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回连队
原汽车连文书 赵处亮

2017 年,杜云凯老战友登高举旗,振臂一呼,众友响应,“汽车 连”微信群应运而生,全国各地四面八方的老战友汇聚在微信群里。 不在一起,却能天天问好;不曾见面,却在常常聊天。特别是温世会、 王家富、钟起尧、梁溅明、杨正全、谢成勤、程玉瑚、赵林龙等战友 最为活跃。“汽车连”微信群成为虚拟而又存在,半真而又半假的“连 队”。当我在战友们的“鞭炮燃放”中入群后,我激动的流下了热泪, 深情地写下了《回连队》一文。此文在“汽车连”微信群与大家见面 后,被《孝义文艺》杂志刊载,并选入《情满孝河》一书,成为我奉 献给战友和社会的一点精神食粮。 苍天有情,两年后的今天,我和我的战友们真的回到了连队,回到我们阔别四十二年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陕南安康汽车连旧 址。老战友见面,分外亲切,故地重游,感慨万千,有感而发,不吐 不快。随即再动拙笔,命题为《再回连队》,作为我在“汽车连老战 友安康聚会与故地重游座谈会”上的发言,也作为我奉献给读者的又 一散文新作。依我之见,《再回连队》比《回连队》更真实,更动情, 更有意义。

阳春三月的陕南,桃红柳绿,油菜花香,巴山在拥抱,汉水在欢 唱。这是一个美丽而难忘的地方,这是一个我们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 方——安康。安康,我们回来了!安康,我们铁道兵二师七团汽车连 的老战友回来了!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我们这些热血青年响应 祖国的召唤,怀着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崇高愿望,从祖国四面八方汇 聚在这里,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二师七团汽车连的一名战士。 我们唱着《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的军歌,参加了祖国的三线建设— —襄渝铁路修建工程。蒲溪河边,留下了我们新兵训练摸爬滚打的足 迹;巴蕉口上,留下了我们刻苦学习努力工作的身影;高坝深处,刻下了我们安全驾驶修理保养的印记;滚滩山上,洒下了我们军民团结 艰苦奋斗的汗水。在那个火红的年代里,我们连的干部战士,新老战友,朝夕相处,互相帮助,共同工作,并肩战斗,结下了深厚友谊。 大巴山高,没有我们英雄的铁道兵战士志气高;汉江水深,没有我们 汽车连战友之间的情谊深;油菜花香,没有我们奉献出的钢铁巨龙硕果香。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有聚必有分。一九七七年三月,我退伍离开部队时,战友们依依惜别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记忆忧新。不能 忘记,我们的排长何怀杰为我赠言:
同一战壕肩并肩,战斗相依整四年。
惜别赠言祝密友,在新岗位谱新篇。
不能忘记,我的前任老文书,时任团政治处干事的杜云凯,用生花妙笔为我赠送了热情洋溢的散文诗:
亲爱的小赵,
听说你就要走了,
惜别之情在我的心房缠绕。
在这分别时刻越来越近的时候,
我没有珍贵的礼物分毫,
写一首充满激情的散文诗,
伴您走向新生活的怀抱 ……
亲爱的小赵, 往事如烟,
战友情一言难表。
紫阳高坝,
我们在汽车连相识相交;
芭蕉口岸,
我们在政治处谈心欢笑;
接兵途中,
我们在火车上研讨文稿;
旅馆夜半,
我们尽情地讲述着三国的故事;
林荫小道,
我们欢快地唱着洪湖的歌谣;
沙琅公社,
留下了我们接兵工作的足迹;
水东镇外,
我们一起欣赏过大海的波涛。

