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星陨落,万人怀念
作者:蔡雨时、 刘香春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心路探秘
(组诗)
(此诗文不是袁隆平的传记,也不是介绍他杂交水稻的培育方法、过程,而是他心灵世界对人的启发。袁隆平的平凡而辉煌、袁隆平的探索而成功,离不开他同步的道德修养不断走向高尚。)
一、二零二一年五月二十二日十三时零七分
二零二一年五月二十二日十三时零七分,袁隆平走了!天蒙蒙,地沉沉,觉天崩地陷!人们都听到强大的振翅搏击的声音,袁隆平走了,稻田里失去了一个顶天立地的人,另一位“袁隆平”就要降临了!还没有看见,举国上下凄慟,用泪水润着哭泣,低吟一首俳句短诗(三三七):
“雷隐隐,雨冽冽,水滔滔稻田空也!”
袁隆平走了,他什么都没带走,只留下一首诗:
一个人可以是一粒米,
纯洁得糠皮不染不挂;
无私得只能熟为桌上一粒饭,
养活一个人、救赎一个国家。
读一行诗,流两行泪,袁隆平就是这样一粒米,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由亩产不到一百公斤,提升到1530.76公斤。培育的优良水稻,扩展到耐盐碱的“海水稻”到脱水的“旱稻”。播种杂交的优良种子由中国扩展到印度、美国、巴西等四十多个国家。他亲手培训的技术人员由中国扩展到三十多个国家五百多人。
袁隆平就是一粒米,
过硬的种子打磨而成,
纯洁、奉献远超平凡。
充实了饭碗,
保障了生命,守护了安全。
袁隆平就是一粒米,
粒粒被发掘,源源不断;
养活了半个世界,
十亿人舒舒畅畅喜过太平年。
袁隆平就是一粒米,杂交水稻之父、工程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一生筚路蓝缕,功不可没,实至名归,名不虚传,一直受到人民的崇敬,被尊称为“神农”。
袁隆平就是这样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位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是专注于田畴。袁隆平甘愿当一介农夫。淡泊的是名利、播撒的是智慧、收获的是梦想、远离的是饥饿。
袁隆平走了,谁都怀念他一生丰富多彩的杂交水稻活动,留下厚重、独一的宝贵遗产——那就是一粒米的醇香,还有那一粒米的灵感,更不该忘记那诗意的回眸、神仙般的梦想。
喜看稻菽翻金浪,
袁隆平最是风光。
二、二零二一年五月二十二日十三时零七分。
伟大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走了,他一身沾满稻香,两脚分开稻棵,恋恋不舍地走了!一颗巨星陨落,万盏路灯失明,苦苦切切,如丧考妣。突如其来的噩耗,无法接受的事实。袁公的音容笑貌不能再看到了,悦耳的小提琴声随风飘走了,真是悲痛至极!
青青浪涌的稻苗,
哀哀地垂下了头,
默默地啜泣浸出了液浆。
稻棵间游动的青蛙,
突然跳上了田埂
心疼肉痛意悲惶;
一只小蜻蜓远走高飞,
忽快忽慢,上上下下,
不忍心看着稻叶变样!
袁隆平,袁公,您不会走,大家都在找您。路漫漫,心茫茫到哪去找您?听说您在禾下乘凉,株株的稻秆长得像高粱,粒粒种子花生大。袁公笑笑说:
“我哪有时间休息,孩子们喜欢,就去玩吧。那可不是梦想、瞎话!袁爷爷相信孩子,要实现,一定是手掐把拿!”
