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里的年味
文/王英
过年期间,由于疫情的原因,小区出入都实行了管控措施,我终日蜗居在家里,除了读书、看电视,就是吃饭睡觉了。所幸的是小区的超市还开着,日常用品绝对能保障。
正月十四的中午,妻子突然对我说:“明天就元宵节了,中午咱俩包元宵吃吧?家里有黄米面和豆馅儿,闲着也是闲着,咱们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原来明天就是元宵节了,如果不是老妻提醒,我都没想起来。
老妻的话语,一下子唤起了我对元宵的童年记忆。在50多年前,我小的时候,每当春节过后,我和弟弟就盼着元宵节早点到来。只有元宵节到了,我们才能吃上甜甜的元宵。那时候要想吃顿元宵还真得费一番周折:春节前家里要把黏玉米或者黄米和大米备好,拿到村里的石磨磨成面,磨面是力气活,大多是两个人抱着磨杆,绕着石磨一圈一圈地转。为了准备包元宵的面,在冰天雪地里,我们一家四口要忙活三四个小时才能回家摇元宵。
我家一般都是在元宵节的中午吃元宵,母亲包元宵是最在行的,她和的元宵馅有两种,一种是红糖里放上些炒好的芝麻,一种是豆沙馅。红糖芝麻的吃起来又香又甜,豆沙馅的甜甜黏黏更爽口。包好元宵后,母亲就把小木桌放在炕上,我和弟弟双手拄腮眼坐在桌前,眼巴巴盼着元宵早点上桌,爷爷、奶奶和父亲则笑眯眯地望着我们。
热气腾腾的元宵上桌后,我总是小心地咬开一个,让甜甜的汁液唤醒味蕾,然后缓缓流下食道,去温暖自己的胃。看着我和弟弟吃得高兴,爷爷奶奶就会不停地夹给我,“你尽管吃,不够了锅里还有。”母亲站在地上笑着望着大家,她笑起来有着一份独属于乡村的淳朴与亲和,暖融融的。
作为一位写作者,我认为元宵把过年的喜庆与吉祥都包在其中,它无疑甜蜜了人们对新一年的展望与畅想。在这个被疫情笼罩的元宵节,我希望甜甜的元宵能给我们大家带来一份生活的甜蜜。
此时此刻,窗外午后的阳光明媚,我和老妻品尝着自己动手包的元宵,心情很安逸。而我在细嚼慢咽的元宵的过程中,想到自己连续多天宅在家里,每天翻看手机微信和网络,关注疫情的发展。我看到八十多岁的终南山院士依然奋战在抗疫一线,看到青春美丽的白衣天使与病魔进行着殊死搏斗,看到那么多捐款捐物的先进事迹,温暖和敬意溢满心间。
而我作为普通人能做的就是宅家隔离,不给国家添乱。我坚信中国人民战无不胜,胜利就在前方。春暖花开之际,便是笑语欢声之时。这个特殊的元宵节,这段特别的经历,将会成为我们每个人心中一段终生难忘的记忆。




