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摔 琴 扬 名
热雨

唐朝的时候,掀起过一股轰轰烈烈的“诗歌热”。上至皇帝,下至平民,不论男女老少都“一窝蜂”地吟诗呀联句呀,一时间生产出来的诗歌比长安城里的草还多,连蹲在路边卖茶水的老头也能脱口吟出:“一树梨花一溪月,不知今夜属何人”的佳句,你想,那热潮还了得吗?难怪,唐代有名有姓的诗人比天上的星星少不了多少;难怪,我们今天的诗人不睡觉玩命地写呀写呀,写得精疲力尽了才猛然发现,咱们中国那点好词儿,全让唐朝人写光啦。
写诗的人多了,竞争也就激烈啦,况且,中国自古就有“文人相轻”的传统,唐朝的诗人们中间自然也是互相看不顺眼,互相不服气,互相不买帐。据说,还时常因为排名先后问题吵得面红耳赤,最后猛挥老拳哩。
这时,偏偏有一位诗歌发烧友,千里迢迢从家乡四川赶到诗人密集的京城长安,来凑热闹啦。他就是后来颇有些名气的陈子昂先生。
这位陈子昂先生初到长安,无人理睬,他老兄也很知趣;自己长期蛰居偏远的四川,京城的大小诗人怎么会认识自己呢?于是,灵机一动,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自己推销自己,而且是上门推销。
陈子昂先生每天奔波于长安街头,逢人便问这里是否住着诗人?回答有,便去敲诗人家的大门,先自我介绍一番,然后把自己的诗作献上,还故作谦虚地说:“请多多指教!请多多指教!”
可是,才跑了几天,陈子昂先生就发现不大对劲了,自己头一天恭恭敬敬献上的诗作,第二天就能在人家门前的垃圾桶里找得到。有的诗人瞥瞥他呕心沥血写出的力作,竟然说:“就这水平的诗呀,还没我家厨子写得棒哩。”如此,不等于用扫帚在陈子昂先生脸蛋上扫吗?陈子昂先生好难过呀好难过呀。最令他气恼的是,一次,他听说有个诗人沙龙聚会,于是,乐颠颠地跑去啦。可把门的硬是不让他进去,非要他掏出“诗协”会员证来,他急得直跺脚,这时从里面出来一位诗人,拍拍他的肩膀说:“你热爱诗歌的精神是不错的,可我们这里是专业诗人聚会,研讨的都是深奥的学术问题,作为一名诗歌爱好者,就不必来凑热闹啦。改天,你拿几篇习作来,我帮你指点指点。”说完递给他一张名片,就跟他“拜拜”啦。陈子昂先生鼻子都气歪啦,心想,自己写了那么多年的诗,才轮上个“诗歌爱好者”,自己那批才华盖世的佳诗,才只是“习作”。想想真叫人顿生心绞痛了。
这天,陈子昂先生在长安街头闲逛,看见有人在卖胡琴,要价百万,长安城的达官显贵都在那里传看,却无人识货,不知此琴值不值那么高的价钱。一时间,这把胡琴成为街谈巷议的焦点,大家都好奇地等着看,这把琴最终到底落人哪位“大款”之手。
陈子昂先生见机会来啦,大摇大摆地走过去,以千缗买下这把琴。周围人惊讶得连眼珠子都要蹦出来了,纷纷问:“花这么多钱买这把琴,值吗?”
陈子昂先生拂琴微笑:“我最擅长奏胡琴,此琴甚合我意,岂有不值之理?”
众人哪里晓得他老兄是在仰天吹大牛,很好奇地说:“能奏一曲给我们听听吗?”
陈子昂先生说:“可以,只是现在尚无雅兴,咱们明天'宣阳里’大饭店见,届时我为诸君献上几曲。”
第二天,众人如约前往,几酒席早已置办好,那把胡琴就摆在前面醒目的地方。众人庆幸自己这一趟算是来着啦,不仅能欣赏到美妙乐曲,而且还能饱吃一顿美食。等陈子昂先生宣布:“开席。”众人也不客气,大吃特吃,纵情狂欢。酒足饭饱啦,陈子昂先生忽然站起身来,手捧胡琴,众人以为他老兄要演奏啦,顿时紧闭油嘴,鸦雀无声。
陈子昂先生说:“蜀人陈子昂,携带诗文百轴,奔波于长安街头,碌碌尘土,连鞋底都磨破啦,竟然无人赏识,而你们却对胡琴感兴趣,其实,像奏乐这等低贱的乐工差事,岂值得留心呢?"说罢,举琴就摔“啪啦”,这把价格惊人的胡琴就稀巴烂了。然后,陈子昂先生把自己的大作分发给在座的每一位。陈子昂先生这一手把当时在场的都吓傻啦,不少人连回家的路都摸不着啦。不过,众人不敢再小看陈子昂先生,也不敢再小看其诗作了。一日之内,陈子昂先生其人其事其诗其文传遍京城内外,用句今天的话说,他老兄成了“新闻人物”,不久,就中了进士,且官运亨通,拜麟台正字,转右拾遗,并且成为唐代著名的诗人。

作者简介:范恩民,笔名热雨,聊城市东昌府区广平镇中学教师,系山东省作协会员,聊城市作协会员、东昌府区作协会员。曾出版散文集《同桌的你》(海天出版社)。有作品获中语会“文学教育杯”全国征文一等奖,山东省青年作协年度征文一等奖,中国小作家协会指导教师奖,山东省教育厅“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中学生征文一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