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
薛玉林,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写诗千余首,小说、散文各数十篇。作品散见于《诗选刊》、《诗歌月刊》、《文学月报》、《参花》、《青年文学家》、《辽河》等二百余种报刊及文学选本中,有诗作入选国外华文学校现代文校本高三语文教材。著有诗集《弯弯的情歌》等四部。曾获《长江文艺》刊庆50周年“长江杯”文学作品大赛优秀奖、第二届“新视野”杯全国文学征文(小说类)优秀奖等数十个文学奖项。拥有诗心,拥有年轻。养一颗诗意的心,怀念父母,感恩乡愁,回馈生活。

我爱我的家乡美
作者|薛玉林(江苏)
为什么我的眼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艾青)
——题记
家乡,对于我们每个人而言,我们都是她的一粒种子,她是我们发芽、生根、长大的地方。家乡,是我们生命的起点,无论我们的羽翼有多么丰满,飞得有多高有多远;无论我们历经奋斗,拥有了他乡多么舒适和理想的生活,原乡情浓,应该仍然是我们每一个人心中最原始的魂牵梦绕的情怀。
我的家乡薛北村,位于高邮市临泽镇西南角,是由原薛北、薛南、姚下三个自然村在2000年5月合并而成的。
我爱我的家乡美,因为她有着丰富悠久的历史。
现在的薛北村尤以原薛北村(即薛北庄)为著名。她是一个具有数百年悠久历史的古老村庄;是一个村民诚实淳朴,乡风厚道纯正,勤劳智慧,人杰地灵的村庄;是一个庄体格局独特,文化底蕴深厚的村庄。“江苏省省级古村落”不愧是她一张名不虚传实至名归的名片。
薛北庄以薛氏家族为主。据传,薛氏家族的先主系黄河流域炎黄子孙,其后人曾先后因历代战乱和谋生而迁徙至今山东薛城。元明年间,从苏州阊门一带就曾有数目不详的薛姓家庭或个人迁至高邮城以北的一个小村庄,并建“薛氏宗祠”,故此得名为“薛北庄”。清朝末年,薛北庄曾一度改名为“五总七里上村”,后随清朝灭亡,又恢复薛北庄的庄名至今。
薛北庄以一条东西流向的庄沟河分为河南和河北两个部分。南北庄体主要由东桥、中桥、西桥三道桥梁连接(原先的桥梁都为木质桥面,木质桥栏杆,桥面宽阔,桥的两端二边各有一尊汉白玉石鼓状雕塑),南北又以十三条街巷形成特有的幅员结构。
薛北庄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历史人物、趣闻轶事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极其丰富。历史上又因其水陆交通畅达,庄内各种店铺几近百家,商业十分兴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素有“小扬州”和“小上海”之美称。
薛北庄原有的天主教堂、祠堂、十王殿、神墩、九井、牌坊、南北汪塘等古迹至今虽已不复存在,但关于它们的遗闻一直还在被人们口口相传。
薛北庄由于地处里下河水乡平原地区,交通便利,物产丰富,在革命战争年代,是我们党和军队在苏中地区开展活动较早的地区之一。抗战时期,就是我党在苏中的抗日根据地之一。1943年12月新四军首长叶飞(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韦永义(后曾担任过江苏省副省长)等同志曾先后来薛北庄视察过。1944年前后,新四军《挺进报》报社就秘密设在薛北庄天主教堂里,不断及时报道我军开辟根据地和苏中军区部队抗击日本鬼子的胜利消息。解放战争时期,为了粉碎蒋介石反动统治的阴谋与进攻,我苏中部队根据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奉命暂时北撤。当时,薛北区政府区委书记郑东里与基层干部一起,组织区政府民兵大队,坚持原地地下斗争,写下过精彩的红色篇章。

我爱我的家乡美,因为她焕发了崭新的青春气质。
在无数城市人的心中都一定有过这样一个梦想:缭绕的炊烟升起晨曦,清脆的鸟语唤醒花香;白天,晴空万里;夜晚,繁星点点。一年四季,有着春风拂过的油菜花海,有着“稻花香里说丰年”的声声蛙歌,有着丹桂飘香的阵阵金风,有着银装素裹的漫天冬雪。
薛北村三面环水,村外大河奔流,村内阡陌纵横,土地肥沃,河道如网,碧水清流,富饶的水乡特色,天生就是里下河地区一个典型的鱼米之乡。她得天独厚的水乡特色与自然资源注定了她天生就具有城里的人们所梦想的一切。
不仅如此,若干年来,勤劳智慧的薛北村人根据自身地理特点,一直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为辅的农业生产模式。五月麦子黄,十月稻谷香。粮食年年丰收,品质尤其优良,所收获的水稻还是美名远扬的“周巷大米”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近些年来,村“两委会”领导根据“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建设的理念,大力加强了智慧农业管理,与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已经完成,实现了整个农业生产田成方、渠成网、路路通、沟沟连、土壤肥、旱能灌、涝能排、无污染、产量高的良性发展格局。在村“两委会”的牵头和指导下,养殖业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荷藕套养龙虾技术的成功和大闸蟹池塘养殖技术的成熟,绿荷飘香、龙虾戏水、蟹壮鱼肥……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整体经济效益,而且成了人们一道道免费可赏的乡村美景。
风电项目的建设与发展,既将资源优势转化成了集体收入,又加快了村里能源结构的调整,以其最低成本在兼顾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劈出了又一条让乡村更美、更富的发展之路,成了薛北村一道独特的靓丽风景。
在薛北村,以前每到粮食收获季节,村民们往往会占用道路进行粮食晾晒。这样既浪费时间和人力,影响生产的进度不说,有时还会因天气不佳造成粮食霉变,甚至还会引发交通事故和意外人身伤害。如今,村里引进了烘干机设备,帮助农户提高了实现丰产丰收的效益,为薛北村的家乡之美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为国家的粮食安全提供了可靠保证。
如今的薛北村屋舍俨然,街巷整洁,既有原生态古村落古色古香之特点,又富有崭新的时代特色。村里一条条河水清又亮,一条条大道宽又广;村里四季蔬菜鲜旺,空气清香,白云悠悠,阳光明媚。村里地下排污管道如网,地上花圃花团锦簇,健身场地像公园,像景点,可观赏,可健身……我的家乡薛北村,真的是歌中所唱的那样“看似一幅画,听像一首歌”……
有人说: “乡情能够产生一种力量,可以使失望产生新的希望,可以使绝望产生新的寄托。”我爱我的家乡美,我爱她昨天的历史之美,我爱她今天的青春之美,我更爱她的未来之美。在全国上下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强劲东风的鼓舞下,随着新时代乡村振兴步伐的进一步推进,作为拥有省级古老村落美誉的薛北村,作为沿着小康之路奔向共同富裕金光大道的薛北村,她风华正茂,青春正好,她的明天当然一定会更好,一定会成为全体村民更热爱的精神家园。
薛北村,我衷心热爱的家乡。 我爱我的家乡美!

本期总编:静好(英国)

注:本期配图来自网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