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是以广大村庄野外为空间,融合了人文底蕴、乡野生态、物产美食、民风民俗、乡居野趣、游居度假等要素的村野旅游形式。中国是农业大国,国人农村情结较浓,乡村旅游虽然起步较晚,但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和极大兴趣。自80年代以来,乡村旅游实现了从观光到度假旅游的升级,并成为我国广大农村发展第三产业的一条重要途径。
未来,乡村旅游将成为我国旅游市场发展的一大亮点,大力开发乡村旅游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商丘农业历史悠久,具有典型的豫东农耕文化积淀,发展乡村旅游具备一定的先天优势,近年来,伴随着城乡融合一体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乡村风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涌现出一批以乡村旅游为亮点的乡村典型。我们对不同的乡村旅游类型进行了分类研究,管中窥豹,以期从乡村旅游视角对“三农”问题进行疏解,从中找到具有一定价值和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案。乡村兴,民族兴,乡村凋,民族衰,乡村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所系。我们要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全面做好乡村建设工作。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站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高度看,对规模性返贫,国家是零容忍,这也就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以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为驱动,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提出了基本要求,找到农民可持续增收出口,坚决防止出现规模性返贫。当前,乡村旅游已经是我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游客接待人数近全国旅游业接待人数的1/10,农村产业结构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在此大背景下,商丘乡村旅游发展有哪些趋势?(一)乡村基础设施逐步完善 乡村之间基本实现了村村通公路,极大缩短了游客在路上所耽误的时间,为自驾游提供了方便。一些地方具备了交通指示牌、停车场、旅游厕所、游客中心等硬件设施。乡村文明程度逐步提高,村容村貌更加干净整洁,环境逐步改善,乡村旅游点实现了统一规划、统一布局、整齐划一。
(二)更加注重乡村文化内涵 以发现和重塑乡村价值为根本出发点,杜绝千村一面的跃进式发展,深入挖掘乡村独特文化内涵,为乡村旅游发展注入灵魂,寻找和探索乡村复兴的独特密码。比如,乡村的宗族宗祠文化、优秀家风家训文化、特色民俗风情等等,都为游客驻足提供了新引力。(三)规模壮大,结构优化 田地的农产品变成了旅游商品销售,绿色蔬菜、水果比较受欢迎,甚至田间耕作、采摘、体验农耕、研学、康养都变成了旅游活动,这一趋势变化,也提高了农民立足田地做文章的决心和信心,为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新思路。(四)乡村旅游发展有后劲 乡村旅游以“离土不离乡”的形式为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门路。民权县王公庄村的乡创如火如荼,曾经离乡的村民纷纷从事绘画创作,近年来又切入在线直播带货赛道,文创产品创收有了很大提升。乡村景观,是一种独特的旅游资源,尤其是豫东地区,传统农业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为发展乡村旅游提供了巨大的先天优势。二、商丘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路径
近年来,商丘乡村旅游发展迅速,按照常规划分方式,我们将商丘乡村旅游资源做了如下归类:1、产业驱动型 由乡村产业驱动,乡村旅游能反过来对乡村产业进行带动。产业兴旺进一步推动乡村配套服务设施升级,带动乡村旅游繁荣和乡村知名度提升。譬如,民权王公庄画虎村、宁陵孙迁村。2、农文旅游融合型 农业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围绕农业全生命周期和四季风景、农时节令等做文章。譬如,夏邑龙湾田园综合体、永城高庄田园综合体,黄河故道沿岸乡村亦有体现。3、传统文旅型 具有文化遗产、遗迹、非遗传说等资源。它们偏安于一隅,期待着历史和现代的碰撞,也期待着每一个寻古访今的游客。譬如,木兰祠、伊尹墓、仓颉祠等。4、红色文旅型 具有红色文化资源,以传承红色文化为根本。在传承红色文化基础上,需要对红色文化资源合理利用,发挥红色资源的经济价值。譬如,宁陵小吕集、民权李馆村。5、城乡融合型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近郊休闲生活圈。以城市后花园休闲空间为特色,分享城乡融合发展红利。