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间的年节
豫南杨
20230106
年节,是中国古老隆重的节期,礼仪多,时间长,有过了“腊八”就是年的说法。
腊八就是农历腊月初八日,为平安日、百神施恩日、穷人婚嫁老日子,是夜吃五谷杂粮饭,得名“八宝粥”。过了腊八节,人们除旧布新,开始“忙年”:写春联、缝新衣、做新鞋、扫扬尘、砍柴火、挖梪子、磨豆腐、打糍粑、杀年猪、炸馓子、爆米花、准备年节器具等,直到次年正月十六日。做完这些大事后,才算过完年。
那月二十二,做豆腐。
腊月二十三 ,祭灶节,灶爷灶奶上天日,请灶爷灶奶“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吃豆腐,俗称“过小年”。
腊月二十四,约定俗成的扫除日。
腊月二十五,玉帝下界查访,吃豆渣,以表清苦。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腊月二十七,宰年鸡,炒葵籽,砍柴火,挖梪子。
腊月二十八,赶大集,打糍粑,炸馓子,贴窗花。
腊月的最后一天,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叫年除日、过大年。除日晚上叫除夕、大年夜、大节夜、大尽等,豫南大地称年三十、大年三十。
此日,百神休假,家神回家受祭,山神土地、孤魂野鬼随处祭奠;贴春联,迎财神,不搬家;早、中、晚都是大肉大鱼的吃,叫吃团年饭;夜晚,烤大火,守岁(棉袄),焚香烧纸放炮,还有贴了春联不讨债的习俗。
据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兽常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百姓。每到除夕这天,乡村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躲避“年”兽的伤害。
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们正扶老携幼上山避难,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只见他手拄拐杖,臂搭袋囊,银须飘逸,目若朗星。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有的收拾行装,有的牵牛赶羊,到处人喊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这时,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
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惊目细看,见他 鹤发童颜, 精神矍铄, 气宇不凡。可她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婆婆无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难去了。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子发现: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
“年”兽浑身一抖,朝婆婆家怒视片刻,怪叫了一声,狂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 兽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
原来,“年”怕红色、火光和炸响。
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哈哈大笑。
“年”兽惊惶失色,狼狈而逃了。
次日,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都十分惊奇。
这时,老婆婆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噼里啪啦"炸响,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
欣喜若狂的乡亲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走亲访友去了。