到微信里去找袁隆平,见到的是袁公慈祥的面孔,对百事的包容,还有那改革家的目光,一生的起伏,百折千回的心路……
在照片里看到的左一张右一张,全是金黄色的水稻,还有一部著作——《杂交水稻》。那是人类认知的真正哲学大典,对杂交水稻理论思维和植物杂交研究有着广泛划时代的影响,执简驭繁,方便易学,是一部里程碑式的名著。被公认的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并肩叫好。
袁隆平,袁公,
我们找您,哪也没找到,
只好到视频看看,
那是自由的天地,
啥难题都可驾驭。
巍巍堂堂一大师,
经营的是水稻,
践行的是规律。
三、一九六零年水稻扬花季节
一九六零年,正是国家三年饥寒困顿时期,袁隆平刚吃完代食,肚子里没吃饱,很渴望再添点什么东西。“肴核(菜肴果品)既尽,室无储粮”,饿得一身发虚,四肢乏力,两眼无光,站在水稻埂上,举目遥望,见那无边的水稻,绿油油如水流淌,心想:
水稻丰收,我却辘辘饥肠;
和水稻交朋友,
一粒白米饭却无缘品尝。
人要吃饭,就该向水稻要粮!
我愿化成一粒稻谷,
洗磨淬炼成香饭,
千家万户碗换盛装。
五湖四海无饥色,
再化成尘泥又何妨!
施肥不如良种,
要粮先把心用在种子上。
种子就是武器,
饥饿就是对手,
这场战争只能打出胜仗!
宵衣旰食,不惧艰险,不怕挫败,无日不勤以求获胜,从那刻起,袁隆平的心就注定要随着中国的苦难饥饿跳动,他的脚步也注定要在杂交水稻的坎坷中奔波。袁隆平面对饥饿朝水稻要粮,说干就干,那年夏季骄阳似火,正是南方水稻扬花季节,袁隆平头顶炎炎烈日,水汽蒸腾,如在桑拿间;周身蚊蝇骚扰,顾不得驱打;脚踏烂泥,不怕血吸虫伤害,何惧蚂蟥叮咬;一旦发睏,体力不支,倒在水中,就再难以起来!人有所求,要豁出一条命!这一切都不在话下,只见袁隆平手拿放大镜,像猎手搜寻猎物一样,不错眼珠地寻找,他不相信,就真的没有水稻雄性不育植株!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一天天在寻找,都无所获,依然两手空空。没办法,袁隆平便走访水稻专家,向专家请教。
有一位自称是行家,见袁隆平年纪轻轻,壮志满满,却骨瘦如柴,脸呈灰黑,两脚泥巴,一身土气。深知他不善言谈,但勤于手脚,善于观察,爱动脑筋,痴心杂交水稻技术,十分看不起,认为他夸海口,不自量力,便断然地全盘否认,不屑地说:
“年轻人,我很喜欢你的专研精神,要知道,水稻本是自花授粉,硬要搞杂交,这是对遗传学的无知!是蛮干,是胡来!”
说完,便傲慢地扬长而去。
袁隆平虽受到莫大的蔑视、嘲讽、挖苦,反而以大无畏气概,见难而上,没有被专家判断干扰,不惧权威独立思考。发誓坚持观察寻找。一到夜间,简直向生命、向极限挑战的时刻。首先是蚊子嗡嗡吼叫,遮天盖地地袭来,咬得浑身全是血泡,疼滋滋痒抓抓。脚下的磨难更是一言难尽,穿靴子会晤得皮肤溃烂,疼痛难忍;光着脚,有蚂蟥、血吸虫,又是咬、又是钻,不是疼痒,而是时刻都有生命危险。在水田里坚持时间长,睏乏也是一大险关。哪怕打一个小盹,也会跌倒在稻田里,身上是泥是水哪顾得及,甚而是躺下就起不来!这时,只有在这时,倘在田埂上坐一会,那也是梦想。关键时刻,袁隆平想起小时候,妈妈华静拜神农庙时对自己说的话:
“二毛(袁隆平的乳名),你长大要像神农氏那样,创耕耘、植五谷、驯禽兽、尝百草、为民疗疾,这样才能吃得了辛苦,活出光泽。”
想到此,袁隆平立刻振作起来,他深入地学习米秋林、李森科、孟德尔、摩尔托遗传理论,仔细地阅读北魏末期和东魏的农业科学家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深刻地体会到,一位农民要种好庄家,不只是学会精耕细作、深耕细耙,中耕除草、调配肥力,更重要的是要尽到心力。血脉宗亲般观察呵护。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到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获得大量有益知识,研精实感,不排斥、不盲从,进行考证与创新,得出了“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的科学见解,确认杂交优势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
袁隆平在科学家理论鼓舞下,
毫不气馁,继续坚持观察。
积年累月坚守着二百七十多天的分分秒秒,
历艰破险察看了一万四千多株稻穗的杨花落花。
一颗丹心两眼凝神,看得脚下麦浪翻滚如潮,
清风送爽灿烂金黄,平凡之中蕴涵着伟大!