譬如,睢县保庙、民权绿洲、虞城郭土楼等。6、文旅小镇型 旅游要素较为完善,供需相对均衡。立足旅游要素,旅游产品供给能力强,能满足游客的多元消费需求。譬如,永城时庄、芒山小镇、蜗牛小镇、状元小镇等。7、康养休闲型 生态环境友好,宜居宜养宜游。以康养休闲为主题,利用乡村闲置农房打造特色民宿,留住乡愁。譬如,宁陵万庄村、夏邑三姓庄村、民权赵洪坡村、虞城郭土楼等等。当然,也有一些乡村契合了分类中的多个标准,这说明它们具有更加明显的乡村旅游辨识度,它们所具有的综合价值将引领乡村旅游发展更有竞争力。我们在看到这些乡村旅游发展较快的同时,也应该深刻思考商丘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一是要有系统思维,将乡村旅游置于乡村振兴大背景下,乡村旅游不会成为乡村建设的孤岛,它的繁荣发展必然是借助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旅游为乡村振兴提供一个新的产业发展路径。二是塑强乡村旅游品牌,打造核心IP辐射力和吸引力,深入挖掘乡村独有文化内核,做出地方特色。三是要完善配套服务,提高游客承载力,创造消费场景,转化消费意愿,提高人均产值。四是发展乡村文创产业,协同推进乡村资源整合,实现“农产品变礼品,田园变景区”。以文化创意和文化演艺来激活和呈现“乡村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 五是利用旅游合作社,统一管理,发挥村民主体性,参与乡村旅游产业,实现农民增收、农业提质、农村发展。六是利用农业互联网生态,做好乡村旅游线上线下融合,以“三农”主题线上直播带来线下实体流量,普通农民也能够分享时代发展红利。七是克服工商资本逐利秉性,保护乡村既有肌理和建筑空间结构,减少对村庄原生态文化空间的破坏。三、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
近年来,农村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缩小。数据显示,2017-2021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3432元增至18931元,年均实际增长6.6%,高于城镇居民近2个百分点。农民收入的增加并不是靠农业农村,而是农民离开农业到城市务工,也就是靠城市产业支撑农民工资性收入的增长,农业农村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很小。据统计,2021年,工资性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已超过42%,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达到3937元,比2017年增加1300多元。而依靠农民外出打工的城市导向型农民增收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比如随着农民工年龄的增长、基础疾病的因素等等。反过来看,这种增收模式也是一种导致农村凋敝的农民增收模式,必须进行改变。从农民的收入结构看,经营性收入主要靠经营与农业相关的产业,工资性收入多为外出或近郊务工收入,这两种是比较常见的农民收入来源;财产性收入主要是农村资源置换资产性增值收入,这一块收入也不高,最后,靠财政性补贴,主要看政策倾向和力度。因此,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主要还是结合城镇化趋势,加快发展现代高效绿色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激活农村闲置资源等措施,建立农业农村导向型的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这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农民增收靠农业,靠农村,靠乡村振兴,乡村产业兴旺,为农民提供可就业岗位增加,农民自然就可以享受到农业农村发展的果实。高效、绿色、集约、规模、现代农业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解决田地抛荒、提高农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度。一二三产业融合,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农民增收,实施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激活农村资源,不断提高农民的财产性收入。纵观以上措施中,乡村旅游都可以发挥出独特的效能,贯穿到农民的生产、生态、生活之中。农业的全生命周期为观光采摘农业提供了天然优势,捕捉乡村旅游新需求,加快推进农业发展从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大力发展农村休闲旅游养老等业态,使农业与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农村新兴服务业,为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提供更坚实的产业支撑。
(作者谷雨系网商社科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