这件事很快在周围乡村传开,人们都知道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人们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都烛火通明、守更待岁。
其实,年是对岁尾年首时间的界定,年节是天文历法的时令,始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祀活动。《说文.禾部》说:“年,谷熟也”,即谷生长的周期称为“年”。
史载年节:夏在寅月(今农历正月),商在丑月(今农历十二月),周在子月(今农历十一月,即冬至所在月),秦在亥月(今农历十月),到西汉才又恢复 夏正,定寅月(今农历正月)为岁首。 夏历( 农历) 年节时间:狭义是农历 正月初一,广义是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六。 民国时期改用公(阳)历,把公历的一月一日称为元旦,把农历的一月一日叫春节。
春节,传统年节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口头常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才正式把夏历(农历)年节定为“春节”,至今仍有许多人将过春节叫过年。
拜年,是春节的主要活动,有两种形式。
第一种形式是给亡人拜年。“亡人为大”的载体显现在新亡人和旧亡人两个方面。
新亡人第一年,生前家门不贴对联,次年贴黄底对联,第三年贴绿底对联,第四年贴红底对联。
给新亡人拜年叫烧清(新、馨)香。
烧清香,就是人去世后的第一个春节,俗称新年,具体时间是初一、初二、初三三日。
通常,正月初一零点至中午十二时,是同宗近邻拜亡时间。礼品是纸钱、香、烛、鞭炮等(亡人夫妻都逝的香、蜡数是两,亡人夫妻一人逝的香、蜡数是一),把这些祭品都放到一个盘子里,由一个年龄较长者端着,其他人跟随,到上年去世了人的家里进行祭奠。祭奠时,不说话,礼仪程序是燃香、烧纸、鸣炮、三磕首,去世者的儿(媳)披麻戴孝陪磕回单腿半跪礼,拜祭人双手扶起孝子(媳),随后互相礼语,主人用蔗糖拌大米馓子、葵籽花生、茶烟招待。
初三日上午是亡人夫妻双方去世一人的清香时间,初二日上午是亡人夫妻双方全去世的清香时间,这两个时间段是姻亲拜亡时间,礼仪同初一。中午,主人设宴款待。
给旧亡人拜年是在给在世亲友拜年过程中的第一个程序。
亲友来到主人家拜年,首先要到有“祖宗昭穆神位”的供桌前行跪拜礼。
这个礼仪没有礼品。
第二种形式是给在世姻亲朋友拜年。
给在世姻亲朋友拜年,讲究辈份职级层次,具体体现在谁给谁先拜年上,通常有三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辈份职级较低的先给辈份职级较高、年龄较大的师长拜年,随猪肉、蔗糖礼品。改革开放以来,辈份职级较低的给辈份职级较高、年龄较大的师长拜年时,除随带猪肉、蔗糖外,还有烟酒钱封子(红包)等。
第二种情况是辈份职级较高、年龄较大的师长回拜辈份职级较低的时,随带礼品多为果品糕点。
第三种情况是同辈同级的姻亲朋友,年龄较小的要先给年龄较大的拜年,有随礼和不随礼两种。随礼是果品。
辈份职级低的姻亲,若是第一次到辈份职级较高的家庭拜年,辈份职级较高的要给辈份职级低的上门礼——钱封子或衣服、鞋袜等。
这种在世姻亲朋友相互拜年的时间多在 正月初一至正月十六日进行。 按女娲造世理论说,所有生灵都对应着不同阴阳,流传 “正月占岁”预测年景的规则:日晴,则所主之物盛;日阴,则所主之物灾。
正月初一,是鸡日,是家族内部互相拜年日,叫拜父族。早上吃饺子、糍粑,寓意筑(焊)田埂。这一天不打灶。 正月初四,羊日,灶神回民间查户口日,给岳父岳母(拜妻族)拜年日, 正月十一,祭奉紫姑日。
正月十二,搭建灯棚迎元宵日。
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十五),观灯日。早饭要吃早,预示种植收成早。夜照田蚕(神)、傍晚给祖坟送亮(灯)、观花灯,姑娘不许看娘家灯。 正月十六,小“初一”,收(落)灯、老鼠嫁女日,入夜人早睡。 正月初一至十六,除给新亡人烧清香、拜三(父、母、妻)族特定日子外,其余时间都可以互拜。
在年节的日子里,民间娱乐活动广泛展开,各地乐趣节目大同小异,游龙灯、舞(玩)狮子、划旱船、推小车、跑竹马、挑花挑、皮影戏、地灯戏、猜谜语、说古书、赛象棋多为常见。