突然前方一亮,金石为开,先后竟然有六棵不育株,
含着笑、招着手、向他走来、向他递话。
就这样培育出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
这“三系”一配套,
人工雌雄杂交水稻便培育出来!
袁隆平成功了!
他付出的代价不求表白,
浪涌滚滚的稻谷无言地诉说着他的辛劳,
这大胜仗竟轰动了海内外!
无人敢打赢,这本事、这能力谁能做到!
是鞭策、是引领、是砥砺求活大平台!
在袁隆平两系法杂交理论的启发下,我国两系法杂交高粱、油菜、棉花、小麦等相继研究成功,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四、一九六六年文化大革命,水稻扬花季节
一九六六年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袁隆平毫无例外地扣上“三顶大帽子”:走“白专道路”、“三脱离”、“贩卖资产阶级思想”。袁隆平想起后梁太祖朱温一句话:“什么正义、什么良心、什么苦战、什么奋进、……都抛之脑后,乃乱世之征兆也。”生为乱世人,难作太平梦。不觉心里一震,有些害怕,却故作心气平和极风趣地对造反派说:
“孩子们,这‘三顶大帽子’是什么意思?你们知道吗?这就叫‘行高于众,人要非之’。‘谁戴桂冠谁就招打’。”
有一位造反派气急败坏地冲撞说:
“老袁头,你这死硬分子,不但不悔改,还用孔老二的恶毒来害我们。”
不容分说,把袁隆平的水稻试验砸成稀巴烂,关进反省室,不分黑夜白天写检查。袁隆平不怕这一套,他一生中从没有这样豁达过,他感到勇敢就是逆境中的光芒,山外高人必是通情达理之人,以冷静、超然的气度对造反派说:
“孩子们,什么都可以砸,唯独饭碗不能砸!”
造反派蛮横地说:
“老袁头,不要装蒜,没有你地球照样转,照样吃大米饭!在这个世界上,一星陨落,黯淡不了星空的灿烂;一花凋谢,荒芜不了整个春天。”
袁隆平却笑笑地说:
不要盯着我,我一个人孤单力薄,是不行!
行也不行,何能嘘气如风!
往前看,前面就是大海。
波涛汹涌,有博大的胸怀,
太阳明天还要出来,
阳光无比灿烂,稻田可爱!
造反派听不懂,看着袁隆平,见他状似朽木,实则铁汉,先惧他三分,说:
“老袁头,还是你自己奔向大海吧。”
袁隆平继续带着助手,南到海南、广东、广西,在那里走的脚步很快;西到云南、贵州,那里的稻穗长得都不赖;中到四川,锦绣郫都谁不知道有位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袁公;北到黑龙江,那是水稻的大粮仓。他到哪里,哪里都有党政群众热烈欢迎、全力支持,他的热情更加为之高涨,那里就不断地进行繁殖育种试验。
五、一九七零年一月
一九七零年一月,袁隆平在云南元江县搞试验时,遇上大地震,住的房子全部倒塌。袁隆平指着那堆碎砖烂瓦说:
“老天有眼,没把我砸伤,我的饭碗依然有保障。”
袁隆平带着助手,连续在外,露天观察,达三个多月一百多天,有词《忆秦娥·大地震》为证:
大地震,难料天灾真可怕。
房子倒,秧苗受损,仪器被砸。
水稻大战只能胜,刀山火海算啥!
