的这位陌生女生说:“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来的同学,她叫李静。以后你们要相互学习,相互帮助。“老师说完,指着一个空位子,让李静坐在那里。
李静是从城里转学到河东小学的插班生。人长的非常漂亮,气质也非常的好。五官和相貌令人羡慕,穿一件粉色的花格子上衣,学生蓝的裤子,留着农村人少有的短发,脖子上还围着鲜红的红领巾。这对于二年级一班的同学们也是一个很大的身份信号,因为全班的36名同学中只有6名加入了少先队。这可以证明李静肯定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
老师指定的空位子旁边也是一位女生,她叫李双。李静背着书包走到空位子处,向李双点点头,然后小心翼翼的坐下,伸手与李双握手,并且小声说:”以后我们俩就是同桌。”李双点点头,露出了一丝的微笑。
李静和大家一样,打开课本,进入了安安静静的听课中。
说到这里,已经出现了一个李静,一个李双,这就是我要以这一对同桌为主线而描述的故事。所以我要从李静和李双的家庭背景开始:
李静是1956年出生在一个老干部家庭。父亲是李奉儒,参加过解放战争,由于是中医世家,解放后在山城市人民医院任主任医师。妈妈是山城市人民医院的护士。李静的出生,给这个书香门第的家庭带来了阳光,带来了快乐。父亲李奉儒用大堂屋里的一副字画“静心慎事”的字头给宝贝闺女起名为李静。其寓意可想而知。好景不长,1957年,李奉儒在整风运动中被停职。1958年被撤职。1964年全家被下放到坝上农村河东公社从事农村建设,成为了农村户口。由于河东公社医院缺人,李静的父亲李奉儒安排在公社医院上班,李静的母亲张秀云和李静的弟弟李民、妹妹李慧都成了河东地地道道的农民。正在山城市小学读二年级的李静,不得不转学到了河东小学读书。这就是故事开头的一幕。
再说李双,从李双的爷爷奶奶就是河东的老户,自然李双就是这里土生土长的河东人。父亲李发财没有什么文化,靠自己的妹妹与沟道一家达成兑换亲,娶了一个媳妇叫王玉花,虽然李发财有一些小毛病,王玉花牵扯兑换亲的复杂关系一直没有太挑剔丈夫的小毛病。李双出生那天晚上,李发财仍然去看露天电影。回来以后,看到丈母娘已经为媳妇接生完了,还美滋滋的给女儿起名叫双双,以后大名就叫李双。因为他今晚看的电影就是《李双双》。是李发财希望自己的女儿成为像电影里的李双双一样漂亮,还是希望女儿像李双双一样的聪明能干,还是看了电影心血来潮,那就不得而知。
李静坐到了李双的旁边,安安静静的看着老师在讲台上讲课,一边听讲,一边在小本子上记着老师讲的点点滴滴。而李双自从李静坐在她旁边就用一种特别的眼光扫视着李静的上上下下。然后再看看自己的上上下下,心里总是觉得特别的不一样。为什么城里人穿什么都这样好看? 自己究竟差在哪儿啊!
说实在的,李双也很漂亮,粉凸凸的小脸透着红韵,两条大辫子又黑又亮,父母也把自己顶在头上,抱在怀里,给自己穿最好的衣服,可就是比不上李静。整个一堂课就这样稀里糊涂的过去了,老师都讲了一些什么,李双全然不知。一种小小的思绪困扰在自己的脑海中。
外面的下课钟声敲响的时候,老师安排了作业,宣布下课。
同学们争先恐后的挤出教室,争取校园里的室外释放十分钟。有的女孩子在组织跳绳,有的跳房房,男孩子在打阎王,柄杏核,有的在打宝,整个校园内充满了快乐的笑声。
李静和李双成为了同桌的第一天,李双拉着李静的手,要和她一起去跳绳,从此以后,注定了她们俩成为几十年的闺蜜,迈出了第一步。

第三章:相识
作者/周中华
李静和李双一起走出教室,去和女同学们准备跳绳,可是大家都看的从城里来的李静就是和农村的女孩子不一样,农村的女孩子也没有留短发的,李静的短发显得那么有气质,那么阳光,有些女孩子都想伸手去摸摸李静的短发。同学们的举动让拉着李静的李双心里感觉美滋滋的。毕竟李静是李双的同桌,也是李双把李静拉到这里玩的,李双的心里免不了有一种自豪感。
最后一节课是课外活动。老师组织同学们玩“找朋友”的游戏。男同学围成一个大圈,女同学们在男同学围成的大圈里再围成一个小圈,两个圈在不同方向旋转,每个同学一边旋转,一边跳着唱着《找朋友》的游戏歌:“找呀找呀找朋友,我要找个好朋友,敬个礼,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再见!”在这个游戏第一次需要停下来,男同学和女同学完成“敬个礼,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敬礼与握手的时候,李静对面停下来的男同学正好是班长李天胜。李静非常大方自如的与李天胜完成了“敬个礼,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的一连贯动作,而班长李天胜的动作显得有些拘束,要不是李静的动作娴熟自如,都像李天胜这样的拘束,恐怕在同学们面前可要丢丑了。
