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英雄 论成败
王维明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可称作英雄的人物有很多,项羽和刘邦应该是其中的佼佼者。
项羽出生贵族,年青时应该是一个非常强势而又极端自信的人,曾经说要取代秦始皇。他随叔父项梁在会稽(今苏州)起兵反秦时只有23岁,是他剑斩会稽太守及其部属近百人才控制住会稽局面,取得起义成功。后又连战连捷,大破秦军。为救赵国,他斩杀畏葸不前的统帅宋义,率领楚兵于巨鹿九战秦将章邯,击破秦军主力,威震诸侯,成为诸侯上将军,并最终消灭了秦军主力,推翻了秦王朝的统治,成了西楚霸王。后虽在楚汉战争中兵败垓下,自刎乌江,但他那身处绝境而敢破釜沉舟的气概,面对强敌,率孤军奋战的勇气,旷古绝今。我们的伟大领袖毛泽东曾称赞项羽是个“有名的英雄”。

刘邦比项羽年长24岁,年青时基本是个草莽,沛县起兵时已经47岁了。他不象项羽那样壮怀激烈,起兵之初也没有什么象样的胜利可言,但是他善于借智用谋,也能关爱百姓,所以他表现出来的是“能斗智时决不斗力”。在与项羽合兵后,刘邦的实力不断壮大,最终成功西征,夺取关中。在后来的楚汉相争中,刘邦决胜于垓下,逼死项羽于乌江,成就了大汉王朝。所以后人称赞刘邦:“汉皇千古一英雄,休笑当年马上功。试问后来为帝者,谁人曾出范围中。”
项羽起兵反秦的成功在于其过人的勇武和胆略。一代伟人周恩来曾这么评价过项羽:“勇冠万夫,智超凡俗;战无不胜,攻无不取”。因为在那强秦暴政年代,需要这样的武功胆略,所以项羽成了那个时代的英雄。历史上也有许多人认为项羽是悲剧英雄,经不起失败。比较典型是的唐朝诗人杜枚的《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我对这个观点不赞同,我不敢揣测项羽当年的心情和处境,但正因为乌江边上的壮烈一刎才成就了项羽的一世英名,否则他最有可能的下场是流寇。我赞赏易安居士的观点:“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刘邦的成功原因与项羽明显不同。历史上的评价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胸襟开阔、知人善任、赏罚分明、高瞻远瞩、深谋远虑。班固所谓“性明达,好谋,能听”。其实不论是《史记》还是其他的史书,记载的都很明白,刘邦起兵反秦前基本是一个无产者,也没有什么过人的本领,不修文学,还好酒色。萧何曾评价刘邦为喜欢说大话,很少办成事的人。但刘邦交游广、解民情、有眼光、有志向,也曾表达过要象秦始皇一样成就一番伟业。所以刘邦不患得患失,敢于义无反顾,需要借人之智、用人之力,敢于封赏,也不吝啬钱财,且具仁爱之心。这就是郦食其所评价的:“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分其士,与天下同其利,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刘邦的诗《大风歌》表达了他的对人才的渴望和依仗:“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胸襟开阔、善用人才应该是刘邦战胜项羽的主要原因。

关于项羽在楚汉相争中的的失败,历史上的观点有很多,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不赏功、不用贤、器量小、目光浅。所谓“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我认为项羽失败的原因归根结底只有一个,那就是极端的自我。这从他的绝命诗《垓下歌》中可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他的眼里只有他、虞美人和乌骓马。他年少得志,武功盖世,所谓“喑恶叱咤,千人皆废”。所以他认为没有人比他强,用不着什么智谋而只凭武力,功劳都是他的,其他人的作用微不足道。可以说项羽是成于武功而败于自我。
以史为鉴知兴替,以人为鉴明得失。刘邦和项羽这两个著名英雄的成败,有两个启示对于今天的领导干部很重要。一是尊重人才,克服自我。刘邦对于韩信,解衣推食,所以韩信能为其所用,帮助他成就了大业。而项羽过度地看重自我,视他人如同草芥,人才多离他而去,所以他由盛而衰,最终失败。目前,我们许多的领导干部年青化了,不少人有骄傲自满情绪,过高地估计自己,心里容不下其他人,不尊重同事和部属,甚至脱离群众,这必然会造成部属内心的反感与不配合,对我们的事业发展非常不利,因为我们事业的基础是广大的民众。当领导者们抱怨部属办事不力,感觉身边缺乏人才的时候,也应该反省一下自己是否有领导者的器量和能力。二是多与民众同利,克服特权观念。刘邦建立汉王朝后,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与民同乐,与民同利,所以民心得以凝聚,国家得以巩固。而我们现在有不少人一走上领导岗位就会觉得自己与众不同,就会产生特权观念,颐指气使。事情不多做,奖金却要多拿;水平不见提高,学习却没有少去;成绩没有多少,功劳却都总结在自己名下;对党的忠诚度未见增加,对党的要求却只多不少。凡此种种,与民争利、争名、争功、争权,会严重影响干群关系,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更不利于国家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尊重知识、重视人才、与民同利,则社会稳定,国家富强,中国梦可期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