杜云凯干事赠我的散文诗, 可以说是情真意切,文采飞扬。 美文在印有“中国人民解放军 89307 部队信笺”的白纸上用原 珠笔书写,笔势雄健洒脱,娟秀 多姿,如行云流水,笔走龙蛇, 正是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我 一直视为珍宝。但很不幸,这么 多年来我先后搬了五次家,这一 珍贵礼物在最后一次搬家中不慎遗失,实感遗憾。以上没有叙完的半 篇散文诗,也仅凭我的记忆而言,很不准确,杜干事的华章美诗远比 我的上述记忆好得多,请杜干事谅解和指正。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我们的老战友光荣退伍后,各自回到不同 工作岗位上,继续为祖国做贡献,成为地方各条战线建设的骨干和生 力军。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们铁道兵部队集体转到地方工作也已 近四十年。我们从新战士变成了老战士,从青年人变成了银发族,但是战友们在部队养成的好思想好作风没有变,在部队学到的知识和才干没有变,特别是我们战友之间的深情厚谊和那份永远的牵挂没有变。
这里,我要以浓墨重彩夸一夸我们的“汽车连”微信群,我要激 情满怀赞一赞群主杜云凯。2018 年元月,汽车连福建籍战友刘金付 突患肺癌,被同城战友急送福安市闽东医院抢救。危难时,当地战友 出钱出力,全力施助。消息不胫而走,在杜云凯战友的带头和倡议下,原铁道兵二师、七团、汽车连 Q 群、汽车连微信群战友闻风而动, 慷慨解囊,一笔笔捐款汇往福建,共计四万余元,以解燃眉。我本人 也以区区 200 元红包打给正在组织捐款的群主、湖北籍战友杜云凯,以表心意。2月 28 日,二师战友群群主郑建平(女),七团汽车连群主杜云凯受福建吴慰祖等战友相邀,带着全群战友的嘱托,辗转千里前往福建福安探望。杜云凯战友除送上战友们的全部捐款外,还为刘金付战友送上自己写的《金付,请留步》的慰问诗篇,给金付战友以最大的精神慰藉:
金付,请留步!
休去试足黄泉路!
Q 群旗帜擎君手,
不可覆!
……
金付,请留步!
奈何桥上无归途!
勿忘网约尚存,
华章待书。
……
金付,请留步!
忘情水毒!
莫负战友挽留情,
千百度!
探视分手后,刘金付战友在病榻上用颤抖的笔,饱蘸动情的泪, 写下了《病榻感言》:
有感杜云凯、郑建平战友受原师、团战友之托,赴闽探视我于病榻中……
千里迢迢赴闽东,只为探我病榻中。
捎来战友多问候,奉送关爱万千重。
多年未见杜兄面,沧桑难改仁慈容。
双手紧握兄长手,纵横老泪落前胸。
建平豆蔻从军旅,万绿丛中一点红。
今日脱去战时袍,再现沉鱼落雁容。
杜兄祝愿榻前语,建平祈福耳边送。
句句问候如灵丹,病体顿觉三分松。
转瞬依依作别时,难止老泪似泉涌。
虽非一母同胞生,战友情意血水浓。
来世有缘从军旅,还在铁兵队伍中。
志在四方军歌亮,我举战旗猎猎红。
——刘金付 2018 年 3 月 9 日于闽东医院病榻抖笔而作
读着杜云凯战友的慰问诗,再读刘金付战友的感言篇,不禁使人为之动情,泪眼朦胧。这不正如我前面所言:汉江水深,没有我们战 友之间的情谊深。金付战友在暖暖的情意中走了,老战友们用实际行 动诠释了最真挚的战友情。
话再说回两年前我写的《回连队》一文。“回连队”这个标题的著作权其实是杜云凯战友,我只不过是个“拿来主义”者。1975 年 7 国庆前夕,从汽车连支书岗位上提拔为团政治处干事的杜云凯特为老连队墙报《国庆专刊》写了一首题为《回连队》的散文诗,并专程送 回到我的手里。我当时任汽车一连墙报组组长兼主编,小书法家魏永 峰和小画家张希良为墙报组成员。我们三人常常在阅览室加班制作墙 报。每逢元旦、五一、七一、八一、国庆,我们发动全连战友为墙报 写稿,经过我们的编辑、排版、书写和插图,总能为战友们献上一期 图文并茂的墙报,成为战友们的一份精神食粮。我们连的墙报,被誉 为全团最佳墙报。1975 年的《国庆专刊》,我们在墙报头条浓墨重彩 的推出了杜云凯战友的散文诗《回连队》。美诗一出,墙报生辉,好评如潮。我至今记得这篇散文诗的开头:
一个初秋的早晨,
道道霞光万丈。
我又一次回家来了,