课外游戏结束以后,李双早早的拉起了李静的手,一起回到了教室。从此两个人亲如姐妹,形影不离。
说起李双,人长的漂亮,细皮嫩肉在班里没人能比,就连新来的李静论皮肤也比不过李双的皮肤细嫩。别看是土生土长的河东农村人,脸蛋细嫩的快要滴水一样。李双的人才不错,再加上特有的细嫩皮肤,自然在同学们面前有一种自豪感,有时候有一种飘飘然的感觉,就是因为这个,同学们都不大喜欢和她玩。李静的到来,李双就像找到了一个久违的知己一样,而且李静学习好,又有城里人的气质,对人温和,从来也没有那小心眼的个性,待人包容性特别的宽厚。所以李双希望珍惜李静这个同桌,也好消除自己在班里的孤独感。
而李静,人虽然长得漂亮,而且非常有气质,但是从来没有因为这个而自豪或自得。一向都是低调做事,和气为人。李静在家里排行老大,下面有一个弟弟李民,还有一个妹妹李慧。李静上学以后也一直在帮助妈妈照顾弟弟妹妹。在弟弟妹妹面前不仅仅像一个大姐姐,更像是妈妈一样的呵护着弟弟妹妹。而且从小受书香门第的熏陶,为人处事非常宽厚待人。在李静的眼里没有人与人的隔阂,更没有那么多的成见。
自从李静和李双成为同桌以后,对李双的学习有了很大的提高。李静从小受家庭文化的影响,再加上自己酷爱学习,在城里就已经是班长了,并且在一年级就加入了少年先锋队,戴上了红领巾。来到河东小学,在二年级一班更显得在班里同学们中成为了佼佼者。李双有不明白的地方,李静自然会耐心的给予辅导。渐渐地,李静在李双心目中不仅仅是羡慕,似乎有一种嫉妒的感觉。
李静的出现,不仅仅对李双的学习有了促进,而且对李双的穿衣打扮也有了很大的促进。一向不喜欢短头发的李双,也学着李静的发型,剪成了短头发。李双剪成短头发第一天走进教室的时候,还引起了很多同学的热议,有的说好看,有的说难看死了,褒贬不一,弄的李双脸色一会红,一会白。还有的同学直接说:“土疙瘩就是土疙瘩,剪了短头发还是土疙瘩。”气的李双本来就非常细嫩的皮肤,涨红的快要渗出水似得。头发剪已经剪了,不可能短时间内能想变回原来的长辫子,就能够变回长辫子的。同学们愿意说就让她们去说吧,只要李静对自己好就行了。
李静摸摸李双刚刚剪成的短头发,左右仔细看看说:“本来就挺好的啊,显得挺阳光,挺精神的啊,而且梳洗也比以前方便多了,是不是啊?”李双看看李静笑眯眯的表情,感觉心里暖烘烘的。
放学的钟声已经敲响,同学们陆陆续续走出校园。李双和李静的家都在学校的西北方,两个人能够同路几百米。所以两个人挎着书包肩并肩的走出校园,一起向回家的方向一边走,一边说着话。
李双家在河东的正西边,是标准的六十年代的坝上农家院落。三间正房,都是清一色的碱土房,灰色的外墙,灰色的屋顶。房屋结构是一堂两屋,堂屋里的锅台与东屋里的火炕连接,做饭的烟火通过火道在火炕里盘旋后从烟囱排出室外。坝上地区气温较低,冬天取暖主要靠火炕取暖。做饭烧的主要是桔草和牛粪干或马粪蛋。从锅台穿墙进入火炕的地方叫锅嗓子,这里的温度最高,所以火烟穿过锅嗓子,就立即被分解到三条炕洞中,然后打一个转折,三条炕洞的火烟合并到一条炕洞,然后从烟囱排出,这样的火炕结构叫“三吹一”,“三吹一”的火炕结构会使火炕受热均匀,烟囱的吸力也比较大。为了控制烟囱的吸力,在烟囱通道下方还设有插烟板,用以控制烟囱的吸力。
在农村,火炕的睡觉位置一般是母亲和最小的孩子在炕头,其次是父亲,依次的按小轮大一直排到后炕。李双家一共就四口人。夏天的时候,李双的哥哥李喜在堂西屋一个人睡,时不时的李双的妈妈给西屋的火炕烧一把火,免得火炕返潮,睡坏了身体。天气冷了的时候,烧两盘炕就有些浪费,一家四口只能睡在一盘火炕上。两间小西房是柴房,主要堆积一些农具和牛粪或马粪,独家独院。因为进入了人民公社,家家户户没有牲畜,最多有的猪圈和鸡窝。
在河东,几百户人家,一千多口人,几乎没有大的贫富差距,家家如此,户户一样。院子的结构,房子的结构,就连一盘炕睡觉的位置分布也大同小异。李双的家是这样,其他家庭也是这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