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临危受命当场长//酒圣家族(中篇小说连载)
作者:杨浩然.偶然
七十年代初,为了给国家做贡献,同时也为了攒粪肥田,崮洼村办起了猪场。
一开始,队委领导很上心,宁可少分些粮给户里,也保证先让猪吃好,社员们虽然紧衣缩食,知道队里也是为大伙着想,并没多少怨言,可时间一长就撑不住了,人断顿猪也很着断顿的局面就出现了,场长一撂挑子说啥也不干了。队长思来想去,最后把这副挑子撂给了杜正龙。
正龙是个实在人,也不会推脱,但揽下瓷器活后又有些后悔,队上拨的粮实在有限,天天有这么多猪嘴张着要吃要喝,且饭量一个比一个大,光喂糠水何时才能催肥?思来想去没辙,便又一次进城去找正虎了。
说来也巧,杜正龙来到酒厂时,厂长杜正虎正望着堆积如山的酒糟犯愁呢?一听正龙要拉,自然十分高兴,随即应了下来:“正龙哥,原来是我帮你,这回可是你帮我了,但一笔写不出俩杜,不管谁帮谁,公是公私是私,咱公私分明,酒糟你尽管用,我保证供应,但得用瓜干换,一斤换五斤咋样?”
“成。”杜正龙想都没想,就伸出双手和正虎紧紧握在了一起。
次日一大早,崮洼通往县城的公路上便亮起了一道风景线——十多辆小推车一拉溜排开,浩浩荡荡向县城开去,下午又浩浩荡荡地往回返。不同的是,去县城时每辆车上只装了两半袋瓜干,轻装简行不说,每辆车后面还跟着个闲人。可回来的时候就完全不一样了,车上摞满了小山似的麻袋包,推的推,拉的拉,一个也不得闲。上坡时,推车的双手握把,两脚蹬地,弯腰弓背,整个身子都在使力;拉车的更迈力,双足猛抓大地,前倾的身子几乎与陡坡平行,紧绷的绳索将肩膀勒出了一道鲜红的血印。
崮乡的傍晚,夕阳特别耀眼。当浩浩荡荡的车队驶进村子时,大男小女们早就分列两旁,像当年迎接凯旋而归的将士般迎接他们的到来,这群热血男儿们一下将疲劳抛到九宵云外,泪水和着汗水一齐涌了出来。他们顾不上休息,就动手卸起车来,可村民们哪肯让他们卸?七手八脚不一会儿就卸完了。人们一边卸,一边发自内心地议论起来:
甲说:“可好了,这回猪有救了。”
乙说:“是啊,咱酒圣之家有福哩,一遇上难就有人帮,是不是祖上有意护佑咱们?”
丙说:“都什么年代了,还信那个?若不是正龙哥出面,那个酒厂本家仗义,咱早见阎王爷八回了。”
丁说:“就是就是,过年杀猪时,说什么也得给正龙哥和厂长留挂下水。”
“好,我举双手赞成!”卸完车的队长拍了拍手上的酒糟渣朗声道:“这回,正龙哥又为全村立了一功,拉酒糟的社员也累的不轻,大伙都散了吧,为了表彰咱村的功臣,今晚我请客,猪下水炖大白菜管够。”
自用一比五的比例,用瓜干换来酒糟后,猪们的吃喝自然就不犯愁了。
拱栏翻圈的猪不上膘,能吃能睡的猪才上肉。
说来也怪,自打猪们吃上了可口的酒糟拌豆饼饭食后,一个个温顺多了,它们不再翻栏撒欢,也无心拱栏越圈与人为敌了,只管吃饱睡、睡完拉、拉完再吃,如此循环了才仨月,就一个个膘肥体壮,争先出栏了。
正龙看着一头头肥猪出栏,自是满心欢喜,但细细一琢磨,却发现了一个秘密:猪为什么一吃酒糟就爱睡呢?是不是跟人喝了酒有异曲同工之妙呢?想到此,他在猪食中果断加大了酒糟的量,结果猪的出栏量也随之大增,不仅为全村人省出了不少口粮,更是为全村人带来了福利。年终决算时,全村工值一下由五毛提到了一块,一时成为当地美谈,正龙也因此得了不少奖状,在墙上贴了一大溜不说,还经常被公社的130拉着到外地作报告呢。
作者简介:
杨浩然,临沂人,从教三十年,曾指导点评学生发表习作一万余篇;个人发表文章四千余篇。著有长、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报告文学集等多部,教育教学案例、作文阅读识字诗词讲解等语文配套教材六百多本。编剧出品、导演多部微电影、电视剧。现为全国中小学作文教学研究课题组执行组长、北京某教育集团董事长、临沂市作家协会理事、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校园作家》《经典美文》杂志主编。
偶然:1961年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爬格子,曾发表小说、散文、诗歌数百篇,著有《崮乡往事》《天上王爷》等文集,现为《校园作家》《经典美文》执行主编,麒麟读书会副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