舞(玩、放、耍)的狮子是人们模仿真狮形象制作的一种娱乐道具。狮头是牛皮做的面具,有鼻,有眼,有嘴,有牙,有耳,涂上颜色,配上铃铛。头内有两根横木支撑,供人抓握。狮颈是染麻扎成的鬃状。狮身是由四根直径约1厘米、长2米的麻绳为骨架,外套布衣。布衣质材是红布,狮背脊布面缝三块长花布条。每块布条长200厘米,宽20厘米,布条上布满幼码子(绣有名字的布块),面表用蓝麻代狮毛。骨绳、布条配麻线扎在一起为尾巴。狮舌是长50厘米、宽30厘米的红布。狮胸也是一块红布,长120厘米,宽80厘米,面缝缀贵童名字的幼码子。绣幼码子的母亲是望子如意。
每个(顶或挂)狮子多是两人玩耍,一人顶狮头,一人弓身当狮尾,模仿狮子形象,或左或右,或上或下,跳跃翻滚,爬卧坐立,摇摆抓痒,喜怒示情,异怪动作逗人高兴。
舞狮有单狮舞,双狮舞,多狮舞。一般是单狮舞。双狮舞,配绣球,称双狮戏绣球。
舞狮的科目很多,主要有玩板凳、钻方桌、攀高。舞狮的形式有定地舞、自由舞和拜门舞三种。
固定地点舞狮不喊彩,发狮子、放狮子(拜门)、收狮子都要喊彩。发狮、收狮喊彩词是固定的,放狮子喊彩词不是固定的。狮子拜门对象不同,喊彩称呼名称要变换,词调不变。
每年正月十五日之里(内),民众自发组织练狮舞。十五日夜晚多是狮子通宵达旦拜门的时间。
这天傍晚,人们各自给祖先送灯(亮)后,或参加舞狮,或敲锣打鼓,或观看舞狮灯火,俗称叫观灯。
狮子,被尊称百户财神,人们都敬重它。
狮子拜门很有讲究。
拜门前,要供奉狮子,请狮子财神下山,普施富贵,佑人安康,这个过程叫发狮子。
拜门途径从公祠庙堂拜起,由右向左,由低向高玩上水;不论穷富,门户是否开闭,依次递进,不能打过(隔)灯,不能在某家门前出意外现象。若出意外现象,预示主家当年运气不好。这个过程叫放狮子。
放狮完毕,要收(回)狮归栏。收狮喊彩很有意思,录载如下:
青狮转脸笑盈盈,再拜秦胡二将军。
二位将军把门开,我把青狮请进来。
青狮回府喜洋洋,贤东本是爱排场。
我把青狮请上桌,三杯美酒香一炉。
青狮子呀狮狮青,我的青狮有灵音。
保佑玩友多顺利,保佑东家得康宁。
下次再玩再接请,再接再请再显灵。
狮子拜门由头灯引导。
头灯,2-4个,是截面直径约6厘米高300厘米的竹子做的;灯笼框是竹子一端劈开编织的瓮状,底部放泥巴,供插蜡烛用,面表贴薄白纸,是为防风。灯笼外表上部用竹片横支,竹片两端挂上花吊,视为装饰。狮子拜门时,拿头灯人要喊吉祥彩,众人附和“有”。
狮子快到门前,主人要放炮烧纸迎接,有的排上香案款待狮子。香案上的物品有:三柱香、三杯酒、两支蜡、一块猪肉、一包糖,还有烟、果、挂面、糍粑等。
猪肉摆放有规矩。肉重一般是三斤,肉皮向外(对着狮子)是不许狮子吃的,肉皮向里(内,对着主家房门)是给狮子吃的。
有的家庭在屋檐或门楼高处挂上香烟果品,供狮子直立跳吃,逗乐欢喜,这是要考舞狮人攀爬的本领。
一般家庭是给众人发烟递茶。
放狮配的乐器是锣鼓。锣鼓由大鼓、大锣、大镲、小锣(锝铃子)五件组成,敲打有节奏的“狮子锣”。狮子拜门玩板凳或钻方桌时,乐人要紧锣密鼓。
狮子玩板凳要技术。板凳一张,立放,凳面中间放一碗水,两端放香烟或果品。玩耍时,水不能溢地,狮子吃下板凳随地打滚后,再吐出板凳。整个程序完成后,狮口咬托板凳回送主家致谢。
钻方桌更要技术。方桌约一米见方,有一张、二张或三张以上组成。顶端方桌面上放一张小方桌,小方桌上放一把高背椅子。方桌立放,垂直上加。每张桌子为一层,方桌层次越多,玩耍技术水平越高。狮子钻爬绕每张方桌四脚后,再攀升到上一张方桌,以此递攀至顶层小方桌,坐在椅子上表演,动作完毕,下跳落地打滚,速起示情,以表得意。
年节娱乐的另一种活动是划旱船。
旱船是用竹子编成船形骨架,用彩花布包装外表。船头、船尾、船顶安放大红花,船顶四角各挂一个灯笼。
划旱船,要有坐船人和撑船人。坐船人一位,称船娘子,多为女性,一般是长得漂亮的新媳妇着装扮演。撑船人一位,船夫打扮。
表演时,头灯开道打圆场,不喊彩。船夫头戴破毡帽,腰系腰带,手拿撑杆,做起锚、靠岸、划船等动作。船娘子一手拿香帕,一手握船柱,随锣鼓节奏扭动,配合船夫演唱。代表歌词有《小妹》:
正月里正月正,我接小妹看花灯;
看灯是假意,接你是真情。
二月里龙抬头,我领小妹下扬州;
免受窝囊气,一去不回头。
三月里三月三,我领小妹打银簪;
银簪打齐备,不用你花钱。
四月里四月八,我领小妹吃黄瓜;
大的才打纽,小的才开花。
五月里是端阳,糯米粽子拌沙糖;
两个咸鸭蛋,留你过端阳。
六月里三伏天,洋纱褂子大镶边;
请人做齐备,留你夏天穿。
七月里七月七,牛郎织女会佳期;
老天心太毒,拆散好夫妻。
八月里是仲秋,月饼柿子和石榴;
还有两个梨,留你过仲秋。
九月里菊花黄,我与小妹进洞房;
打开红罗帐,一股桂花香。
小车,是年节娱乐的又一活动项目。
小车,是模仿独轮车形用竹木扎成的娱乐道具。车厢是彩花布挂围,有坐、推、拉三人扮演。坐车人,一般是年轻漂亮着彩妆的新媳妇,称车娘子。推、拉车人称车夫,苦力打扮。