把首长和战友们探望。
……
杜干事的美文,使我欣喜万分,受益匪浅,他“回连队”的标题, 四十年后就为我所用了。更有意思的是,在回到微信群“连队”两年 后的今天,在离开连队四十二年后的今天,我们战友们真正的回连队 了。这三回连队,既是杜云凯老战友的神来之笔,又都是他的鼎力助 推和精心组织,同时也是汽车连老战友对连队的永远眷恋和牵挂,是 战友们心中永远不散的军魂和情谊。
说到我们连队的墙报,又不得不提到我们的印制的一本小册子 《战地新诗》。1975 年 9 月 20 日,我们墙报组突发奇想,决定将墙 报上刊登过的战友们的优秀诗歌编印成册,命名为汽车一连《战地新诗》。那时候别说是电脑设备,连铅字打印也没有,只有一架油印机,一桶油墨,一根铁笔和一卷蜡纸。很快,由我编辑,魏永峰刻字,张希良插图而成的小册子散发着油墨的芳香面世了,虽然丑陋,却被誉 为是连队首创。这本小册子虽然被指导员柳新坤所支持,为战友们所喜爱,却不被团政治处某主任所苟同,说这是未经国家批准擅自出的书。我当时听了传达,吃惊不小。今天,我把保存了44年的这本小册子带来了。这本所谓的书,现在看来,这哪里是书,简直是小孩子们的过家家玩意。
回来了,紫阳高坝!回来了,安康滚滩!回来了,四十二年前我 们曾经生活战斗过的地方!我和当年同在连部的任天保战友同行,我和当年同在一个班的魏兴义战友同行,我和我们尊敬的老排长何怀杰同行。我和我尊敬的领导、兄长、老师、文友杜云凯同行,我和当年汽车连的许多老战友们同行。我们热烈地拥抱,我们紧紧地握手。 我们故地重游,回忆往事;我们驻足旧址,感慨万千;我们历数战友与首长,惊闻有人已作古,悲从中来。正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阳余光连长,柳新坤指导员,你们在哪里?魏泽林班长,李仕林班长,你们在哪里?张仁春战友、吴明山战友、缪奶柱战友,你们在哪里?当年我们墙报组的魏永峰战友、张希良战友,你们在哪里?当年我的继任文书李正举战友,你在哪里?你们为什么走的这么早?你们为什么走的这样急? 让怀念你们的战友扼腕叹息,潸然泪下,让思念你们的老伴和儿女肝肠痛断,伤感无限。

人是很坚强的,又是很脆弱的。
当年英雄的铁道兵战士在自然环境十分恶劣,机械化程度又很低 的情况下,硬是凭着自己的一双手,凭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 大无畏精神,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将这条钢铁长龙穿越千山万水, 筑成了这条钢铁运输线——从湖北襄樊到重庆的襄渝铁路线,这不正 是人的坚强吗?
当年在这里艰苦奋斗的铁骨铮铮的战友与首长,转业退伍回到地 方后,竟然是说走就走了,走的如同树上的秋叶落地,悄无声息。人, 难道真的是天地间的匆匆过客?难道真的是“人生一世,草木一秋”? 这不正是人的脆弱吗?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的确,生老病死,悲欢离合,寒 来暑往,沧海桑田,四十二年都只是转眼一瞬,却已是天翻地覆,物 是人非。我们的战友走的已经走了,健在的战友脸上也已刻上了道道 年轮,成为名副其实的老兵,有的则已是望七之年。我们不服老,但要承认老,我们不怕老,但要珍惜老,安度老。
亲爱的战友们,“相见时难别亦难”。我由衷的希望老战友们这次 分别后要多加联系,互相帮助,珍惜时间,珍惜友谊,为社会为家庭 发挥余热,特别是希望老战友们保重好自己的身体,劳逸结合,张弛 有度,不为赚钱工作,而为兴趣做事,以充实晚年生活,健健康康迈 入小康社会,欢欢喜喜看到台湾回归,精精彩彩活到人生百岁。
最后,我以一首打油诗结束我的发言:
阳春三月百花艳,战友聚会汉江边。
大巴山脚寻旧址,安康城下忆当年。
英雄铁兵多壮志,终将襄渝一线牵。
举杯痛饮团圆酒,情谊永在天地间。
槛外人 202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