从头干,风来有墙,水来有坝。
六、一九七九年四月
一九七九年四月,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举行国际水稻科研会议上,有二十多国世界级的水稻专家参加。他们看见有一个黑瘦的中国人,衣着俭朴,刀条脸,两眼有光,独特的视觉,极强的穿透力,让人一见深不可测,却默默寡言,容貌气色、身形步态皆如老农一样,不见什么专家特质,被有些“行家”所不耻。
当袁隆平站在讲台上,下边的人乱哄哄,交头接耳,不知说的是啥。一听到袁隆平用英语发声,音读的标准,词用的恰当,专业术语左右逢源,灵光焕发,全场立刻默然。倾耳静听着袁隆平新颖的内容、高深的理论、富有哲理的学术思想,竟深深地折服了行家,激起了他们澎湃的热情。
也有人不服气,站起来发难,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甚至是牛角尖。他们以为袁隆平听不懂,至少搞不清深层次的专业用语,企图以此来压倒袁隆平,也許会弄出些笑话,叫大家开心。万万没想到,袁隆平却心清若水,一切都成竹在胸,应对如流,妙论百出,趣味横生,侃侃而谈,叫人哑口无言,心服口服。
当看到幻灯片无边翻腾的水稻向大家招手,长势这样神奇,籽粒这样饱满。
无边稻浪深似海,
粒如珍珠太可爱。
袁公挥手抿嘴笑,
从此人间无饿挨。
大家惊呆了,袁公杂交水稻技术,出神入化,真是“望尔莫及谓之神农”!全场立即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不约而同地站起来,高呼:
“中国人,袁隆平!
袁隆平,中国人的骄傲!
袁隆平,了不起,
谁都叫好!
给水稻增添光辉,
给中国的名字增添荣耀!”
这时,还是向袁隆平发难的那位专家来到袁隆平面前,点头哈腰邀请袁隆平说:
“袁先生,请到我们国家去吧!我们要给您增加到一百倍的工资,无偿地赠给您一套高级别墅,诺奖也会马上到手。”
袁隆平用深沉的音量,淡淡地低声得意地说:
“谢谢您的好意,要知道,我是中国人,我的心在中国。我的最大愿望是让中国人都吃饱肚子!现在看到了希望,我更该努力,让每个人都吃好!为民多增一粒米,乃不费年月耳。”一首俳句为证:
多朴实、多直白,
不变的灵魂血脉!
七、二零二一年五月二十二日十三时零七分
袁公走了,上哪去找呢?
泪泉涌,水在流淌
站在那高高水稻的田埂上,
飒飒的风吹着稻苗,
如大海掀起波涛。
听到的是您的足音还在奔跑。
问稻苗,袁公在哪里?
稻苗说:
“袁公在等待,等待着稻株要长成高粱高,颗颗籽粒与花生不差分毫。”
水田间那平静的河水渠,
留下了袁公那熟悉的身影,
问渠水,袁公在哪里?
渠水说:
“蓝天白云正飘逝五月的风。”
问风,风说:
“飞过去了,乘着清风,架着稻叶,拿着种子,稻苗响处袁公已升空。”
飞过去了,可敬的袁公!
要把每一粒种子撒到五大洋七大洲中。
袁公走了,举国上下万分悲痛!含泪看了有关介绍袁公的资料和视频,深深地为袁公杂交水稻的巨大成就和严如烈日的忠贞所震撼,伤心难过,充满怀念和追思而成此诗文,以表你我对袁公的铭记和怀念。“兴言及此,即呕心沥血,犹觉难安寤寐”!袁公不朽!万世千龄,令人敬仰。
——2022年7月22日13時07分
参考材料:
高山编著《中华名人大传·袁隆平》
崔钟雪主编《影响中国孩子九十九位名人·袁隆平》
邓湘子、谢长江著《禾下乘凉梦:袁隆平传》
向雪妮、张林菲5月23日《南方都市报》
作家文摘报5月26日转载《新京报》、央广网、中国青年网
作者:蔡雨时(师范学校退休教师)、 刘香春(高中退休校长)。夫妻。大学本科毕业,高级教师。有多篇作品在国家级刊物发表,在大赛中获奖,在选集中入选。著作有《方法论》(教材)、《群星灿烂》(选编)——中外名人教育孩子的经典故事、《小草也有绿色》(长篇传记体小说)——农村孩子成长的平凡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