表演时,头灯开道打圆场,车娘子一手撑伞,一手拿香帕,随车夫拉车到车动作扭动,车夫互喊:“快”“加油”“迟到”“赶酒席”等鼓劲话。
一般情况,船、车同时混演,可以拜门,也可以定点表演。
在船、车定点演曲的同时,也有花挑、竹马、渔夫、鹭鹚、蚌参加混演
竹马,也是年节活动的又一项目。
竹马,是用竹子编成马或驴形的娱乐道具。
玩竹马叫跑竹马,需要固定场所,由头灯打圆场,可单匹跑(表演),也可多匹混演。
玩竹马有四大步:马出栏、牧马、逮马、赶马入栏。
牧马一人,牧民打扮,手举马灯,指挥坐马人演唱。
坐马人多为着彩装的少年,配锣鼓,马锣调,唱牧马歌。歌词有:
正月牧马是新年,二月牧马是青春,三月牧马是清明,四月牧马四月八,五月牧马是端阳,六月牧马是伏天,七月牧马是七月七,八月牧马是仲秋,九月牧马是重阳,十月牧马小阳春,冬月牧马大雪飘,腊月牧马满一年。
地灯戏,又称花鼓戏或地摊戏,是民间传统娱乐戏,也是年节的重要节目。多为“二人戏”,常与春节、喜庆、祭祀等民俗活动结合在一起。小戏多,喜戏多,闹戏多,场面较大,情节复杂,人物不多,其形式简单,艺人演唱,众人帮腔,曲本具有浓厚的民歌声调。经常诵背《毛泽东选集》,解《史记》《论语》,读“三易”“四诗”,演“四民”“五味”,唱“六艺”“八音”,传“九族”“五服”,颂“七情”“六谷”,扬“四书”“三才”,通过《说文解字》,贫民懂“六经”、晓“五岳”、知“四方”……彰显了娱乐传道的淳朴风味。
上世纪70-80年代,电影是很时髦的娱乐项目。方圆十里八乡的,只要哪个乡村或哪家有喜庆事放电影,村民们宁可不吃或早早吃晚饭,驮上板凳或椅子,提前去占最佳观看位置。
露天电影的放映时间一般是晚上,场地多选择在宽敞的稻场或山坡。放映设备有放映机、发电机、银幕、导线、高音喇叭。天黑前撑(挂)好银幕,调试好发电机、放映机。放映机放在桌子上,桌子腿绑上一根竹竿,竹竿安置导线灯泡,再把高音喇叭固定在高处。
那时的影片多是抗战爱国片,《地雷战》《铁道游击队》《红灯记》《沙家浜》《少林寺》《方世玉》《苦菜花》久看不厌,剧中人物的形象影响励志着一代向上的人。
电影散场时,人群向四面八方涌去,狗吠声迎送着月亮或手电、火把光,荡漾着周边村落山川,至今还浮现在眼前。
这些年节活动,虽说仪式有些简陋,却有祥和喜庆的味道。
近年来的年节,多被春晚、赌博、手机游戏代替。
手机,成了全民信息传递和娱乐的工具,每人都成了低头族,有的家庭人人都捧着手机,连吃饭的时间都不放过,昼黑颠倒。玩累了睡,睡醒了又玩,放任让生活处于一种无聊的恶性循环中。宗亲邻里,年节拜年,手机招呼了事,血统间的“距离”越来越远了。个人奢侈懒惰、国家疫情防控制约着年节的开展,禁止燃放烟花爆竹使年味变淡。
赌博人装大款,赌得天昏地暗。
抖音族装快乐,抖得让人揪心。
这种现象,不仅偏僻的山地农村如此,就连繁华的都城也不例外。
子丑岁交,我在北京城的大街上除了看到各家各户大门悬挂的灯笼、粘贴的对联外,什么年节活动也没看见,感觉特别寂静,心里默默地哀叹:年节已死。
像父辈那样视土地如命且讲究年节的老一辈农民已渐渐逝去,新农民都成了城里的农民工。
还没到正月十五,多数农民工都满怀豪情,甚至带着孩子,北上或南下,辛苦努力地去挣钱,所挣来的钱多是投入在进城的交通、教育、房地产开发商的钱袋,老家原来免费的村校变成了空心校园。一年年过去,等待农民工的还是来年重复同样的故事。
过了正月十五,村子里只剩下那些老弱病残的乡亲,唯有他们没有忘却相互关心的年节亲情。
年节,是老祖宗创造的文化,我们不能丢,更不能让她死啊……
年节显喜庆,年节示爱魂。
年节应弘扬,年节当光大。
作者简介
豫南杨,男,汉族,河南新县人1958年生,大专学历,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中学高级教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工程师,中国当代艺术名家。教育业,懂谱学,知地理,晓日柱,通礼仪,擅长氏源姓始探究,喜录民间奇闻轶事。教科研作品曾在《中国地图》、CN刊上出版发行,诗歌、散文、寓言多被官网平台收录。新、光两县《杨氏宗谱》主编,新县《杨氏族志》副编,新县《雄关古寨》采编,编著《王店村志》,组织重建“杨公祠”,命名“斋醮堂”,撰写杨家冲杨氏始祖杨珠夫妇碑文和杨家冲“杨公祠”版面图文,出版发行校本教材《村落文化》等。工龄42年,获国家级奖3个、省级奖6个、地级奖7个、县级奖27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